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越来越多地通过金融市场的平台来进行。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流动性管理模式应当纳入中央银行的考察视野。为此,本文从宏观与微观流动性的基本定义出发,分析了中央银行宏观流动性管理与金融机构微观流动性管理的内涵与联系,以及中央银行关注微观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最后,本文就如何关注微观流动性管理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会清  王剑 《上海金融》2007,(11):28-32
自2006年以来,社会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大规模的资金跨市场流动引发机构头寸的结构性短缺和货币市场的过度波动,给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很大挑战。本文初步分析了资金跨市场流动的路径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对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最后就如何促进资金跨市场流动和改善央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对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货币超额供给、外汇占款持续快速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货币沉淀快速扩大、价格泡沫日益显现和各因素的综合表现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表现。提出了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明确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应关注的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中央银行的宏观货币调控体系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李响 《青海金融》2015,(1):40-41
2013年6月发生的货币市场波动,让流动性管理重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金融机构为切入点,分析其经营行为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流动性可以从市场流动性、融资流动性、资产负债表流动性和流动性需求四个维度来分析。四个维度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流动性传导的五种机制——借款者的资产负债效应、信贷紧缩效应、对金融机构的挤兑效应、信用传染效应和对不确定性的规避效应。五种传导机制使单个流动性冲击演变为系统性的流动性冲击,将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冲击传导到其他金融市场,并相互强化形成了流动性的循环。为了防止或减少流动性危机对经济金融的影响,既要提高单个金融机构应对流动性冲击的能力,也要改善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必要时中央银行应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增强市场信心。  相似文献   

6.
白云锋 《当代金融研究》2021,2021(1):91-107
近年来,我国宏观流动性投放逐步由以前的被动投放(外汇占款)向主动投放转变,银行业资产配置结构更趋多元化,金融创新更加活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体系流动性传导的渠道和机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流动性在金融体系中消长、转移的内在逻辑,探讨新形势下流动性管理的合理方式和路径。本文运用动力系统模型来分析和论证银行资产配置结构变化对市场流动性状况的影响机制,以及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银行资产配置趋势的同质化容易导致市场流动性状况的恶化;中央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强化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评估政策的协同配合,以提升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宏观流动性投放逐步由以前的被动投放(外汇占款)向主动投放转变,银行业资产配置结构更趋多元化,金融创新更加活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体系流动性传导的渠道和机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流动性在金融体系中消长、转移的内在逻辑,探讨新形势下流动性管理的合理方式和路径。本文运用动力系统模型来分析和论证银行资产配置结构变化对市场流动性状况的影响机制,以及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银行资产配置趋势的同质化容易导致市场流动性状况的恶化;中央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强化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评估政策的协同配合,以提升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彭兴韵 《银行家》2012,(4):54-55
正在相当程度上,中央银行是为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而产生的,即为那些限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提供救助,是中央银行早期的一项重要职能。稳定金融市场而提供流动性救助的职能,大大不同于稳定币值的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对物价总水平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1929~1933年的大危机期间,由于股票市场暴跌、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即陷入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近几十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动荡越来越频繁,影响越来越深远、范围越来越广泛,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和流动性救助机制,逐渐从传统的商业银行流动性救助拓展到了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广泛救助行动,如最近美  相似文献   

9.
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作为对仅仅依靠防范单个金融机构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宏观审慎管理越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在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央银行在保持金融稳定中的优势,及其对宏观审慎分析和宏观审慎政策选择的重要作用,并就其与宏观审慎管理其他部门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早期的国债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其宏观功能,自新世纪初以来,国债对金融市场的作用开始受到关注。本文主要就国债流动性的价值进行分析。由于国债流动性具有较强的“自我强化”特性,因而国债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并且国债的流动性具有外生性。本文进而分析了国债流动性对提升相关金融市场效率及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作用,以此论证国债流动性具有“公共品”效应,国债市场是核心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1.
侯成琪  黄彤彤 《金融研究》2020,483(9):78-96
通过内生引入流动性短缺银行(拆入行)对流动性盈余银行(拆出行)的流动性需求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间市场的DSGE模型,对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负向冲击会同时增加拆入行和拆出行对流动性的预防性需求,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形下,拆出行不会很快恢复对拆入行的流动性供给,引起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缺口放大和市场失灵。(2)由于仅依赖银行间市场自发回归稳态的过程太过缓慢,需要央行进行流动性干预。借贷便利类工具可以通过引导贷款市场定价和流动性效应这两个渠道来影响银行融资可得性,进而降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3)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效果边际递减,央行可根据借贷便利操作的收益和成本,制定最佳的反应程度参数。  相似文献   

