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土地制度改革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以某区域土地平整项目为契机,对农田水利进行一体化设计研究,以期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为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一定技术支撑,相关经验可以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加速从农业向工业、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的能力正遭受着严重的削弱。近十几年来新疆经济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三农"问题突出,特别是少数民族区域。农民创业作为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源泉,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能够以创业农民为载体更多地流向农业和农村。根据对114位少数民族农民创业者的调查分析可知,存在资金、技术、产品销售渠道、创业培训等方面的问题。激励少数民族农民创业应当成为新疆农村改革坚持的方向,而提高少数民族农民创业绩效是激励少数民族农民创业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9月5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31号文),该文件要求从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土地出让、土地审批、土地征用、土地收益分配、土地监管、耕地保护、土地管理责任制度等方面,全方位调控土地。根据31号文,对农民征地,不仅要提高新增用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标准,而且要把征收农民土地与农民的生活保障结合起来;对土地收益分配,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缴入地方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调整建设用地有关税费政策、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等。由于建设用地税费标准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利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当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探索和实践《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当前,部分地区和城市已开始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观点"要落实新型城镇化的‘新’,关键是要打破土地财政。""提升城镇化率,将有利于改善我国轻消费,重投资的经济失衡格局。""要尊重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土地产权,要在农村土地确权赋能的基础上,让农民也参与到土地征收的谈判和博弈中。"新型城镇化契合中国渐进式的改革思路,阻力会相对较小。依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城镇化高于30%之后便进入加速阶段,我国现在刚好处在这个阶段。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载体,拉动投资的持久动力,提升城镇化率,将有利于改善我国"轻消费,重投资"的经济失衡格局。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需要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农村承包地流转是继1978年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后的又一制度创新,我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各种模式的土地流转。但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土地流转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土地流转信息不畅通、土地流转形式混乱及农民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随着土地流转市场发展而初步形成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文章介绍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构的形成机理、现状,并针对其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两会”的召开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不但涉及到农民自身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而且也关系着改革进程中的社会安定。目前,因为征地引发的此类事件已经占到全部农村群体性事  相似文献   

8.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路线图已经清晰:短期扩大试点,推动制度创新,以点带面;中期完善金融配套改革,消解土地财政依赖;长期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制度体系。10月中旬,"中国顶级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中,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列为新一轮八大改革重点之一。"383"改革方案披露后,有关土地制度改革推进的路线图进一步清晰。根据该方案,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为经济发展转型和可持续的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最终目标是建立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积  相似文献   

9.
大量实践表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方面,关系"三农"全局乃至城乡统筹发展大局,意义重大,正因为如此,中央要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慎重稳妥"。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切入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之所以可以作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应当基于一系列现实必要性认识其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疏解农村宅基地闲置和私下交易问题。一是当前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不高。较长时期以来,大批农民工或在城乡间候鸟  相似文献   

10.
现在新城镇化炒得非常火热,但是大家都习惯于把它跟房地产联系起来,我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误解。城镇化最基本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所有对新城镇化的设想和考量都必须建立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之上,否则都只能是伪命题。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那么按照这个说法,主体应该是农民,农民有权利对土地进行开发处理,但是我们都知道实际情况并  相似文献   

11.
"幸福在哪里呀,幸福在哪里,……",农民的幸福在哪里?农民的高兴是什么?那就是不用离乡背井去远方打工,在自己的土地上就能赚钱、发家、过好日子,农村"三通"问题(道路、电力、通讯),相对来说,电力是先行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然而,随着农民群众生活逐步改善和家电下乡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用电量日益增加,农村的电网布局不够合理,部  相似文献   

12.
观点"土地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消除现有土地制度中不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障碍。""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村土地市场流转,必须使土地价值得到变现,避免农民财产的隐性损失。"城镇化是一种结果和现象,不是可以通过"造城"来实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结果。必须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前提,否则很容易造成泡沫甚至鬼城等后果。工业化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城镇化却不同。现在很多人认为通过推动城镇化就可以盘活土地资产、拉动经济增长,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在城镇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国家的稳定,城镇化最终问题是要让农民进城,要城乡一体化,要把现在接近3亿农民在接下来15~20年时间里面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同时也把土地从农民手里释放出来,现在大部分的土地还都在农民手里还没有转化为建设用地,不是农村的宅基地就是农用地,这个生产要素不从农民手里解放出来整个城镇化无法推进,没有土地的城镇化无法推进。  相似文献   

