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产生了两个重要现象:工资增速远低于GDP增速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占比不断下降。究其原因在于:政府掌权了大多数资源和绝对的权力,导致分配偏向于政府和垄断企业;并且在以GDP为导向的地方政府竞争下,各地在产业选择时都偏向于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提高了资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谈判能力,导致企业的收入占比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劳动收入份额是理解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关键。本文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模型估计得到理论劳动收入份额,并将实际劳动收入份额分解为为理论劳动收入份额和市场扭曲两个因素。定义劳动收入份额实际值和理论值的差值为市场扭曲。实证研究发现,理论劳动收入份额显示与实际劳动收入份额一致的趋势,是劳动收入份额长期趋势的决定因素;市场扭曲显示与实际劳动收入份额一致的波动,是劳动收入份额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实际劳动工资偏离劳动边际产出,是市场价格扭曲的根本体现。本文研究为正确理解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时变性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试点的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外商投资自由化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因果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负面清单模式引致的外商投资自由化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这一结果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外商投资自由化可以通过加快企业资本深化和带来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降低劳动收入份额,但没有显著证据表明外商投资自由化可以通过降低垄断来提升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异质性研究证实,外商投资自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抑制效应在民营企业、非出口企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最后,对政府行为的拓展分析发现,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可以弱化外商投资自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而加大政府补助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本研究从外商投资自由化视角为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机理提供了新的微观解释,对进一步优化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断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下,企业内劳动收入份额是提高还是降低,将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本文基于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企业内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企业内劳动收入份额增加,促进企业内劳动收入份额提高约9.24%,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大于逆向技术溢出带来的替代效应。同时,在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中盛行的明星企业效应,在中国企业中没有明显效果。扩展分析发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扩大劳动收入份额的同时,不会加剧企业内部的收入不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我国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分配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初次分配格局还是再分配格局,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都是逐年下降的,而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则是上升的。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的格局在向企业和政府倾斜。企业利润增长快于居民收入增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居民财产收入占比下降是导致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主要原因。以此为基础,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居民分配所占比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计算了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最终分配的基本格局,并将我国与美国、日本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最终分配比重不断下降。原因在于企业利润侵蚀了劳动报酬,政府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降低了居民收入分配所占比重,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微弱和转移性支出制度不完善等。最后,文中分析了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一是增加居民收入,二是减轻居民负担,三是缩小收入差距,四是缓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7.
《商》2015,(33)
在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由1995年的约51.4%下降到了2012年的约45.6%,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由1995年的约35.7%上升到了2012年的约42.8%。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中,要素收入分配的不公可能是一个主要方面。从理论上来讲,要素的边际产值是要素收入分配的依据,技术进步可以同时提高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生产率,从而也应该相应的提高两种要素的收入,但是如果这种要素收入的分配没有按照各自的实际贡献进行,则会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公。本文将对这一造成收入差距的可能原因进行相应分析,并提出改变这种局面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劳动收入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状况事关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目前,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直接原因,长期发展下去会危及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深入剖析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形成原因,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是有效破解收入差距难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财政体制改革后1994-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地分析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整体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政府相对居民的消费结构对劳动报酬份额产生显著的反向作用力。其中,源于投资方面的负面影响更强。与成本费用利润率的负向作用相比,资本的有机构成短期内更不利于改善劳动报酬;引资竞争对劳动报酬份额间接的负面影响弱于消费结构的负面影响,最终消费结构的失衡进一步凸显了劳动报酬份额在初次分配被弱化的趋势;劳动收入份额与宏观税负的反向关系强于劳动收入份额与教育支出的正向关系。控制了经济结构转型的因素后,宏观税负的提高是阻碍劳动报酬份额改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收入分配存在的部分垄断性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问题相当突出,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偏低,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过大,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等主要问题的分析,通过建立2000年以来财政收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实证分析国内生产总值(GDP)对财政收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的影响,提出要解决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偏低的问题,就必须增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等劳动报酬收入所占的比例,相应减少财政收入与企业利润所占的比例;提出逐步提高全面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建立与完善企业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与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中国特色员工所有制股份公司与净收入分成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FDI、劳动力的工资扭曲纳入统一的框架,系统分析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方法对中国大陆31省(市、自治区)的劳动力工资扭曲指数进行测算,利用2003-2017年的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检验各因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资的进入和工资扭曲都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但随着工资扭曲的加剧,外资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作用得到缓解;除此,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劳动要素使用数量下降、资本深化、高水平人力资本缺乏、劳动力流动不畅和配置效率不高等因素,都抑制了劳动工资份额的提升。因此,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须在招商引资政策、推进要素市场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支持上进行必要的制度改进。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储蓄率的上升,主要是企业和政府增加储蓄的结果。居民消费相对不足,并不是因为居民储蓄得更多了,而是其收入相对下降了。我国住户的储蓄倾向增加,但住户储蓄率的变化不大。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偏向企业和政府,住户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13.
