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CS、CC和出口相似度等贸易指数研究了中国和南非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发现两国贸易在总体上互补性要大于竞争性,这为两国建立更密切的经贸关系提供了经济动力,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为中国和南非的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和南非的经贸关系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泰两国一直保持着稳定健康持续的经贸关系.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的实施,中国与泰国在服务贸易领域面临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对两国服务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为更好地把握与泰国服务贸易的重点和方向提供借鉴.本文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等对我国与泰国服务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论,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与泰国进行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尼日利亚之间的经贸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尼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均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两国的经贸现状和潜力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尼两国的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尼两国的出口产品可以优势互补,两国间的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且互补性在不断增强,两国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4.
胡玫 《经济纵横》2015,(2):91-94
中欧经贸关系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之间经济互补性强,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动力强劲。当前,中欧产品贸易结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中欧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在全球经济贸易格局酝酿深刻变化背景下,中欧经贸关系的互补性将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
何莎 《经济研究导刊》2012,(28):186-188
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上发展中大国,由于两国地理位置相邻,国情相似,使得两国在贸易中有很大的相似性。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三个测度指标,探析中国和印度商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的态势,对中国制定正确的贸易政策和促连双方经贸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青娥  何树全 《经济师》2009,(12):208-209
自1991年中越两国恢复正常关系以来,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开始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越南水果贸易的品种比较集中,并且结构上具有互补性,表现为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很低。文章运用显示比较优势(RCA)指标来分析2000~207年两国水果贸易的竞争力。从而指出两国水果贸易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中美农业贸易的互补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贸易结合度指数(TCD)、出口相似度指数(SI)和贸易互补性指数(TCI)等模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美国FAS-Online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数据,对中美两国16种主要出口农产品的互补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中美两国农业贸易依存度逐步提高,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高于中国对美国的依赖程度。(2)中美两国农业贸易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中国入世后两国农业贸易互补性增强。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互利双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FTA战略研究:双边贸易关系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计划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12个国家为样本,从双边贸易关系的角度,对中国FTA战略安排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与南非、巴西等8国的贸易关系不够紧密,同时存在着双边贸易关系恶化的趋势,贸易关系有待改善;(2)中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巴西、秘鲁、冰岛和沙特阿拉伯的贸易结构呈互补性,短期内改善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较为有利;(3)贸易距离成本仍然是阻碍双边贸易的一个显著因素。同时,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人均收入水平差异,也是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地理位置接近、人均收入水平差异较小的国家是理想的FTA伙伴国。  相似文献   

9.
摘要:近几年,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中印经贸关系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回顾了中印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在分析中印关系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印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提出了一些化解问题的方法以及促进两国经贸关系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描述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发展中的互补性与竞争性特征,发现双方在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部门的贸易互补性基本上都较大,但是竞争态势也很明显,而在其他服务贸易部门,双方的贸易互补性基本上都较小,竞争性也较低。双方应该立足比较优势,整合区内资源应对国际挑战,协调整合双方的资源优势抱团发展服务贸易。  相似文献   

11.
中泰贸易的主要进出口商品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泰贸易近年发展迅速,因此,对中泰两国进出口的主要商品构成进行实证分析具有现实意义.研究表明:两国间基于自然禀赋的传统产品的贸易互补性依然突出,并将持续较长时期;电子产品成为中泰两国相互出口的最大类产品,该类产品的生产已逐渐演变成为跨国集团内部的分工协作,两国在主要商品构成上出现趋同化,也存在互补-竞争性.从中泰两国主要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变化趋势上看,要求中泰两国加强高层次的产业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中国与德国经济(投资)、贸易关系的发展历史,论述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基础与障碍。重点探索中国加入WTO后对中德经贸关系发展的积极效应与消极影响。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中德经贸关系的若干因素,从而展望、预期中德经贸关系发展的程度、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已进行十一轮,农业问题是双方关注的焦点.现有的研究表明中澳农产品贸易具有强互补性,但农业问题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一部分原因在于强互补性背后存在的不对称竞争压力.本文借助贸易特化指数和竞争压力指数,在中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竞争性分析的基础上,探析了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不对称竞争压力.结果表明:中澳农产品在双边贸易和全球市场上存在趋势不同的竞争性和程度、方向不一致的不对称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1990-2012年UN Comtrade贸易数据为样本,采用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等指标,对中日农产品贸易强度和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发现两国农产品贸易联系紧密,中国在日本农产品贸易出口中的地位更加显著;较强互补关系主要由个别农产品所致;产业间贸易占主导地位,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本文认为,尽管日本对部分农产品设置了非常高的关税壁垒,但中日农产品的贸易联系仍然紧密,今后中日两国应加强农业合作和相互投资,扩大互补性农产品出口,提高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建立多维度分析体系,对中俄贸易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发展中俄贸易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从横向分析中俄贸易互补性,得到两国互补性强的结论,不同产业间贸易发达,但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再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实证验证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得到中国产业内贸易有待加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中日韩文化贸易模式的变迁:从互补到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运用显性区域比较优势指数、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等多个指标对中国与日韩之间文化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的方法,对中日、中韩文化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得出以下结论:近期中日韩文化贸易在在国际市场上有各自的出口市场目标,具有较小的竞争性,更多表现为互补性;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中日韩三国文化贸易竞争将日益增强,互补性将会逐渐减弱.中国文化贸易应立足本地市场,在保护已有市场的基础上,争取潜在市场.  相似文献   

17.
中俄经贸关系中的内在动因和约束条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千年后,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贸易额摆脱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两国贸易额屡创新高.但是,中俄贸易额在两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中的份额却很低,原因在于产业间贸易占据了中俄贸易的大部分份额,而跨国直接投资和产业内贸易没有发挥作用.本文对两国经贸关系中的内在动因和约束条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加强,但同时贸易摩擦等日益影响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因而为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中日两国都应在服务贸易和FDI等问题上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经济带的提出,为中国和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合作基地建设提供新的机遇。中俄农业基地建设有利于推动两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目前,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基地建设存在基地数量少、规模小、资金缺乏、专业人才流失及配套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应重点加强中俄两国沿线农业生产基地群建设,完善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养对俄农业合作专业人才,为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基地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日双边贸易关系是中日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对两国经济政治决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对2000—2012年中日两国商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进行测算,分析得出,中日两国商品的比较优势差异明显,具有互补性,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基本完成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