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金融危机一滞涨总是经济学家热衷于探讨的话题,因为这关乎到一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经济政策调整和百姓生活质量.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无论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冲击.为了保证经济增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计划和措施.随着经济刺激计划的展开,中国经济迅速回暖,但同时也带了许多负面影响.随着刺激经济政策的逐步退出,中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经济增速回落的迹象.本文就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可能面临的滞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姜昭鑫 《商》2016,(4):96-99
"二战"以来,巴西的通货膨胀严重。从巴西奇迹到雷亚尔计划,巴西政府无不体现出了治理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心,但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能准确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即使短暂的降低了通货膨胀,也会付出经济滞涨的惨痛代价。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不仅是巴西所关心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旨在透过二战以来巴西在反通货膨胀上的经历经验,通过计量方法,解析巴西雷亚尔计划前后通货膨胀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试图探索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的均衡之道。  相似文献   

3.
《商》2015,(43)
现阶段,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弱化和经济风险加大的双重经济发展困局。政府多年来实施的以投资刺激计划为主的需求侧政策宏观调控手段,需求刺激效果甚微。破解现阶段宏观调控政策困局急需实施以需求侧为主向以供给侧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供给侧的结构性机制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日益明朗的情况下,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问题再次引发讨论高潮。危机背景下非常规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是必然的,只是时机、节奏和力度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救助政策的基础上,对退出的时机与路径,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等进行了述评,并对全球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政策进行了国际比较。最后得出几点主要结论及对中国的启示:当前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不宜全面退出;经济刺激计划要分阶段退出,兼顾市场反应等。  相似文献   

5.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及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全球经济在2009年开始缓慢复苏,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为刺激经济的扩张性政策将逐步退出。本文分析了2010年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分化对我国经济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经济的全面回升。但作为一种临时性反危机的政策,大规模刺激政策必然面临着退出。目前经济运行表明,刺激政策退出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仍然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因此,经济政策的退出和转型应当将短期宏观调控目标与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2009年是不寻常的一年,百年不遇的危机肆虐全世界。国际社会为了共同利益联手实施了空前的经济拯救计划,世界经济正在缓慢恢复过程中。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起大落以后,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规模,启动了经济刺激方案,成功实现了中国经济的V型增长态势。2010年将是与2009年非常不一样的一年。对明年经济形势做出比较清晰的分析和判断,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2010年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及时出台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经济复苏速度令人瞩目.然而"非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能否适时退出决定了危机时政府政策的成败,因此我国在判断刺激政策能否退出时应充分考虑民间投资、失业率及国际环境等条件.文章指出,作为新兴经济体,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方式应侧重于转型,将其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9.
刘立 《商业时代》2011,(2):42-43
世界各国针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刺激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发展已经全面进入后危机时期;各国迫切需要一套既能确保经济复苏成果,又能有效防范通胀风险的退出战略。本文以后危机时期为背景,立足中国国情,结合全球各国的退出政策,分别从中国退出战略的面临困境、退出时机和退出策略三个方面分析,提出了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退出的具体时机和方式,并探讨了中国退出政策的分阶段目标。  相似文献   

1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政策制定尤为关键。去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去分析借鉴他国经验。本文通过探析美国"去工业化"问题,以期更好地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汇率政策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汇率稳定,过多考虑汇率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过于注重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并长期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这种低效率的汇率政策.其最大弊端就是损害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汇率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西方文献为依据,首先讨论了古典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评价各种刺激经济政策,指出政府投入对于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把凯恩斯理论与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实践相结合,解释投资、消费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也分析中国经济结构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发展我国消费信贷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然而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 ,受卖方市场制约 ,我国经济政策都是从刺激社会供给出发的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被长期忽略。在这种政策背景下 ,我国银行信贷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主要局限于投资和生产领域 ,消费信贷几乎是一片空白。随着我国经济格局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市场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当前通货紧缩和买方市场的条件下 ,通过启动消费激活经济显得更加迫切。因此 ,重新审视过去的经济政策 ,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 ,尽快启动消费品市场 ,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伍萌  高囡囡  张晓梅 《中国市场》2010,(28):113-114
本文主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着手,分析了失衡的表现及原因。通过对政府行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进行探讨,指出政府长期以来刺激消费政策效果的盲区,为当前政府改善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工作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重新启动经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措施。过去我国经济一向是"一放就活",这次经济增长却依然启动乏力。从外国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像我国当前全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普遍出现30%甚至更多的过剩时,一般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出口刺激政策和收入增长政策都会失去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作用。我国的经济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摆脱当前的困境,取决于经济中是否存在有因为结构原因而未能实现的大的社会需求存在,以及我国政府的政策是否能够给这种蓄势待发的需求创造实现需求的条件。目前的中国具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有一个广大的农村市场,现在农村有2.3亿户,比城镇1.1亿户多出1倍多,而且市场的潜力很大,远未饱和。以目前生产能力过剩最为严重的家电产品为例,城镇市场已基本饱和,但1998年在农村每百户居  相似文献   

16.
商业聚焦     
明年财政政策重点保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日在京落幕。这一中国经济界最高规格的会议对今年的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认为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国际金融危机也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会议同时定调了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继续,但要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财政政策实施重点为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我国国际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方向的确立,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要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通过互利互赢的战略方式构建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秩序与新规则,2013年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国际经济战略政策的提出,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了国际经济理念,为我国国际化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以"一带一路"与国际经济合作的中国理念为主旨,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国际经济学的理念差异的探究,对"一带一路"倡导的国际经济合作理念与原则进行了探析,并分析了"一带一路"对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璇 《商场现代化》2016,(4):143-144
欧债危机以来,各国中央银行致力于退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备受瞩目的当属欧央行的负利率政策和欧版QE的推行。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欧盟的经济政策转变将对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虽然依靠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制止了经济的下滑,但依然没有摆脱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既不符合全球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中国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利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应紧抓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采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低碳产业,推行绿色新政,发展碳金融等对策,用低碳经济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认为2013年中国前三季度的超预期增长主要是因为政府下半年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指出政府出台过度刺激政策不利于经济发展;应该以对外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转型;在此过程中,环境保护优于经济增长,这是发展的根本意义所在,并提倡发展新型能源,鼓励群众参与监督环境的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