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新季玉米收购期已至。今年是取消临储收购政策、实施"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未雨绸缪、多措并举,顺应改革,赢得玉米市场化收购的主动权,是当前粮食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一、玉米市场供需概况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饲料原料和重要的工业加工原料,还是肉蛋奶及诸多副  相似文献   

2.
《中国粮食经济》2017,(2):18-20
正2016年,结合实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黑龙江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重大部署,认清改革方向、坚定改革必胜信心,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并重,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落实责任、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扎实推进玉米市场化购销,确保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顺利落地生效,取得了开局良好、总体运行平稳有序的良好成效。截至2016年12月25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玉米收储改革正式开启,国家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今年4月底,2016年玉米收购工作已结束。新机制实施的成效如何,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之后,在主产区实施多年的临时收储政策被"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新政策取代,东北主产区玉米流通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很多人用改革超预期形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果。但是,为什么在取消临储收购后没有出现预想之中的"卖粮难"?为什么会取得超预期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玉米临储政策走向终结,代之而行的是"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收储政策改革。从市场化改革破冰,难中推进,到2017年波澜不惊、平稳运行,新的玉米收储政策释放积极效应,整个市场发生了多角度的变化。市场化改革下的内蒙古实践,不仅展示的是内蒙古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积极作为,也蕴含了内蒙古粮  相似文献   

6.
玉米临时收储制度的改革与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玉米临储制度实施以来,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增产和维护国内市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政策运行正面临玉米库存销售不畅、陈化和政府财政风险加剧,政策失衡致使全行业发展陷入低迷,国内连续丰产情况下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数量大增等严峻形势,究其原因在于现行政策调控目标的多重性和功能存在严重错位,调整和完善玉米收储制度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随着政府首次下调玉米收储价格这意味着政策调整已正式开启,本文主要在厘清政策背后逻辑与当前困局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玉米收储价格调整的市场风险,并提出了下一步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国家对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取消了临储收购,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有人收粮、有仓收粮、有钱收粮",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培育,吉林省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骨干、民营企业为补充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只要市场消费平稳,购销有序,"有人收粮、有仓收粮"完全可以做到。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核心问题是"有钱收粮"。2016年以来,吉林省粮食局在积极引导市场预期,统筹多元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5—2018年玉米主产区18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在东北三省一区先后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价补分离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PSM-DID方法,识别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生产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影响机制及异质性。研究发现:(1)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显著提高了玉米生产效率,其主要传导机制来源于农民预期收入、玉米产量、玉米播种面积占比、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增加与财政支农水平的降低。(2)价补分离政策实施显著降低了玉米生产效率,其主要传导机制来源于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减少与财政支农水平的提高。(3)异质性分析发现,临时收储政策、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均导致了种植结构调整,但具有差异性;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表现出低成本、高效率,符合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末出台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两个主要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了多重负面影响。玉米临储政策必然走向终结,代之而行的是"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收储政策改革。新的玉米收储政策虽为初始状态,但也开始释放某些效应,包括农民收入的显著下降、市场结构的不适应、改革方案的粗放以及为下游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等。国家应加快完善改革方案并不断创新农民增收思路,优化玉米收购市场结构,建立协调发展的玉米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10.
正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办公会议2次专题研究秋粮收购工作。及时召开协调会议,有效解决了收储改革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建立了粮食收购进度、价格日报制度,加强实地调研,实时掌握玉米收购的具体情况。建立了部门间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实行信息共享,及时沟通分析玉米收购情况,共同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府反映情况、  相似文献   

11.
2016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其间经历了临时收储政策取消以及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建立两个阶段。利用2010~2017年全国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DID设计,本文分析了此次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时间异质性。在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改革对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总投入均有很强的负向影响;在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二年,虽然改革对玉米单位面积总投入依然具有较强的负向影响,但是对玉米总产量以及播种面积则呈现出正向影响。其原因在于,对玉米生产者来说,改革第一年没有配套支持制度,玉米种植收益下降;而在改革第二年,以生产者补贴为主的配套支持制度建立,玉米种植收益上升。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2月22日在北京召开。国家粮食局局长张务锋表示,当前我国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据介绍,目前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效果比预期好,玉米市场价格机制已形成,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加工企业全面激活。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完善。2017年共收购粮食8500亿斤。同时,完善全国粮食统一竞价交易系统,加快推进粮食库存消化,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国家取消东北四省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吉林省委省政府坚决拥护中央决定,从确保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我国启动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保护了农民收益,也稳定了玉米的市场价格,但同时也带来玉米价格倒挂,库存压力增大、粮食种植结构失衡、加工企业成本上升、发展停滞等问题。2016年,国家对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政策进行改革,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新政策实施二年多,对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进行一下梳理,分析思考政策改革后的影响,有助于对今后粮食政策的制定积累经验,更为今后粮食生产找准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日前表示,我国当前的粮食问题,主要不是总量问题,而是大豆供给不足、谷物生产过剩及其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结构性问题。由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带来的玉米品质结构优化,显示加快稻谷和小麦定价机制、补贴政策和收储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为三大主粮之一的玉米,和稻谷、小麦既有诸多共性,又存在本质差异。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程国强解释说,玉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可  相似文献   

16.
正据农发行有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19日,东北四省区已缴存信用保证基金16.39亿元,比上个粮食年度增加3.51亿元(其中财政认缴资金9.94亿元,208户企业缴存基金金额6.45亿元),该行累计向180户企业发放基金项下贷款50.15亿元,比上个粮食年度增加72户、18.6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玉米65.7亿斤。玉米收储改革走在最前沿为配合市场化的玉米价格机制、服务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农发行在我国玉米的主产区——东北  相似文献   

17.
2016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本文利用一套独特的且具有全国代表性的1942家家庭农场两期跟踪调查数据,基于DID方法,分析了此次收储制度改革对家庭农场经营决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收储制度改革导致家庭农场玉米种植面积显著减少,该结果具有很强的稳健性;(2)家庭农场玉米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总体经营面积的下降而非种植结构的调整,因此收储制度改革对规模经营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可能产生不利影响;(3)收储制度改革更多体现了临时收储政策取消的影响,生产者补贴制度由于"补贴错位"而作用甚微;(4)收储制度改革通过风险机制和收益机制影响家庭农场的经营决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风险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玉米,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在过去的一年里,关于它的一场大变革在万众瞩目下开启。2016年,曾在东北三省一区连续实行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市场化收购意味着国家不再对农民的粮食按规定的价格进行托底收购,在各方看来,在连年丰收、库存高企的背景之下,2016年新产玉米价格较往年下跌成为必然。新粮上市后,会不会发生大面积的农民"卖粮难"?农民的基本利益如  相似文献   

19.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稳步推进中国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探索中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进行研究和及时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全国家庭农场追踪监测数据,检验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家庭农场这种经营主体加入合作社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行为的因素后,2016年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玉米农场加入合作社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没有实施收储制度改革地区的玉米农场。这是因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由原先的国家指定收购转为市场主体自主收购,生产者必须随行就市销售玉米,从而面临市场销售问题,而加入合作社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降低销售风险。因此,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激发了农业生产主体的市场化行为,反映真实供求关系的市场机制开始对生产和需求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19个玉米主产省(区)的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南方丘陵和西南山地地区技术效率明显低于其他主产区。政策实施效果方面,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且这种正向影响不因时间的推移而逆转。因此,尽管临时收储政策会扭曲市场并增加财政负担,但是确实给农户提供了稳定的预期从而推动了技术效率的提高,随着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应当避免政策改革中农户预期改变导致的技术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