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藤。又叫钩钩藤、金钩藤。广西是钩藤的主要产区,目前尚处于野生的状态,广西产的"桂林钩藤"闻名国内外。2007年1~9月,钩藤一直是广西市场上畅销价坚的品种之一,单钩藤每千克稳定在8~9元之间,双钩藤稳定在15~16元。进入10月份以后销势迅速升温,价格大幅度上扬,目前单钩藤价升至14~15元,双钩藤升至24~25元,  相似文献   

2.
正钩藤具有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的功效,提取出来的钩藤碱也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钩藤作为药材也受到市场长期青睐。钩藤主产我国贵州、湖南及广西等省区,主要生长在野生深山间谷地或湿润灌丛中。近年来,广西不少与贵州、湖南交界的县乡村屯利用当地独特地理自然优势,靠着大力发展钩藤产业,走出了一条脱贫增收致富路。  相似文献   

3.
<正>农产品市场日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10万余亩钩藤迎来收获季,当地中药材市场购销两旺。钩藤是剑河县民间传统常用药种,也是制药企业的主要生产原料之一,其以茎枝入药,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等症。剑河县是贵州最大的钩藤种植基地,钩藤种植大大拓宽了当地农户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4.
正钩藤主要品种茜草科植物钩藤:钩藤茎枝为圆柱形或类方柱形,直径2~6毫米。表面红棕色、紫棕色或棕褐色,有细纵纹,无毛。茎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有的为单钩,钩长1~2厘米,形如船锚。体轻,质硬。横切面外层棕红色,髓部淡棕色或淡黄色。气微,味淡。大叶钩藤:茎枝方柱形,两侧有较深的纵沟,直径2至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浅棕色,被褐色毛。  相似文献   

5.
刘杰华 《农家之友》2013,(11):27-27
踩踏着深秋的寒露,走进靖州县艮山口管委会民主村,一片片翠绿在田地里蔓延形成了金黄秋日中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下地细看,一条条嫩绿的枝条上“镶嵌”着一个个小小的金钩,整株“树苗”显得十分奇特。“这就是钩藤,我种了10亩,今年按照目前药材行情,一亩可以实现收入3000元。”钩藤种植户邹小明笑着介绍。 钩藤别名大钩丁、双钩藤。其具有清热平肝、活血通经,息风定惊的功效,用于治疗头晕目眩、惊痫抽搐、肢体麻木等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对由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失眠、心悸、耳鸣、便秘和肢体麻木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正春日的来凤,漫山遍野的藤茶发出了新芽。"莫看这些不起眼的藤茶,这可是全县农民致富的宝贝呢。"湖北来凤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邱克柱介绍。这种土家族传统用于治疗慢性病的野生藤蔓植物,目前在来凤县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年产值10多亿元,成为全县第一大农业产业。藤茶,学名显齿蛇葡萄,生于武陵山岩坡上。藤茶最早被称为古茶钩藤,《诗经》中早有记载。唐朝茶坛宗师陆羽在《茶经》里将其命名为藤茶,后人将此美名一直沿用至今。来凤藤茶,饮用已有500多年历史,由于味道甘甜悠长,保健作用独特。  相似文献   

7.
正昨夜的一场大雨洗绿了内冲大山,瑶媳妇酒家飘出紫苏味道。胡有志家一大早忙碌起来,他和5名贫困村民来到中药材基地打理钩藤,妻子刘英化了妆,疾步到瑶族风情广场高大牛角塑像下拍抖音,为大坪乡黄精等土特产品代言,还要接待远方的游客,不远千里从四川来帮忙的岳父则牵着马驮回一大包贝母准备炮制,等下还要牵马演出。胡有志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吃的是产业扶贫的饭。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经济》2012,(1):70-70
1.先煎后煎分药性 贝壳类、矿物类、骨甲类等应先煎。此类药应先煎十分钟后再放入其他药物。有些药方要求煎药时必须后煎的中药,“后煎”就是将药煎十分钟后再放入药罐,因为有些中药久煎无效,像钩藤等。有些芳香带味药,久煎减低药效,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还有些药久煎可以减轻药的毒性,如马钱子等。煎前最好先把药材用温水泡四十分钟,让中药泡透,将药的有效成分更多地煎出。  相似文献   

9.
元旦谜趣     
在制谜中,常常可以用一个谜底设计出不同的谜面。这样的灯谜,只要相扣得当,猜起来也妙趣横生。读者朋友,在欢庆节日期间,如果你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猜几个"元旦"题材的灯谜,则更加快乐而又有意义。以"元旦"为题材可设计出很多有趣的灯谜。例如:"细看园中景,旧貌变断颜。"第一句扣"元",第二句用笔画移位法将"旧"移变为"旦",这不是"旧貌"变了"新颜"吗?"清明前一日"。本来"清明"专指清明节,这里却另辟蹊径,另解为"清朝、明朝"。在这两个朝代之前自然是"元"朝;一日合之为"旦"。"一一看分明"。这是根据元旦是一月一日而设计的。"看分明",你会看到分开的"明"念"月日",再与前面"一一"可组成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先当债主,后当财主"的"借字号发展战略成为经验之谈。在一些地方,那小小的"借经"一时间也被各级干部"炒"得相当火热,什么"借船渡海"啦,"借梯上楼"啦,"借鸡生蛋"啦,等等,似乎唯有"借",经济才能发展。然而到头来,真正能当上"财主"的寥寥无几,而成为"债务大户"的却比比皆是。当然,穷则思变,通过"借"改变落后面貌,这对有些地区、有些企业来说不失为良策,且成功之后津津乐道其"借经",倒也是有"资本"的。问题是,不少干部爱拾人牙慧,不加分析地大力推崇靠"借"什么发展本地经济,恐怕就不那么聪明和灵验了。其实,经济发展战略在于"略",何必都用这"借"  相似文献   

