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微时代下,由于微博微信类自媒体使个体的主体性得到充分释放,"沉默的大多数"第一次真正开口说话传话,而那些具有爆炸力的负能量的话语更易传播,特别是与城市的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对接时,城市网络舆情危机一触即发。这些危机根本上来说,大都是城市现实危机的延伸,微时代下它们传播得更加快速,呈现弥散化、谣言化,危害性更大。城市的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发挥政务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定心丸"的作用,释放正能量,并利用大数据的优势,研判动态,及时纠错,化危为机,最终为城市创造安全的舆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社会民主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力量逐渐壮大,相应地弱化了政府的权威,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逐渐从传统的单一政府扩展到了公民、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及相关利益团体等。但是,公共事务治理的权威单一化,权威合法性缺失,权威滥用等等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利益诉求。政府、社会与个人都应是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多元权威主体。  相似文献   

3.
王昂  段立  陈亮 《全国商情》2009,(11):11-13
城市是一个关系复杂、因素众多的、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的动态大系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载体,它所特有的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和广泛流动,使得公共危机问题具有明显的高频次、大规模和不确定性.如何提高城市危机管理能力,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2008年初发生在湖南郴州市的"百年难遇的特大冰雪灾害"暴露出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诸多漏洞.城市危机管理是衡量一个政府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事实一再证明,建立健全城市危机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公共政策作为现代服务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其实质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政策制定主体的界定与参与,相关利益诉求渠道,利益的分配与获得,都与政策制定的理念与实施手段有密切关系。提升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力,解决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与危机,体现制度的公正与公民参与权利,都需要公平公正的评估理念。通过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相关利益方的博弈,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估,及时纠正政策失真与失效,运用合理量化分析手段,实现公共政策的利益表达、综合、认定功能,更好地为公民谋福祉。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中危机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各种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频繁触动人们的神经,成为时下社会最为敏感的话题时,人们不得不更为虔诚地相信和依赖政府。政府如何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公开、透明的需求,在危机管理中把握舆论导向、巩固和完善政府形象、保持社会稳定和谐有序地运转,危机新闻发言人制度就被特别提上政府议程,成为当下政府化危机为转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管理水平及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加之社会处在转型期,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等领域正经历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各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及冲突更加凸显,有必要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机制。公共危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严重时会导致相关区域陷入混乱。各地各部门要将公共危机管理与当地危机管理实践紧密结合,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尤其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加强危机管理,做到处理及时、有效,使危机利益关系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上海城市管理现代化走的是一条以信息化支撑的城市综合管理之路,主要模式有"城市网格化管理"和"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两者各有特色,取长补短,整合发展,才是方向。具体而言:要注重顶层设计,构建权威高效统一的市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夯实基础;要注重加强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做实做强城市综合管理,这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对群体性事件做清晰的概念界定,并基于现有文献对类型归属做明确的划分。深刻阐述社会转型的冲突与调适、刚性稳定的利益悖论、公共危机治理的处置失当、社会心理失衡的非理性应对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深层诱因,以资从制度规范和实践应对的维度,提出建构和完善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政策体系,解释了强化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操控性技术的可行性,并借鉴国外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理论技巧,提出坚持"现场第一"原则、"处境化"思维、警察权的配制与使用等操作化建议,以此使各地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经验制度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
处理危机或突发性事件,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和必备能力。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由于利益、权力的重新分配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如何应对有这些不稳定因素酿成的突发事件已成为对各级政府的重大挑战。政府应从组织协调,信息的沟通,合法性等几个方面加强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10.
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在于为受到危机影响的人们提供安全与保障的网络,具有社会"安全阀"和"减震器"的作用,这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如出一辙。如果把公共危机管理看作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项目,那么,这个项目"碎片化"的特点又与其它项目高度一致,即城市和农村的公共危机管理水平存在极大的差距,相关研究呈现"重城市、轻农村"的非均衡态势。但是,农村又恰恰是公共危机的多发地区,有必要将研究视角从城市转向农村。针对后税改时代国家意志在农村断裂严重的现实,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探讨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参与路径,以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为农村公共管理者提供一个新的管理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