政府收入规模不仅体现了政府的财政能力,而且反映着国民收入分配基本格局及政府在其中的地位。纵观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持续下降的事实,要实现"让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目标,有必要适度控制政府收入规模。政府支出结构反映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我国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必然要求政府支出内容上逐步减少经济建设支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更好发挥作用;逐步控制和适度削减政府行政性开支,建设一个节俭高效的政府组织;逐步增加民生开支和社会福利开支,不断提高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替代弹性不变的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1995-2005年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原因:资本和劳动替代弹性小于1,劳动增进型技术是资本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负向影响;资本增进型技术是劳动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正向影响,但1995年以来资本增进型技术是逐渐下降的。人均资本的增加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以及人均资本共同作用产生了我们观察到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在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所产生的影响中,劳动增进型技术解释了其中的64%,占主导作用,资本增进型技术的下降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作用次之。  相似文献   

15.
回顾1996年(1)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定格。1996年,收入分配方面的重点工作是改善分配体制,着力理顺和规范分配关系。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部分个人倾斜。据有关部门测算,国民收入最终分配结果大体如下:1978年国家所得占31.6%,集体所得占17.6%,个人所得占50.5%;到1994年国家所得占10.9%,集体所得占19.5%,个人所得占69.6%。在改革开放的16年间,国家所得的份额减少了20.7个百分点,集体所得上升了1.9个百分  相似文献   

16.
钱志远 《商业时代》2012,(25):15-16
改革开放30多年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平均每年GDP增速在10%以上。但与此同时,劳动所得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却在不断下降。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经济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农业向非农业的产业结构转换、国企改革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白崇恩、钱震杰,2009);非熟练劳动力(教育程度不高和工作经验不多的农民工)的负增长(姚先国、周明海、肖文,2010)以及笔者提出的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和强调资本积累的经济政策这两个原因。文章最后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贸易问题》2021,(2):96-112
随着逆全球化趋势持续加剧,经济全球化的要素收入分配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中间投入引入议价模型,构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收入分配模型,并利用2000—2008年中国制造企业数据,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显著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全球价值链嵌入度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现"U"型关系;(2)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东部地区企业、私营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显著,而对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3)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存在"劳动技能渠道"和"加成率渠道",但作用方向不同。为平衡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负面影响,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谢琦 《商业时代》2013,(3):16-17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缩小,企业和政府所占比重不断扩大,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企业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原因包括工资制定片面体现企业意志、忽视政府责任、宏观调控手段弱化、收入分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体制性障碍以及工会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本文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调整和完善工资结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非公企业工会、职代会建设,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劳动力市场摩擦引入标准经济周期理论框架,构建了一个考虑劳动搜寻行为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劳动所得税和资本所得税两种调整政策的经济动态效应,并对税收政策的福利成本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劳动所得税和资本所得税的单独变动对劳动收入份额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是相反的,而且都会导致劳动生产力与工资之间的缺口扩大。同时,实施减税并增加政府支出的积极性财政政策可以促进就业,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减少收入不平等。此外,从福利成本的角度看,劳动所得税和资本所得税的同向调节对社会福利有非对称的放大作用,而且结合政府支出增加的税收组合调节政策会带来更高的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20.
"营改增"作为中国税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尚有待研究.本文首先通过一个理论框架揭示了"营改增"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经济逻辑,即"营改增"使企业购进固定资产可以进项抵扣,降低了资本要素相对价格,由于服务业的资本和劳动互补,这将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其次采用2009-2015年中国服务业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营改增"使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提高了5.96%,并且在实施后第2年的影响最大.异质性分析表明,"营改增"显著提升了非国有、劳动密集型和出口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营改增"提高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由于服务业中资本和劳动互补,这将提高劳动需求,进而提高平均工资率,最终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