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龙江“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万亿元,年均增长31.5%,比“十五”增长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7.7%,比“十五”增长l倍。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965.8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42.4%。  相似文献   

2.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十一五”时期的西城区金融业发展,那就是“近乎完美”。仅以“十一五”的前四年发展为例,西城区金融业增加值由390.3亿元增长到721亿元.增幅达84.7%,年均增长20.9%。  相似文献   

3.
《北方经济》2006,(2):10-15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回顾 (一)国民经济高速平稳发展,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822.77亿元,年均增长16.6%,比“九五”时期快约5.3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快7.6个百分点;“十五”前4年年均增长14.4%,高出全国平均增速近5.4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跨上第一个1000亿元用了近50年,第二个1000亿元用了六年。2004—2005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跨上了第三个1000亿元的台阶。2003-2005年经济增长速度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位,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44%上升到2004年的1.66%,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到第23位,在西部地区的位次由第6位上升到第5位。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00元左右,是“十五”计划的1.8倍,年均增长16.5%,比“九五”时期快7.5个百分点,提前6年完成了“十五”计划制定的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十五”时期北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年全区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67亿元,年均增长18.5%;三级财政收入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35.6%;农民人均纯收入8800元,是“九五”末的1.6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亿元,竞争力显著提高。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重庆经济》2005,(5):14-19
2004年,农村经济总量达到920亿元,是2001年的1.35倍;农业增加值从1996年的284.9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32.3亿元,年均增长2.9%。农产品产量显著增加,粮食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肉类产量由1996年的133.2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167万吨,年均增长2.9%;水产品由1996年的14.1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23.9万吨,年均增长6.8%。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贺州市八步区依托邻近粤港澳的地域优势和作为东部产业转移第一站的区位优势,用科学的发展观提出并实施“三牌五圈”经济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大珠三角经济圈,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八步还积极开发面向粤港澳的菜篮子市场和旅游市场,打造粤港澳的“菜园子”、“后花园”,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至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从34亿元增至47亿元,年均增幅超过12.7%;财政收入从1.92亿元增加到2.98亿元,年均增长15.8%;固定资产投资从5.88亿元跃增到11.77亿元,年均增长2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888元增加到2003年的2047元,年均增幅为4.1%。在“2003年度广西经济发展10佳县(市、区)”评比活动中,八步区名列第六位,八步经济发展步人快速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7.
“十五”期间,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8.5亿元,年均增长14.7%。财政收入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22.6%。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8亿元,年均增长34.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4061元增加到6710元。全区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为今后更快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十五”时期汉沽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年全区预计实现生产总值41.8亿元,年均增长12.6%,三级财政收入完成4.92亿元,年均增长10%;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年均增长52.1%。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莱芜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绿色钢城”为目标,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把深化市场化改革作为活市之源,靠开放增强实力、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十五”末,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78亿元,是200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5%,人均GDP达到272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33.1%,年均增长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402.4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238.4亿元,年均增长19.7%;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3.1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一、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十五”期间,柳州市经济增长总量快速扩张,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328.32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660.82亿元,2005年预计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长19.5%,预计“十五”期间累计将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2748亿元,是“九五”期的1.9倍。  相似文献   

11.
一、柳江县“十五”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城镇化进程加快,质量提高 “十五”期间,柳江县按照“调整结构,科技兴农,招商引资,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3.64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14%,财政收入达到4.13亿元左右,“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3.8%,城镇化水平达到30.2%,比2000年的18%增长12.2%,高于全区同期增长平均水平。拉堡镇、穿山镇列为全国小城镇重点镇,百朋镇列为自治区小城镇重点镇,洛满镇列为柳州市小城镇重点镇。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扬“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至2001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由124亿元增加到6748亿元,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1%,由2.7亿元上升到856亿元,居全国第5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6%和8.7%…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时期是临桂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临桂县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全县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2.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2亿元(当年价,下同),年均递增16.5%;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由2005年的3.2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7亿元大关,年均递增26.7%,实现了连续五年财政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五年,是乌海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良好开局的五年,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40.7亿元增长到125.5亿元,增长了1.68倍;财政收入由4亿元增长到18.66亿元,增长了3.6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691元增长到10006元,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351元增长到5068元,都增长了一倍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是老工业基地,经过改革开放,工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跃上新台阶。“十五”期间,全部工业总产值由3081亿元增加到7100亿元,增长1.3倍,年均递增21.6%;工业增加值由747亿元增加到1885亿元,增长1.5倍,按可比价年均递增17%。2007年1至10月份,全市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121.3亿元,同比增长18.1%;  相似文献   

16.
第一部分 发展条件 (一)“十五”发展成果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165亿元,比“九五”末翻一番以上,年均递增15.2%;财政收入25亿元,比“九五”末增长近4倍,年均递增37.1%,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6.4%提高到15%。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3:51:36.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沂水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这一目标,大力实施“农工结合、工业带动”、“三大亮点”和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9.2亿元,是“九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16.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748元,比“九五”末增加5807元,年均增长16.2%。实现财政总收入6.9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是“九五”末的1.5倍,年均增长18%。  相似文献   

18.
《青海经济研究》2007,(3):13-19
一、青海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和评价 (一)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取得可喜进步 1.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5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43亿元,“十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比“九五”时期高出3.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5087元上升到2005年10043元,  相似文献   

19.
“十五”期间,和林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五年来,全县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经济园区开发建设为突破口,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逐步培育形成了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5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8亿元,是2000年的10倍多,年均增长58.9%;财政收入达到5.3亿元,是2000年的10倍多,年均增长58%;  相似文献   

20.
郭其友 《福建经济》2001,(12):15-16
我省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省份之一,充分利用区位与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出口规模从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的6.08亿美元发展到1999年的176.45亿美元,年均递增率高达20.6%。同时,福建充分发挥“侨、台、特、山、海”的优势,利用外资迅速增长。截至1999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项目2.63万项,合同外资金额596亿美元,实际利用302亿美元。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八五”、“九五”期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9.3%和11.8%。尽管“九五”、“九五”期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9.3%和11.8%。尽管“九五”与“八五”期间相比,增速下降,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7个百分点。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正如《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所强调的:“对外开放是加快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