14.
观点"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要求政府必须作为市场交易的中立者,中立的规制者。""所有旧的城镇化还是土地的城镇化,没有变成人的城镇化。""进行城镇化就必须经过征地,如果继续按照这种思路发展,就不会有新型的城镇化。"现在看来,在城镇化一系列需要改革的制度中,土地制度应该是当前最紧迫的改革之一。过去的土地利用模式问题比较多,出现了很多纠纷和冲突甚至社会悲剧。归根结底是土地的公有制导致国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过大,通过资源交易产生的城镇化不足。我们的城镇化都是政府在其中起作用,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城市发展不符合人们需要,导致大量鬼  相似文献   

15.
构建征用征购双轨并存的征地补偿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以关注民生为旨,对宪法进行了十三处的修改。其中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对土地进行征用”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对土地进行征用或征购,并给予补偿”。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但农地在转为非农建设用地时,农民却不能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进入土地市场交易,农地必须先通过政府征用,改变所有权后才能再以国有土地的性质交易。应该说,因社会公共利益需要而以政府行政权力来征用土地,这在世界各国都是通行的做法。但问题在于我国目前的征地制度,将大量的经营性…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煤矿土地重复征购情况十分严重,纠纷频生。其原因有的是农民无理取闹,有的是当初未签订征购土地的协议书,煤矿没有批文和被征地的实测四至方位图;还有的是煤矿虽有征地协议书和批文,但农方原有的土地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未被政府注销。为此,我认为要解决土地重复征购问题,必须建立健全有关的一套规范化制度。一是征购土地的谈判制度。征购土地的谈判是征用土地的第一步。鉴于土地分所有权和使用权两种权属形式,谈判一般应由局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在中国经济奇迹创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引起高度关注,但是,现有基于政府特殊性的研究忽视了土地的重要性,影响了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解和解释力。本文刻画了政府通过独特土地制度安排主导发展权的"以地谋发展"模式的特征和典型化事实,构建了土地作用于结构转变和经济增长的机制,通过建立一个纳入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计量模型,利用全国地级市样本数据检验了土地经由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构转变和通过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了结构转变不同阶段的土地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程度和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旨在描述和解释中国改革时期形成的推动快速结构转变和高增长的"以地谋发展"的事实和逻辑,随着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和内外环境变化,土地的功能和"以地谋发展"模式的风险和问题凸显,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土地的农民所有制是我国1949年至1956年实行的一种农村土地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土地私有制,实行效果颇佳且受农民欢迎。实行农地私有化是由社会分工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与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没有必然联系,与公有制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也是能够相容的。从农地私有化的产生条件,农业生产的特点,新中国土地制度变革史,中国现有土地制度的缺陷以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等方面分析说明,在中国推行农地私有化是可行的。应在国家的控制下,积极稳妥地推动农地私有化,恢复土地的农民所有制,还地权于农民,实现土地的农民所有,以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  相似文献   

19.
关于"土地保障"问题有人认为土地私有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土地首先归集体所有,进而过渡到私人所有。事实上,现在的土地问题和其它很多问题一样,仅强调私有和公有的区别意义不大。因为讲到公有,就有一个所谓"公"  相似文献   

20.
美圻  陈宇廷 《IT经理世界》2009,(3):I0058-I0060
陈宇廷说,他最尊敬和佩服的人就是祖父陈诚,一位慈祥与严厉并在的老人。陈诚出身贫寒,如若没有意外,本来是当一辈子农民的。然而陈诚却以性格中刚毅、宽容、进取的精神扭转命运,从农民到将军,最后成为台湾“中华民国”副总统,亲手领导了导致台湾经济腾飞的土地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