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东北地区对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是推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的新途径。文章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筛选出京津冀区域具有转移趋势的行业。采用产业梯度系数测算出东北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根据东北各省的资源特征与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东北各省对接京津冀区域的重点行业,并从政府、企业和产业园区3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对接路径。  相似文献   

2.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是当前处在"中部崛起"战略大背景下的中部地区实现产业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梯度转移理论进行产业转移,将有可能会导致中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有必要对反梯度理论进行相应的研究。文章对反梯度转移相关理论及适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编制了中部六省改进的产业梯度系数表,确定了中部各省的优势行业;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针对中部地区产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承接产业反梯度转移的引导政策。  相似文献   

3.
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从而缩小东西部差距。然而近年来,在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已经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产业集群赋予了东部地区新的后天优势。在这种条件下,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西部大开发设想,在目前阶段已经不再具有现实性。因此,开发西部必须在西部地区先形成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才能吸引东部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西移。  相似文献   

4.
"泛珠三角"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瓶颈,腹地狭小已成为“大珠三角”发展的“软肋”,在以上方面,其他8省区相对于“大珠三角”则能优势互补,产业梯度转移成为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根据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泛珠三角各省区具备了产业梯度转移的各项条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以大珠三角为龙头,通过由港澳——粤闽发达省份——其他欠发达省份级差转移的“雁形发展模式”实施产业转移。另外,在转移中,应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5.
由于东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差距,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的西部大开发设想在目前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绩效。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是西部地区走出“产业对接”困境的必然选择,其意义在于扭转西部地区“落后的增长”、弥补地区发展的根基不足、改善招商引资的绩效、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实现区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结合等。西部地区要积极、努力地创造条件,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的“钻石”结构状态,培育和提升本地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6.
"产业对接"困境与西部地区集群战略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东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差距,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的西部大开发设想在目前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绩效.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是西部地区走出"产业对接"困境的必然选择,其意义在于扭转西部地区 "落后的增长"、弥补地区发展的根基不足、改善招商引资的绩效、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实现区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结合等.西部地区要积极、努力地创造条件,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的"钻石"结构状态,培育和提升本地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7.
西部特色产业发展与产业集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东部产业集群现象对西部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的挑战,发展西部特色产业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特色产业进行组织创新、发挥集群资源竞争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成为西部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新疆位于我国落后的西部地区,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便捷途径,研究新疆的产业转移问题,应对新疆的基础条件进行评价.文章运用系统聚类法分析了新疆在全国经济梯度中的地位,从生产要素条件、产业条件、区位条件和政策条件等各方面对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9.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工业由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不可避免。但工业污染伴随着产业转移也开始从沿海地区向内陆转移,这必将对生态环境原本就相对脆弱的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破坏。实证分析发现,污染转移不仅与污染型行业的转移有关,同时还受到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影响,并且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提升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视角下河南省承接外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处于产业高梯度的中国东部地区向产业低梯度的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河南省作为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口大省,正面临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文章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河南省工业产业的集聚趋势和发展态势进行定量分析,然后结合目前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河南省有效承接外来产业转移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年—2011年泛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8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经济一体化的视角下,对泛长三角的工业结构关系、产业专业化(多样性)度的演变趋势以及产业空间结构的演进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泛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呈"U"型发展态势,其中安徽省与上海市的工业互补关系最为密切;浙江省的产业多样性发展在泛长三角地区最为突出,上海市的产业专业化发展趋势最为强劲;产业空间结构的分工与协作的演变趋势明显,上海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江苏与浙江不断扩大制造业大省的优势地位,安徽省加快承接上海、江苏与浙江的转移产业。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002—2011年间双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产业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测度两地区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速度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普遍高于珠三角地区。同时,还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对两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并进行计量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关系。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双三角地区应明确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以及转变地区贸易发展方式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缺乏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成为2000年后区际技术差距持续扩大以及近年部分地区过早去工业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利用2001~2017年全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研究证实,各地区技术水平与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中西部在2005~2014年承接了较大规模产业转移,而区际技术差距却持续扩大,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在相对偏低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在十余年的产业承接中主要依赖于廉价的要素成本优势,其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积累已不足以抵御本地消费升级、要素成本上升与国际需求疲软等负面因素的叠加影响。最终,技术差距、商品及服务净输出赤字的扩大至少加快了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去工业化。  相似文献   

