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黄晓丽 《魅力中国》2011,(8):125-125
随着人肉搜索事件的频繁多发,网络“人肉搜索”逐渐演化成网络暴力,公民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其中名誉权、隐私权日益成为保护的重点,徐州立法“毁灭性”禁止人肉搜索,且侵权责任法公布确立隐私权的独立地位,刑法修正案七也增加新罪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对人肉搜索禁止或放开,是否对其进行刑法规制引发学者的讨论。本文通过对人肉搜索的基本介绍,引出对其是否入刑的争论,之后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试图构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作为一个新出现的网络名词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视野里,这一现象带来了一系列较大社会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刑法层面上的思考,本文从人肉搜索的相关概念入手,在类比了刑法中个别犯罪定义后,从学理和现实上思考了人肉搜索入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晚近的"人肉搜索"现象已然成为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议题,众多人士常运用此种方式以获取特定的真实信息。然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此却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象时有发生,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冲突明显。对此,在厘清人肉搜索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适用相关法学理论进行剖析,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各方面对人肉搜索进行有效规制,以期可以遏制网络行为的暴力化,重构互联网领域的良好秩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肉搜索"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在看到它把铺天盖地的当事人的真实信息发放于网络造成对当事人的权利侵害甚至使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侵犯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它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遭受到了严重损害.于是,如何利用法律来规制"人肉搜索"行为,使其向着规范化、合法化、合理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肉搜索在互联网上成为一个颇受争议的新事物,并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人肉搜索弘扬了正义,弘扬了真善美,另一方面"人肉搜索"在弘扬道德追求的同时,也进行了"反道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名誉权、隐私权等。本研究提出了解决"人肉搜索"弊端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区人肉搜索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人们对其日益关注,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道德层面对"人肉搜索"进行全面分析,理清其利弊,并探讨对其发展方向的引导和管理方法,促使人肉搜索扬长避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人肉搜索"事件不断发生,"这一事件暴露出我国的网络隐私权这一法律空白地带,针对此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制订有关的法律、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另一方面还应借助道德规制和行业自律予以辅助.  相似文献   

8.
张瑶 《发展》2013,(3):98-100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人肉搜索"从它出现时起,便已然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一、人肉搜索概述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区人内搜索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人们对其日益关注,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道德层面对"人肉搜索"进行全面分析,理清其利弊,并探讨对其发展方向的引导和管理方法,促使人肉搜索扬长避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好处,使我们能更加便利快捷地共享信息.近几年兴起的网络"人肉搜索"问题,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它在给需要信息的人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给许多人带来了困扰.本文将从"人肉搜索"这一热点问题出发,试分析人肉搜索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使人们能够更加充分、正确、合法地享受互联网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互联网领域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人肉搜索"具有一定的社会舆论监督意义,另一方面,其通常是一个群体针对某个人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往往会涉及侵害个人的隐私权以及侵犯公民的其他正当权益.因此,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作用,并对其加以理性的约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人肉搜索”集群现象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肉搜索"的心理成因是群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支配及个体网民责任意识的消失。"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意见的表达,发挥着社会安全阀作用,其深层次社会原因是中国社会转型导致的传统道德的沦丧和社会秩序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网络"人肉搜索"集群现象浅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肉搜索"的心理成因是群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支配及个体网民责任意识的消失."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意见的表达,发挥着社会安全阀作用, 其深层次社会原因是中国社会转型导致的传统道德的沦丧和社会秩序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瑞丽 《新西部(上)》2009,(6):144-144,142
"人肉搜索"具有道德表达的良好愿望与道德的舆论审判作用,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只有把德治与法治统一起来,培养网民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才能使人肉搜索不再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促使其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石恺 《魅力中国》2010,(29):67-67
近年来,在信息社会互联网领域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肉搜索”具有发掘真相与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正面意义;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隐匿性以及责任追究的不明确性,使得人们的言论随便而肆意,也使“人肉搜索”有了多数人的暴政之嫌。因此,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如何引导“人肉搜索”发挥正面作用,抑制其负面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严小刚 《黑河学刊》2012,(10):191-192
"人肉搜索"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源于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而其引发的利弊探讨,则深刻剖析了其背后个人及群体的道德观念、社会行为规范等思想意识。"人肉搜索"是把双刃剑,是正义与暴力天平两端重要的砝码,其正确运用与否最终取决于个人及群体对自我心理动机、言行分寸的合理把握和道德观念及道德评判标准尺度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已沦为一种用以侵犯他人名誉权与隐私权的工具.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相似文献   

18.
从“人肉搜索”谈网络传播的“把关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肉搜索"时而魔鬼时而天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博客、论坛等言论集散地"把关人"作用弱化甚至缺失导致了人肉搜索善恶难辨。文章分析了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把关意识"这一概念,只有网络编辑、传统媒体、广大网民都建立"把关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暴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纯净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9.
赵书荣 《魅力中国》2011,(21):161-161
“人肉搜索”在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同时,往往会涉及侵害个人的隐私权以及侵犯公民的其他正当权益。因此,如何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作用,约束不当言论和行为,给“人肉搜索”一个适度合理的法治框架,让“人肉搜索”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从而发挥越来越多的正面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人肉搜索第一案,主流观点认为该案的判决体现了法律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然而,本文运用法经济学原理对该案所作的实证分析表明:考虑到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营利性和受害人对保持沉默的偏好,在网络侵权案件中法律没有对当事人的隐私权提供有效保护。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判决结果意味着将来不会再有人因人肉搜索而诉诸司法途径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权,该案将同时成为人肉搜索"最后一案"。为了有效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一方面,《侵权责任法》草案的相关条款必须得到修正,应当对营利性网络服务提供者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另一方面,主管机关对于故意发布侵权信息的营利性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实施行政处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