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面对经济发展中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同时,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经融入我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实质是生态经济;出发点在于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名词文库     
循环农业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按专业说法,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污染)、资源化(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循环农业不同于初级循环的传统农业,因为…  相似文献   

4.
辽宁循环经济发展与构建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捧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前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循环经济”作为这一“尴尬”时期出现的高频词,就像一把出鞘的宝剑,让人们为之一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目的就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可见,循环经济既是个经济运行模式的概念,又是个环保概念。随着市场化改革的…  相似文献   

6.
1、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1992年“环发”大会后,世界各国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了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改变靠大量消耗资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维持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尽量减少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辽宁循环经济发展与构建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高效率、低排放”为重要特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从而达到用最小的资源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目的。所以它是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经济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的一场深刻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作为管理土地、矿产和海洋等自然资源的国土资源部门,负有重大的责任,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它从资源的减量化、低消耗,到高效率、再利用、低排…  相似文献   

9.
一、可“持续发展”及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1,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获得世界共识。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加以考察会发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造成的有增长无发展或影响未来发展的、依靠大量使用甚至滥用资源的发展模式,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日显匮乏及其它社会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专门文件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以后,不少学者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提出了一些…  相似文献   

10.
曹新 《国土开发与整治》2001,11(4):57-60,64
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压力,一是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二是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人类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应该向依赖于自然的“收入”,而不耗竭其“资本”的方向转变,以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协调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艰巨任务,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家庭能源生态模式是指以户为单元,利用山地、大田、庭院等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并围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构成“生态工程模式”.俗称“猪-沼-果”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传统增长模式高度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是以资源的高耗费来支撑高投资和高出口的。以土地支撑的传统增长模式,保证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但是,在土地资源利用上付出的代价巨大。常提及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背景 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带来的持续经济增长,高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知识经济中的主导产业。R·纳尔逊将高技术产业定义为“那些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资金,以迅速的技术进步为标志的产业”或“利用高技术生产高技术产品、提供高技术劳务的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中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是以资源要素的投入为前提的。就一般情况而言,资源利用方式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单纯的资源投入量的扩张、扩大为特征的利用方式,可称之为资源的粗放式利用,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二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方式,即是伴随着资源投入量适当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称之为集约型经济增长。在计划经济时期,粮油商品由国家统购统销,粮食企业只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执行行政机构的指令,采取的一直是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可以取得暂时的较高的增长率,但付出的代价相当大…  相似文献   

15.
农发行湖南省分行坚守职能定位,立足湖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文旅”发展路径,书写以“千万工程”经验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通过“文学+产业”模式支持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建设,以“红色+绿色”模式支持郴州汝城县沙洲村建设,探索“特色+资源”模式助力古村落打造独特“IP”,实现“旧貌换新颜”,探索形成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湖南路径”,拓宽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的转化通道,助力续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一种可持续增长模式。贵州作为资源型省份,经济长期依靠本地资源的采掘和初级加工,环境和资源矛盾不断深化,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已成为贵州省的必然选择。本文以贵州统计年鉴(2001-2010)作为重要数据参考,通过选取12个指标分析贵州循环经济总体发展现状,并对金融支持三部分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模型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持续较快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带来日趋严重的“城市病”和“乡村病”,乡村众多青壮年为寻求更高的待遇离开农村往城市发展,而老龄化的进程使老一辈农民没有能力再进行耕作,大量土地废弃的“人地关系”失衡现象,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极大浪费。要破解这种矛盾,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实现生态宜居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首先是农业振兴,为使农村资源合理利用,进而推动城乡资源合理流动,激活乡村活力,提出“种养结合的农业生态循环模式”,探讨通过优化种植养殖用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来进行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期为未来各地区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新乡村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我省大庆地区温泉旅游为对象,分析大庆地区温泉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用循环经济基本理论的原则(3R原则),以加强当地环境保护为根本,优化经济增长为目的,构建大庆地区温泉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模式,并建立三种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说明温泉资源如何实现在整体系统中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9.
菌业循环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的高效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产原料。近年来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食用菌菌渣随之大量产生。文章根据循环农业的理念和食用菌产业的特 点,重点分析食用菌对农林废弃物利用和食用菌菌渣的循环利用潜力,并提出建立以食用菌产业为纽带的 6种菌业循环模式,以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设“零污染村庄”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宜居乡村的新方法,也是促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新途径。本文应用协同治理分析框架,以浙江省源头村为典型案例发现,当前源头村建设“零污染村庄”的实践逻辑是以污染预防控制为前提、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关键、以清洁能源推广为重点、以环境教育传播为核心、以环保公众参与为保障,从而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社会凝聚的乡村振兴样板村。源头村在建设“零污染村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治理主体、高效率的治理机制、多类型的治理资源以及共识性的治理目标的创新模式,并且通过学习机制、行政机制以及社会机制来保障“零污染村庄”创新模式的发展。为进一步发挥“零污染村庄”治理优势,提升乡村振兴绩效,未来需要从明确各主体角色定位、塑造合理性治理结构、合理配置多类型资源以及达成共识性集体行动,从而更好地推进农村环境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