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邱静  胥慧 《西南金融》2006,(6):57-58
目前中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经营制度,然而随着2007年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制度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功爽  黄红辉 《海南金融》2009,(1):71-74,85
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开放,在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已经一年多的历程中,金融界此前探讨过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已经被现实验证,但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本文进一步审视并深入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乃至监管层将会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中资银行及金融监管层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2004-2006年是我国金融全面开放的最后过渡期,国家和上海的经济发展将处于新一轮提升周期和调整阶段,农业银行体制改革将在三年中初步完成。如何抓住这非常关键的三年时间,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和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有效发展,是亟需明确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光星 《金融与市场》2006,(10):11-13,20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6年底以前,我国将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开展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实现国内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届时,外资银行将享受国民待遇,全面介入中国金融领域,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原则下展开竞争。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对策,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适应全面开放下的金融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5.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结束,银行业将全面开放。这意味着中国的银行业将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同时面临着诸多国外银行的竞争和挑战。我们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和完善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6.
综合经营当为金融业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全面开放日期的临近,我国金融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分业经营走向综合经营是历史的必然。否则,面对全能化的国外金融机构的抢滩、争夺,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将难免遭受沉重打击,甚至有拱手相让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资本项目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随着金融业准入的负面清单正式清零,国家外汇管理局提出要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重点,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并将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同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加快资本项目对外开放提供了全面支持和保障。为进一步了解资本账户开放水平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文章以全球38个国家1996—2019年的数据为样本构建实证模型,从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两个层面,多个资本子市场开放角度,分析资本账户开放水平对国际收支结构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即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金融业务的大背景下,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在经营战略上将信用卡业务作为未来重要的盈利来源、稳定客户和持续经营的争夺焦点;同时,在提升银行管理水平和战略调整业务结构以及支撑资本运营的内部动因驱动下,国内各家银行近几年纷纷加大对信用卡运营的投入。  相似文献   

9.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后对监管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正走到全面开放的这样一个“重要关口”,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将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在宏观调控中,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监管手段,与中央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应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对监管工作提出的挑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国银行业金  相似文献   

10.
按照入世协定书中的开放时问表,我国在入世5年后也即2006年底将实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本文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完全开放将对国内商业银行带来深远影响:一是在政策层面,经济政策、金融政策、配套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将使金融业的进入门槛降低,从而带来竞争主体的多元和竞争的更加市场化;二是在市场层面,客户的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客户的议价能力的提高造成客户对银行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三是在竞争层面上,竞争主体、竞争模式和竞争手段的改变将使银行业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局面。为应对上述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根据不同情况,综合运用不同战略,以期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置身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保险业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着市场全面开放后的种种巨大挑战。在保险和银行、证券业务进一步相互渗透的态势下,顺应发展潮流.加快保险业混业经营步伐,对于提高我国保险业整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不仅要允许保险公司经营寿险、  相似文献   

12.
入世标志着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其总的特点是:由目前规定范围和领域的有限性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开放;由试点性的政策主导型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性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其主要内容是:将根据承诺到2005年,把15%的平均关税水  相似文献   

13.
(一) 加入WTO后,我国将由有限范围内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自我开放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因此,入世意味着上海农业将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农业对外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将进一步拓宽。 加入WTO会给中国及上海农业带来多方面的机遇:一是通过加入WTO获得最惠国待遇,可以要求一些国家取消  相似文献   

14.
随着金融服务业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大券商认识到,公司不但应具有强大的跨国服务能力,同时也必须在全球各地直接设立分支公司、以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因此,国外大券商进入我国,将会采取合资的形式。中国加入WTO以来,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面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我们要认真研究,针对当前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状,制订全面合理的步骤与对策,最终实现我国证券市场的真正开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经营业务一直以存贷款为主,这种状况发展至今,由于其适合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发展要求,所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前几年为了整顿金融秩序,取缔了银行业刚刚开始的混业经营。这主要是由于某些金融机构利用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的漏洞,搞违规经营,形成了潜在的金融风险。但是,进入市场经济后,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后所出现的利差较小的情况,使我国银行业步入了微利时代,资金有效需求不足形势为期不远。更重要的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日子即将到来,而这种开放所引发的金融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还以我国这种分业经营方式同国际同行们“一站制”的经营方式相比较,我国银行业将处于极其不利的竞争地位。因此,本人认为我国银行业在经营方式上应走混业经营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博览》2006,(10):4
2006年12月11日将被记录在中国银行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上。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银行业为期5年的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即将结束,届时中国金融市场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从此将享受国民待遇,与中资银行展开全面竞争。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在银行业市场开放方面,就审慎发放营业许可证、外汇和金融咨询类业务及时开放与人民币业务分阶段开放等方面达成协议。三年多来,中国政府认真履行承诺,外资银行在华有了迅速发展,截至2004年底,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已多达220多家,且新设机构正加速增长。随着2006年底限制措施的最终取消以及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适应性的增强,中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将会加大。中资银行要充分利用剩下两年的WTO后过渡期,积极推动以促进银行机构稳健经营和增强竞争力为宗旨的改革,确保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行业资讯     
《中国信用卡》2020,(1):92-95
工商银行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本刊讯)2019年12月16日,工商银行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在京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据悉,"聚焦金融科技、打造开放生态"为此次合作的亮点。根据协议,双方将本着"对等开放、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快构建数字金融的合作发展新生态。在当前合作的基础上,工商银行将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在金融业务和金融科技领域进一步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在金融业务领域,双方将围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2月11日将被记录在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上。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银行业为期5年的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即将结束,届时中国金融市场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从此将享受国民待遇,与中资银行展开全面竞争。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来临之际,中资银行如何理性选择自己的发展战略,共筑强大的中国金融体系;如何变革机制,创新服务,占领市场;如何扬长避短,"与狼共舞",共求发展……将需要中国金融人的智慧和勇气来加以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随着金融服务业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大券商认识到,公司不但应具有强大的跨国服务能力,同时也必须在全球各地直接设立分支公司、以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因此,国外大券商进入我国,将会采取合资的形式.中国加入WTO以来,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面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我们要认真研究,针对当前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状,制订全面合理的步骤与对策,最终实现我国证券市场的真正开放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