11.
近日,"提高福利会养懒汉"的话题有人说,公子的"公"来自公母的公,是男子的意思,这就大错特错了。公子的"公"是一个敬称,它实际上是来自公私的公。"公"是个会意字,上面一个"八"字,表示相背;下面一个"厶"字,是"私"的本字。"与私相背"当然是"公"字了。《韩非子?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传统文化天时地利人和思想为基础,将地球月亮等天体运动所形成的时间周期作为明确的"天时"哲学概念,将地理地物和一般认识的天气气候等形成的区域生态系统定义为新的"地利"哲学概念。指出中国传统农耕实践中"地利"的变化符合"天时"周期节奏的事实,从而明确传统思想中"天时""地利"之间"地法天"的逻辑关系。所有地球万物均受"天时"的影响,在"天时"和"地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通过"农时"的成因历史及在古代农耕生产中的作用,确定"农时"与"天时"在概念上的一致,理清了中国农耕哲学体系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13.
"屯垦"完成的是一种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戍边"肩负着国家政治与军事职能,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兵团承担着地方政府与国家"双重事权"。而先"屯垦"再"戍边",决定了兵团具有企业的属性,就不可能具有"财权"。我国各地财政在经历了"放权让利—分税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框架"三阶段之后,都获取了相应的"财权"。此时,兵团的"事权"的顺序也随之发生变化,使得兵团的性质转化为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在经历10余年改革之后,相应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但其"事权"与"财权"问题仍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究其根源在于兵团不具有实质性的"财权",同时还有国家事权与地方事权界限不明晰等问题的存在。其解决的对策在于:大力推进具有政府职能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明晰"事权";构建稳定增长的收入机制,以期促使兵团"事权"与"财权"相匹配。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如"发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就分别与"自强不息"、"民本思想"、"天人合一"、"和合"等息息相关。科学发展观在历史的传承中又凸现时代特色,具有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引进人才,注意"筑巢引凤"。"引凤"不是最终的目的,发挥"凤"的聪明才智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才是"引凤"的初衷。然而,一些地方为了"引凤",把"巢"说得"富丽堂皇",等"凤"来了,要么当初的各项承诺得不到兑现,让"凤"感觉"一场游戏一场梦";要么引来的"凤"没有充分施展身手的条件,徒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孔雀东南飞","凤"去"巢"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筑巢引凤","巢"是前提。只有构建一个好的环境,先让"凤""安居",然后才能让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扶贫攻坚的关健时期,要圆满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这一神圣使命,扶贫不仅要在"增收"上用真功,还要在"节支"上下真力。"收"与"支"是一对逆运算,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会收到"节支等于增收"的效果。"增收"和"节支"是辩证的统一,有收才会有支,但如果支出无度,盲目开支,增收也就成了"竹篮打水"。一些贫困地区走不出"年年扶贫年年贫"、"脱贫又返贫"的怪圈,支出无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些贫困地区,人们生活虽不富裕,但却吸烟喝酒讲高档、请客送礼讲排场、封建迷信讲大方,结果把增收  相似文献   

17.
<正>农业本就源于自然,"生态"可谓是其既有之魂,生态农业的勃兴,是农业的必然归宿。"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οικοs",原意指"家"或"栖息地"。农业的"家"就在于"生态"。生态农业将农业置于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中,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永续发展。回归自然,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农业,必然对于一切自然生物持有"敬畏"之心,具有天然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人类自身对于人类生命存在、生命尊  相似文献   

18.
"村"作为一种自然聚落名称,出现较早。但具有制度意义的"村"概念则出现于唐朝初年。唐朝赋予"村"以律令性质,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意味着"村"概念完成了从民间性、地域性向制度性、全国性的转变。本文依据日本求益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对唐朝的这一制度的实施程度做了个案分析,研究表明,在山东地区,所有郊野聚落均以"村"为名。"庄"则不具备"村"性质,唐朝的"村"制度实施很彻底。  相似文献   

19.
薛蒙林 《农村经济》2013,(1):104-108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和基本条件之一。辨清"三农"问题的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从研究"三农"问题的内部逻辑和外部逻辑出发,揭示了"三农"问题的实质,提出了统筹协调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给出了制定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进行制度设计所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下"猛药"似乎成了一些大夫治"顽症"的一剂良方。联想到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也有一些顽症,诸如平均摊派和擅自加码等。其重要原因就是用"药"的剂量太小,有的"处方"本来开得对症,剂量也大,可往往被"药剂师"给扣了,没让"患者"照剂量服用。比如:减轻农民负担,上自党中央、国务院、下至省、地、县开的"处方"就不少,剂量也不小,可一旦治起病来,有些"药剂师"却不敢照"处方"下药。今年,安徽省霍邱县委、县政府在减轻农民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