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颖 《旅游学刊》2001,16(3):68-71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但同时也可能给少数民族接待地区的社会文化带来负面的影响。本文以泸沽湖地区为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和开发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   总被引:85,自引:2,他引:83  
马晓京 《旅游学刊》2000,15(5):50-54
随着西部旅游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民族旅游开发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给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本文分析了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探讨了西部民族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3.
连玉銮 《旅游学刊》2005,20(3):13-17
四川平武白马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表明,大众旅游的开发模式会给自然和文化生态相对脆弱的民族地区带来较大的冲击。进行小规模的生态旅游实践,在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是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适宜路径。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而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是推动民族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充分挖掘地方民族文化的积极影响,并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的财政投入不足、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忽视地域特色等困境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了转变发展模式、合理开发资源以及打造特色文化产品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刘朝晖 《旅游学刊》2012,27(10):8-9
文化旅游对于文化的利用需要经历"文化资源化"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旅游产业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在中国学术界,从事旅游研究和开发的学者,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都采取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介入旅游开发领域,而以研究文化和地方社会见长的人类学,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和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把人类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的行动研究,以解决与旅游相伴而生的各种社会和文化问题呢?  相似文献   

6.
刘晖 《旅游学刊》2001,16(5):27-30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泸沽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的提法进行了反驳,并阐述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联系与区别,就旅游在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民族认同感是族群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认同呈现出多维度和不同方向的发展轨迹。文章通过对一位土家族青年女性个人生活史的记录,分析了在旅游发展进程中族群个体的民族认同感的演化过程,发现旅游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在于:旅游引致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民族文化的"势位";旅游产品创造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景观;文化旅游的发展使民族认同的层次不断深化;民族旅游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将误导民族认同的方向。研究将为民族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文化自觉"模式,东巴文化的旅游再现既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与传统的回归潮流,亦折射出地方性族群意识的复苏.本文通过考察东巴文化从学术到旅游的复兴过程,拷问东巴文化的民族文化地位,并尝试对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再创造"与"文化自觉"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海,旅游是舟",以奥运会为旅游吸引物的奥运旅游不仅是对竞技体育的观光旅游,更是对地域或民族文化的休闲旅游;奥运会既是世界各国体育文化的盛宴,也是举办国及其城市地域或民族文化的窗口,中国2008奥运亦然.  相似文献   

10.
<正>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发展旅游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拥有许多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浓厚、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开发价值高特色村寨。诸多村寨进行了旅游开发,以旅游促进村寨。文章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这些特色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民族地区特色村寨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1.
邹庆云 《旅游学刊》2006,21(4):12-12
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带领一队外国专家在中国贵州的巴拉河与当地政府进行一个旅游合作项目时说: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是自我定位,现在许多外国人都选择来到中国实地了解中国人,如果这些游客只想看几个著名景点,他们会选择去上海、北京、西安等地.但外国游客既然选择到贵州,就是因为这里的乡村之旅可以让他们看到中国的前50年、前100年甚至前500年的景象.此话表明,农耕文化遗存对乡村旅游发展和人类文化传播的深远意义.那些被都市旅游者青睐的封闭、落后农村,由于在旅游业兴起之前缺乏经济能力改善道路交通和住房条件,较好保存了旧村落原貌等物质的农耕文化和传统耕作与习俗等非物质的农耕文化,继续着落后的古老生产方式的同时也传承了今人向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存方式,旅游改变了那里的经济落后,也促进了农耕文化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民族旅游发展有着巨大潜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亟待探索最佳的途径.创意产业能够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而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极力推崇和大力发展.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创意产业,能够有效地改变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现状与趋势,其次探讨了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文化创意的基础与意义,然后提出了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应采取集群式发展的模式,最后,以湖南张家界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为例,就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创意产业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伴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旅游符号表象化的危机在悄然滋生并不断加剧.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指出符号化旅游是解决旅游的"符号化"的一把钥匙.借用"前台"、"后台"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舞台化空间与文化保护性空间的旅游规划设计及旅游活动模式,为原生文化的演绎及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找到了游客旅游体验及游客行为规范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民俗风情: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永志 《旅游学刊》2006,21(3):10-10
自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相继以开发民族文化村寨、民族农家乐、民族风情园,以及与国际有关组织联合进行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示范和建设生态博物馆等形式,逐步开展起民族村寨旅游活动,走出了一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旅游发展道路,从而勇立潮头,成为新时期我国开展乡村旅游及其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域单元群.  相似文献   

15.
陆军 《旅游学刊》2006,21(3):37-43
"印象·刘三姐"是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山水实景、经典文化与高科技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堪称世界级的文化旅游项目,它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它的开发符合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开发的RMTP理论.文章梳理"印象·刘三姐"的文脉(R),并对它的市场(M)、主题(T)的选择以及旅游产品(P)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最后总结了"印象·刘三姐"实景主题开发的借鉴意义和对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陈刚 《旅游学刊》2017,(2):11-12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许多省市县政府已把发展旅游作为很多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不二选择,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大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取得了不少成绩.发展旅游在保护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收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面临着自然衰退、空心化、文化断裂、价值观失落等棘手问题.此外,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如何使当地村民真正成为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主体,从而保证人人公平享有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果?这些已经成为旅游研究人员和从业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将从发展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习的生活事项。它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  相似文献   

18.
徐小波 《旅游学刊》2007,22(11):21-27
旅游城市连绵区集中体现了我国区域旅游最高发展水平,具有深化竞合的迫切要求.旅游城市连绵区遵循网结构博弈模式,文化资源整合须依托强势文化并科学统筹内部、外部、有利、不利四方面因素,即由"纵横聚焦"来实现,据此本文提出旅游城市连绵区文化资源整合模型.宁镇扬旅游文化圈应确立"封建-民国时期数度辉煌的南中国中心"形象定位并以此为中心整合文化资源,进而谋求其在长三角竞争力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张璟 《旅游学刊》2007,22(1):9-9
我国拥有汗牛充栋的古代旅游文献.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中,旅游文献主要集中在史部地理类和分散在集部中,数量上浩如烟海,内容上亦包罗万象.古代旅游文献的丰富,与中国古代旅游主体的多样性多层次相关.上至帝王巡游,下至百姓节庆,还有高僧云游、官吏宦游、使节出访等,旅游甚至在中国的某些历史时段内达到普及化的高潮.古代旅游文献的丰富,与"人文山水"是我国旅游资源的最大特性和魅力有着密切关系.中国的风景名胜大多积淀着历朝历代的文化传统,或发生有重大特殊的历史事件,地表上还留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存.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20.
对待任何事物,都应采取科学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