14.
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和产业的综合创新,从1990年代初至今,在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业企业发展的重要融资平台.当前,西北地区正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融资渠道和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试从西北地区加快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其类型和模式做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北五省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几年,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呈现出了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特征。调研发现,西北五省区承接产业转移,不论从承接产业的项目数量还是项目质量看,都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承接产业转移对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西北五省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转移结构不合理、部分转移产业项目对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本文认为,加快西北五省区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应该从强化政策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选择出2条典型旅游带,6个典型旅游区以及对应的16个典型旅游省市的基础上,采用系统论中的负熵及耗散结构理论,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及西部三大典型区旅游流系统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地区入境旅游流的负熵值在诸多年度都小于西部地区入境旅游流系统的负熵值,长三角地区的入境旅游流对西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的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长三角地区入境旅游流西向转移对西部三大典型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为:对泛西安地区的入境旅游发展影响最大,成渝地区次之,云贵地区影响最小;而西部三大区域的旅游流对长三角地区的入境旅游发展影响为:成渝地区的影响作用最大、云贵地区次之、泛西安地区最小。根据研究结果,最后得出各区域在发展入境旅游时,都应该争取更多二手客源市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产业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分散外部冲击,保持经济稳定性,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方法/过程 采用熵值法将地区整体多样化分解为相关多样化与无关多样化,并运用地区宏观面板数据分析地区三种产业多样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经济、政策、区位三类因素的异质性影响。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我国地区产业多样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分散化区域特征,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呈相反趋势;部分经济因素明显表现出沿海省份“倾向性”影响,其中产业外部性、人力资本、相对城市化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金融发展、技术水平、开放程度对东部地区产业多样化的影响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因素与政策因素对相关多样化、无关多样化存在相反的影响,政府干预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多样化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却更能促进沿海省份产业多样化发展,直辖市具有产业多样化发展的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0~2010年广东省21个市30个制造业子行业的数据对广东省制造业区域聚集情况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广东省制造业的大部分行业都集聚在珠三角地区;第二,广东省新兴制造业和潜力制造业的行业集聚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传统行业的集聚程度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广东省传统行业存在着过度集聚的现象;第三,广东省制造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最大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新兴潜力行业,而制造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最大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个传统行业;第四,珠三角一带主要以回归系数较高的电子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和化学原料等新兴工业为主,而广东省其他地区主要以回归系数较低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基于上述结论,广东省在发展制造业方面应实行区域差别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长江经济带2000-2015年绿色技术效率、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指数进行测算,并分别对绿色技术效率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采用层次聚类和变异系数方法对测度结果进一步剖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大部分省市绿色技术效率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耦合协调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是省际差距在不断缩小;绿色技术效率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耦合协调结果明显较好,但是省际差距在不断扩大;从区域分布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其次为长江中游地区,最低的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长江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20.
服务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显著增长并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由此厘清某些模糊认识、走出发展误区十分必要。一是服务业集聚区的区位选择不能与制造业雷同,二是服务业中"现代"与"传统"主要因生产或服务方式不同而区分,生产服务业迅猛发展并不意味消费服务业或商贸流通业的衰落;三是不能用一国或大经济区域服务业发展的标准来看待一个较小区域的服务业,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并非越高越好;四是是以专业镇为标志的珠三角产业集群模式,决定其产业转移和服务业发展要防止"产业空心化"问题;五是发展珠三角服务业不必过度强求"粤港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