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目的]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侧重于农户心理机制分析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运用江西省8县554户农户调查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效果展示对农户采纳意愿影响最为显著,且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农户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是影响农户意愿的重要因素,且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能够产生正向影响;社会影响对农户采纳意愿和感知易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作用不显著;采纳条件对农户感知有用性、易用性都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但对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结论]重视技术的效果展示,提升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成效的认可程度;开发简捷易行的使用方法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易用性和有用性感知;改善技术采纳条件,创新技术推广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秸秆资源化利用对我国乡村环境整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湖北省612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通过拓展的技术接受模型,探讨价值感知和环境责任意识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及环境责任意识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影响;(2)社会影响和结果展示等外部变量通过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影响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但社会影响对感知有用性的作用并不显著;(3)多群组分析发现,高禀赋农户的环境责任意识对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作用更强烈,而低禀赋农户的感知易用对行为的作用更为明显,且低禀赋农户对技术的价值感知受外部变量影响更大。[结论]建议对不同类型的农户群体开展针对性的秸秆资源化利用宣传工作,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专门培训,增强农户的环境责任意识和对技术的价值认知,从而推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率低下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农户作为技术采用的微观主体,如何激励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技术采用率是有关实践研究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研究大多关注社会因素对技术采用的影响,心理层面即感知影响方面的研究不足。[方法]文章以甘肃省张掖的547份农户调查问卷为例,根据农业技术采用特点对已有技术接受模型(TAM)进行调整与扩展,运用二元Pr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内在感知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结果]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是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认知的内在约束,节水效果、经验交流对农户采用膜下滴灌技术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增产效果、技术有用性对农户采用低压管灌技术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社会规范是农户个体社会网络的认知,亲朋使用、邻里使用感知均对农户采用不同节水灌溉技术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除受这些因素影响以外,还受到户主性别、年龄、教育、家庭人口总数、健康的影响。[结论]推行技术补贴制度,加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集体行动影响力对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和采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兰明 《山西农经》2023,(8):120-122
文章从低碳农业出发,立足于减少农业碳排放,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SPSS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利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SEM模型回归系数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明显正相关;农户感知农业低碳技术易用、有用,则更愿意使用相关技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农业低碳技术专业工作人员应加强农业低碳技术宣传;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引导农户生产绿色低碳农产品,减少农业碳排放等措施,助力乡村绿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余额宝理财为代表的网上理财现象在国内金融界产生较大影响。以余额宝这一网络理财平台为例,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实证研究网络口碑对网上理财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余额宝网络口碑对余额宝的采纳意向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支付宝网络口碑对余额宝采纳意向的影响并不显著;支付宝网络口碑显著影响了余额宝网络口碑;支付宝网络口碑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了余额宝的采纳意向;感知易用性对余额宝采纳意向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农资市场经营的不规范极易引起农户对技术的认知偏差。为此探究农资市场规范性感知、技术认知和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间的关系,为明晰农户技术采纳行为机制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通过二元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利用鄂、赣、浙3省790份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1)农资市场规范性感知能促进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农户的农资市场规范性感知每提高一个单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率将增加8.6%。(2)技术易用性认知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产生了正向影响,而技术有用性认知对农户测土配方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则并不显著。(3)农户技术认知在农资市场规范性感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农户的农资市场规范性感知不仅直接影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还间接通过提升技术易用性认知,进一步促进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结论 对此,应加强测土配方肥市场监管,减少因市场经营不规范而引致的农户技术认知偏差,同时提高农户的技术易用性和有用性认知,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了O2O模式下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重点研究在O2O模式下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关键性因素及其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用户体验、信任、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O2O模式下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关系;感知风险对O2O模式下消费者购买意愿有负向影响关系;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关系;信任和用户体验对感知风险有负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8.
