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农村信用社作为组成农村金融三驾马车之一,其农业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86%,日益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在国务院对信用社深化改革几年后,通过对江苏省尤其通过对其内三大板块信用社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及对比,重点分析信用社在改革发展之际不仅对某些地区经济产生促进作用,同时在某些地区可能产生巨大的负作用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支持作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支持作用,对于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和农业产业的实际数据为依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农村贷款和农业保险与农业产出之间存在长期正向的均衡关系。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余额和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余额与农业产出间存在长期正向关系,而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余额与农业产出间存在长期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3.
温岭市地处浙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素有农业大市之称。温岭农村信用联社辖有 31个信用社 ,1个营业部、5 5 0多名员工。近年来 ,他们针对温岭地方经济特色 ,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宗旨 ,找准市场定位 ,调整信贷结构 ,力闯支农新路 ,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村经济中唱“大戏”、演“主角” ,走上了一条“双赢”之路。至 6月底 ,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 2 4.1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达 15 .8亿元 ,分别较行社“脱钩”时的 1996年底增加了 16 .32亿元和 10 .45亿元 ,农业贷款余额达 11.5亿元 ,占全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  相似文献   

4.
邝才忠 《经济师》2005,(1):221-222
农村信用社以占全部金融机构12%左右的储蓄存款余额支撑着60%~70%的农业贷款和70%~75%的乡镇企业贷款。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金融服务,信用社已独木难支。其风险日渐累积,且缺乏迅速遏制的办法。而产权不清、体制不顺及缺乏政策扶持已成为信用社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其经营状况重要原因。特别是对于西部贫困地区,由于观念落后,管理人员素质较差,内部管理制度混乱,融资能力差,资本金不足这些都为信用社的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国家针对信用社改革方案已经出台,暂在8省市实施。文章通过了西部贫困地区信用社的调查了解,提出在改革中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南省农业人均产出、人均支农财政支出以及人均农业贷款余额的实证分析发现:支农财政指出能很好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支农贷款的应用效率不高;支农财政支出是人均农业产出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业贷款余额不是人均农业产出的格兰杰原因。以上研究结果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也日益深入 ,但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信用社几经改革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 ,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畅是现行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 ,针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提出经济发达地区的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用社进行股份合作制改组、经济落后地区的信用社进行合作制改组 ,依此明晰产权 ,提高信用社的管理效率和经营绩效 ,使其真正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信用社发展历史的回顾,分析我国信用合作制度的缺陷。因为我国信用合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导致合作制度原则丧失。又因为产权不明晰,丧失了信用合作社作为企业制度应具有的本质特征。针对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信用社体制改革的途径;发达地区的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欠发达地区的信有改组为民营银行;落后地区的信用社并入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并发育新的信用社。  相似文献   

8.
刘义球 《经济师》2001,(4):139-139
根据某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独立核算的农村信用社48133家,拥有信合职工65万多人,截止1999年9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总资产额15500亿元,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691亿元和8293亿元,分别占金融系统的12.7%和10%,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0145亿元,占金融系统储蓄存款余额的20%,居全国金融机构第二位;农业贷款余额2695亿元,占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63%,某县1999年末农村信用社机构41家(包括分社、储蓄所10家),占辖内机机构总数的43%,各项存款余额达46640万元,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120808万元的38.6%;各项贷款余额37394万元,占金融各项贷款余额114667万元的32.6%。99%以上的农户贷款和57%以上的乡镇企业款都是由农村信用社提供服务。以上统计数据充分说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金融力量和主力军,对促进社会稳定、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都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吉林省农民小额贷款开展的基本情况截止到2006年末,全省农业贷款余额2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亿元,增长33%。其中,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99  相似文献   

10.
李超杰 《经济师》2011,(11):16-19
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是农村经济发展两种重要的资金供给模式,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战略选择。文章运用1980—2009年的实际数据对我国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不仅不能促进农业产值的增加,反而对农业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中农业贷款增加没有实现应有的贡献度。实行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对农业分层次资金支持的结构安排和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农贷能否再离农民近一点徐锦全近几年在农业贷款(主要是农村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发放上,农村金融部门出于贷款安全性方面的考虑,要求农户在贷款时,一般情况下,必须以存折作质押物,特别情况下需要找担保人。这种贷款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多偏重于存折质押。所以,久...  相似文献   

12.
《经济论坛》2006,(21):F0002-F0002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20家信用社(营业部)、14家储蓄所,共有职1463名。几年来,区联社按照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强化业务经营管理,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不断创新业务经营品种,狠抓全员两个素质的提高,保障了全辖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信用合作事业的蓬勃发展。截至2006年9月底,区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了14.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了10.2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达到了14.9亿元,充分发挥了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广泛支持了全区经济的健康快捷发展,连续几年获得了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和上级联社命名的“支农先进单位”及…  相似文献   

13.
城乡信用社贷款“垒大户”现象不容忽视●徐瑞生龙加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近年来金融工作的重心之一。人民银行为了防范信贷风险,对金融机构单个借款企业最高贷款额作了限制,如城乡信用社单户企业贷款余额不能超过其资本总额的50%。在对某市33家城乡信用社常规稽...  相似文献   

14.
取消农业税后的农村金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税的取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基于此,在分析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税取消以后给农民收入、乡镇财政收入和农村信用体系方面所带来的影响,提出从乡镇债务问题的解决,农业贷款保险等几个方面入手,从信用体系、财务体系等方面系统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系统的一颗明星———记邯郸市苏曹信用社□王申玉王丽霞在邯郸市区北部,一栋米黄色的五层大楼高高地矗立在通往市区的道路边,在朝阳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这就是邯郸市苏曹信用社。在苏曹信用社刚成立时,只在乡政府院里占用了2间旧房。当时信用社的4名职工只...  相似文献   

16.
张观计  张晔 《经济师》1998,(7):82-83
对大同市农村信用社规范试点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张观计张晔郑有升《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建立以合作金融为基础,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目标,明确了农村信用社坚持“三性”、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通过对试点信用社...  相似文献   

17.
关于贫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人行陇南地区分行课题组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按照合作制原则规范信用社在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中西部广大贫困落后地区贫困社改革面临着超乎人们想象的困难。本文根据对陇南地区九个县248个农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信用社为重点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加快,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迄今为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农村税费改革,甚至成为整个农村改革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解决当前问题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农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全国农行、信用社系统1990年末余额突破3,000亿元大关。这对我国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金融支持“三农”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央连续6个一号文件强调并提出“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笔者对河北省保定部分县市的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担保方式、支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实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具体以唐县某信用社为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