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关于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规定,存在着免征额偏低、以个人为扣除单位不合理、扣除项目和标准不明确,难以体现生计需求、全国实施统一的免征顿不能综合考虑各地的生活水平、居民收入和基本生活支出水平的差异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也给税法的适用带来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个人所得税法>从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对免征额进行了三次调整,最近两次调整的时间间隔很近,似乎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只是一个免征额的变动问题.对居民来说,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实质是税负的轻重和公平问题.免征额是对个人工作和生活费用的扣除,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历次免征额的调整,只是解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权宜之计,而要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实现量能负担的税收公平原则,就必须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3.
曾惠芬 《时代经贸》2008,6(19):136-137
2008年3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免征额)从1600元提高至2000元。然而,该标准实施半年后,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呼声就不断响起。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标准应该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是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原则,但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的有关内容却有悖于公平与效率原则,影响了个人所得税职能的充分发挥。对此,应改革并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扣除项目和扣除方法,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的。  相似文献   

5.
个税免征额提高至3500元,减轻了中低收入群体的纳税负担,但免征额依然存在不合理性.本文概述了免征额改革的影响,指出了免征额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个税改革,最应该改革的不是起征点(准确说是免征额或者是费用扣除标准),而应是整个个税制度的综合改革.本次个税起征点修正案就充分展现了民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热情,以及体现了政府民主决策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2005年以来,历次中国个税改革均以提高免征额和调整税率表为主要内容,上述改革措施的分配效应一直存在争议.文章通过建立一个能体现个税累进性与税负归宿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解并模拟了提高免征额和增加税率累进幅度所导致的分配效应.结果表明:(1)提高免征额扩大了税前收入不平等的波动,恶化了宽松货币政策等外生冲击下的初次分配.此外,免征额的提高削弱了累进税率对收入初次分配的调节能力.(2)在就业扩张过程中,提高免征额所带来的税负归宿变化改善了税后收入不平等,而且在免征额提升后,税率累进幅度的提高能进一步改善收入再分配.当然,个税改革的初次分配效应和再分配效应均具有状态依存特征,在就业与劳动收入下降时会带来相反的分配效应.(3)提高免征额会导致更大的福利损失,并削弱累进税率对福利损失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个税免征额、税率与拉弗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个人所得税改革对经济主体行为产生激励的理论,尝试将个税免征额引入拉弗曲线(Laffer curve),分析了收入变化时收入税率曲线位置的移动与拉弗曲线的形态变化,以及个税免征额与最优税率之间的运动规律,发现随着个税免征额的提高,最优税率有下降的趋势,对我国当前个税免征额的提高与税率级次级距调整现象做出了较严密的数理分析。而在分析个税免征额的选择及其与税率之间的关系时,为我们找到在当前地区收入水平不均与居民收入分布多样的状况下的最优个税免征额以及实践差别化税制的理论依据,回答了原来仅考虑税率变化的拉弗曲线所不能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3,(3)
个税免征额的调整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受个税免征额调整的影响不尽相同。个税免征额的调整使得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以中等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所受影响程度最深,调整幅度最大。建议制定合理的个税免征额,使得个税免征额的调整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10.
个税免征额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免征额累进作用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函数分析,及其对纳税人影响的图像分析,并加以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免征额作用的间接性和局限性特征,提出我国目前个税的免征额过高,应当在适当降低免征额以遵循个税“大众税”的发展趋势的同时更多地配合税率和税级的改革来完善我国个税制度。  相似文献   

11.
韩露 《经济研究导刊》2014,(32):166-167
以免征额在个人所得税中起到的无法取代的作用为切入点,说明个人所得税中运用免征额的意义,并从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薪免征额的历史沿革中总结出经验及教训,分析说明各收入阶层的纳税人的税负减轻状况的差异,还有部分高收入者税负是否提高,以及是否税负横向公平等客观事实,提出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不应搞全国同步走,并提出了有关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冠军 《经济师》2012,(7):177-178
个人所得税法修订后个人所得税增加了不含税级距、调整了免征额、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年终奖延用了旧的规定。设置不含税级距就是考虑实际中发放税后工资的情形,与含税级距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包含应纳所得税额;速算扣除数在同一个级距是一个常数,不随工资薪金的变化而变化;年终奖在税率确定、速算扣除数减除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计缴个人所得税,理论上的纳税筹划,不具有太大的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具有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和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功能。我国个人所得税是于1980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维护国家税收权益、调节收入分配的需要而产生的。2008年3月1日,个税免征额从每月1600元调至2000元,实施新的免征额后,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2008年上半年税收数据,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27.3%,比GDP10.4%的增速快一倍多,且随着CPI的上涨,居民实际收入在下降。免征额再一次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居民关注的焦点,学界也特别关注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4.
董岚 《经济论坛》2007,(17):103-104
目前,我国进行了个人所得税与消费税的制度改革.对于这次改革,可谓是众说纷纭,它到底可以带来多大的社会效应,此次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提高和消费税变化对个人的生活水平将起到何种效果,下面将通过消费者剩余变化及其消费者的效益变化进行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刘树艺 《当代经济》2010,(12):118-119
工薪所得免征额,就是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在对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税时,首先要依法减除一定的额度,这个额度即为工资薪金免征额.为什么在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中要规定免征额,其理论依据究竟为何,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力价值理论"、宪法关于"公民生存权保障"基本规定、税法中关于"最低生活费不课税"的原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而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存在课税征收模式不合理、纳税单位确定不合理、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税率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不能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认清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存在的不公平现状,为今后中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7.
作为调节再分配的重要工具,个人所得税发挥着调节个人收入、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为1600元,已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但1600元的免征额仍然不尽合理,不够人性化。参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启示如下:我国个人所得税应缩减税率级数,拉大税级距;应更加明确规定税前可扣除费用项目。  相似文献   

18.
叶青 《时代经贸》2011,(18):201-201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简称“个税法。)将于9月1日起施行。根据改革内容,笔者认为此次修正案只能称之为“个人工薪所得税改革”,其余的征税项目,基本耒纳入这次调整范围。鉴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征管存在的问题,改革应该从提高免征额、促进公平、体现地区差异、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征收等各方面进行金方位改革。  相似文献   

19.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收的主体税种,在对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调节中具有其他税种无法替代的作用,是贯彻国家宏观政策、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从建国初到现在,虽几经合并与改革,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际税收发展趋势等视角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如课税模式老化;税率设计不合理、边际税率过高;计征方法和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征管效率低下等问题。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制度,是我国目前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经济结构需要转型的新形势下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种种弊端的分析,提出了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模式;逐步扩大个人所得税税基范围;调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实行"少档次、低税率"的累进税率模式;增加家庭联合申报方式;加强税收征管,减少税源流失等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20.
起征点与免征额是税收要素减免税中相关的两个概念,都是对纳税人的一种税收优惠,但在实际操作中二者经常被混用,其实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本文对二者做了较详尽解释,希望有助于大家正确理解起征点与免征额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