运用实证研究手段,以采纳行为理论为指导,建立农产品信息化服务系统采纳意愿模型,在对哈尔滨市松北区松北镇120户农户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方法和AMOS计量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及相关假设。结果表明,农户的感知有用性和其主观规范对农产品信息化服务系统采纳的行为意向影响较为显著,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的正向影响也得到了验证。所提出的农产品信息化服务系统采纳意愿模型解释度较高,并结合研究结果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技术接受模型理论(TAM),以干果类农产品为研究对象,构建消费者网购干果类农产品行为意向理论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关系,包括具体的作用路径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感知网购容易、干果类农产品特征和消费者创新性三个变量均通过感知网购有用对行为意向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影响程度依次减弱。感知网购有用对行为意向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且影响最大。感知网购风险对于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地理标志使用地区,农产品质量普遍较高,农户安全生产表现较好,因此有必要分析地理标志认知对农户安全生产的影响。[方法]文章采用陕西"洛川苹果"地理标志的实地调查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1)地理标志认知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安全生产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以及行为意向,安全生产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意向;(2)安全生产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分别对地理标志认知和行为意向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最强的路径是"地理标志认知→主观规范→行为意向"。[结论]农户地理标志认知一方面直接影响安全生产行为意向,另一方面通过安全生产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间接影响行为意向。最后从政府、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以及农户3个层面提出提升农户地理标志认知与加强农户安全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农户作为生态农业技术最直接的采纳者,其对生态农业技术有着独立的选择权,农户是否采纳生态农业技术直接影响到该技术的推广效率。稻虾共养技术实现了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相协调,该技术符合生态农业技术的要求。因此,文章以稻虾共养技术为例,通过分析江苏省和湖北省稻虾共养技术推广情况,以期提高农户对稻虾共养技术的采纳行为,并重点从政府培训、农户技术认知、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和社会网络等五方面研究其对农户采纳稻虾共养技术的影响。[方法]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Bootstrap方法,基于江苏省和湖北省共612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培训、技术认知对农户稻虾共养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1)政府培训次数和政府培训有效性对农户稻虾共养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培训及时性对农户稻虾共养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效果不显著;(2)其内在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政府培训有效性可以提高农户技术认知水平,降低其技术应用风险,最终促使农户产生技术采纳行为;(3)户主是否村干部、是否加入合作社等对农户采纳稻虾共养技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和耕地块数对其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政府培训能够提高农户对生态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并且政府通过技术培训,可以提高农户对生态农业技术的认知,进而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技术创新的新概念,结合我国渔业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传统渔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有机渔业技术与无机渔业技术相结合、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与保持渔业生态平衡相结合的渔业技术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3.
海洋牧场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海洋牧场的开发和建设是当前水产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已引起了国内外水产科技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本文阐述了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海洋牧场技术的发展,并探讨了我国的海洋牧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如何建设适合于我国的海洋牧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形成的挑战,以及信息技术为推动会计的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对未来的会计变革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farmland and of agriculture in a developed economy decreases over time, largely due to the landsaving bias i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spite of this decrease, or perhaps because of it, agricultural policies have sought to transfer income to farmers from consumers and taxpayers. Since World War II, a primary instrument which the US has employed in pursuing this transfer has been a system of acreage controls that restricts the input of land as a factor in field crop production. This programme has resulted in the transfer of benefits to land owners through capitalisation into land values. Evidence from a translog cost function and share equations of the US agricultural sector suggests tha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has moderated the decrease in the share of land in the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land-saving bias in technological change has been reinforced by the induced scarcity of land, thereby acting to reduce the land share.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月1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研究完成的"粮食储备‘四合一’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粮食行业近十年来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最高荣誉。该成果是以粮情计算机测控、机械通风、  相似文献   

17.
高产创建项目技术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高产创建项目的核心要求,设计了投入/产出评价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构建了项目实施水平的量化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分析了小麦、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情况。研究发现:实施高产创建项目,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内涵式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很大;在各种技术推广方式中,物化技术推广目前对提高技术到位率最为有效;从项目实施的整体情况看,限制项目成效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投入不足;提高项目成效,省级的重点工作是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县级则是提高项目实施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扼要论述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对水产科技资源进行定义,通过把水产科技资源分为水产科技财力、人力、物力和知识信息资源四大类,较为系统的介绍了水产科技资源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了水产科技资源分布上的差异性、系统中的协同性、运动中的规律性、运营中的高增值性、使用和影响的长效性这五个方面的固有属性.  相似文献   

19.
纳米技术在渔业上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渔业科技发展的实际对纳米、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进行扼要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研发纳米技术促进渔业技术创新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y into agriculture is a central feature of development schemes, but is regularly criticised because of its distributive effects. Technology change is unavoidably biased, however, and cannot easily be used to serve specific distribution objectives. Ex post studies do not necessarily guide the appropriate choice of technology as they rarely offer causal explanations. Predic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innovation is hampered by the narrowness of established economic models and the conceptual indefiniteness of technology as a variable in those models. In the absence of a wider system framework,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is selected according to more general guides. These emphasise either the primacy of output objectives or advocate technology forms presumed appropriate to distribution objectives. Neither adequately substitutes for a broad framework to guide the choice of technology as an instrument i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