12.
侯成琪  黄彤彤 《金融研究》2015,483(9):78-96
通过内生引入流动性短缺银行(拆入行)对流动性盈余银行(拆出行)的流动性需求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间市场的DSGE模型,对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负向冲击会同时增加拆入行和拆出行对流动性的预防性需求,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形下,拆出行不会很快恢复对拆入行的流动性供给,引起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缺口放大和市场失灵。(2)由于仅依赖银行间市场自发回归稳态的过程太过缓慢,需要央行进行流动性干预。借贷便利类工具可以通过引导贷款市场定价和流动性效应这两个渠道来影响银行融资可得性,进而降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3)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效果边际递减,央行可根据借贷便利操作的收益和成本,制定最佳的反应程度参数。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我国银行间市场结构特征出发,分析了近年来银行间市场利率和流动性大 幅波动的内在机理与原因。研究认为,塔形市场交易结构下,银行间市场存在流动性风险易聚 集不易分散的缺陷,且难以依靠“有形之手”得到弥补。文章结合塔形市场结构的特点建立矩 阵分析法,对40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印证了理论分析,即塔形市场交易 结构下风险冲击影响时间更长,且央行流动性救助效果降低,但流动性救助机制能降低风险对 中小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冲击。因此,有必要建立流动性风险救助机制,弥补银行间市场客 观存在的缺陷,增强中小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抵御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金融机构缴存的财政存款作为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之一,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缴存财政存款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其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影响,以及对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间接影响。因此,应通过加强对财政性存款缴存的管理,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紧密结合,以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15.
欧洲央行拥有较为完善的常规流动性供给机制,面对危机状态下市场融资功能的萎缩,欧央行通过创新和运用多种非常规流动性供给工具,为金融机构和市场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文章系统梳理了危机前后欧央行常规和非常规流动性管理工具的操作方式和功能,评估了非常规货币工具在市场流动性、利率和经济方面的实施效果,并探讨了其对于完善我国流动性管理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A core goal of regulators and financial authorities is to understand how market prices convey information on the financial health of its participants. From this viewpoint we build an Early-Warning Indicators System (EWIS) that allows for identifying tho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erceived as risky counterparts by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interbank market. We use micro-level data from bilateral overnight unsecured loans performed in the interbank market between January 2011 and December 2014. The EWIS identifies those participants that systematically pay high prices for liquidity in this market. We employ coverage tests to estimate EWIS’ robustness and consistency. We find tha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th an elevated frequency of signals tend to exhibit a net borrower liquidity position in the interbank market, hence suggesting they are facing recurrent liquidity needs. Those institutions also exhibit higher probability of insolvency measured by the Z-score indicator. Thus,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market discipline based on peer-monitoring. Overall, the EWIS may assist financial authorities in focusing their attention and resources on tho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erceived by the market as those closer to distress.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结构型多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揭示了M2的变动对金融子市场的整体影响,结果显示M2的变动能在约7个月后对各金融子市场达到影响最大化。脉冲模拟则显示M2的变动容易造成股票市场短期波动而长期影响却不明显,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则影响显著,其预测误差贡献率达到28%,从侧面证明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风险易集聚。进一步的模型检验证明:银行间债券市场存在正反馈交易情况最为强烈,发生流动性黑洞可能性大于其它市场。最后,本文对实证结果作了原因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鲍莫尔-托宾模型建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模型,并在假定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有市场利率、预期不确定支付、流动性不足成本、流动性准备过剩和流动性准备不足的时间等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了这些因素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管理激励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预期管理、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发展资本市场、实现利率市场化、适度放松对商业银行的微观管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play among bank liquidity creation (which incorporates all bank on- and 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crises. We find that: (1) high liquidity creation (relative to trend) – particularly off-balance sheet liquidity creation – helps predict crises, controlling for other factors; (2) monetary policy h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economically minor effects on liquidity creation by small banks during normal times, and these effects are even weaker during financial crises; (3) monetary policy has very little effects on medium and large bank liquidity creation during both normal times and cris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uthorities may wish to monitor bank liquidity creation closely in order to predict and perhaps lessen the likelihood of financial crises. They might also consider other tools to control bank liquidity creation, such as capital and liquidity requi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