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宏观经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物价》2005,(10):55-58
最近一年多来,有关人民币升值的国内外争论不断。赞成人民币升值的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人民币官方名义汇率几乎没有什么变动。贸易顺差的持续累计和外储备的持续增多显示人民币存在人为低估,因此需要对人民币进行重新估计。 相似文献
2.
运用不确定条件下决策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人民币汇率风险评价及管理过程。研究表明,为规避汇率风险,应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建立健全汇率政策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渠道;在微观方面,应积极建立衍生产品市场,为企业的避险行为提供有效的交易平台。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SVAR模型通过利率渠道、价格渠道、货币扩张渠道三种路径分析危机后美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传导路径及效应,实证结果显示,美国货币政策在这三种路径下都会对人民币汇率带来冲击,美联储基准利率和美元指数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冲击效应较为显著,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受到了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汇率制度作为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相关金融政策,同时也是评定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开放型的经济情况下,经济关联程度的持续加深会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效果产生较为复杂的影响.本文将主要围绕人民币汇率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而展开. 相似文献
5.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人民币汇率的动态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问题》2015,(10)
本文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动态溢出关系,检验结果显示,1997年1月至2014年9月,中国、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四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存在溢出效应,且体现为人民币汇率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净溢出;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之间的溢出效应占人民币汇率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总溢出效应的一半以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溢出效应中,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净溢出国。人民币收益率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动态溢出结果显示,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收益率与经济政策不确定之间的相互溢出效应均较汇率制度改革前有所提高,而在外部经济出现不利因素冲击时,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人民币收益率的溢出效应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6.
7.
8.
从人民币汇率政策变化情况看,在80年代初人民币汇率政策主要是鼓励出口,汇率调整盯住出口换汇成本。但从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形成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确定人民币汇率政策取向? (一)从发展趋势看,人民币汇率政策将服从于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9.
10.
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作出的选择,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不过,这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之间,存在着冲突。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保持了较高的独立性,是与汇率的弹性增强、渐进资本开放以及中央银行的冲销操作分不开的。为了继续保证货币政策的高度独立性,需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冲销干预机制以及培育成熟的货币与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1.
出口价格汇率传递是汇率影响贸易的中间环节,已成为研究汇率变动经济效应的重要基础。基于2000—2013年企业交易层面的海关数据库,本文从产品异质出发,探索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的汇率传递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的原因。本文根据出口厂商依市定价理论,从产品质量和产品的核心程度这两个分别代表企业间和企业内产品异质性的维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品质量越高,产品在企业中的地位就越核心,其人民币汇率传递率也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下降对产品出口量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低价低质量产品更为有利,但这可能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人民币汇率上升可能会对产品出口量产生负向的影响,但可以适当促进贸易结构的调整。在汇率波动加大的背景下,本文的结论对推动贸易稳定增长和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近期掀起的又一轮呼吁人民币升值的讨论为背景,再次对人民币汇率以及中国货币控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因人民币升值而引起的中国所面临的货币困境,以及解决困境所采取的措施(即建立CIC和对流动性的对冲操作),评论了措施的局限性,并从汇率的利率平价理论入手分析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货币控制的互动关系;借鉴日本经验分析并佐证了关于汇率的几个错误概念,提出近期应去除人民币单向升值的预期,只有保持汇率相对稳定才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结合国际经验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为了给金融改革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为了应对较大规模的“货币错配”风险,为了防止“日元升值综合症”在中国重演,人民币汇率弹性化改革应当采用渐进方式。这个过程中,为了有效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中国应采用由公开宣布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着眼于汇率稳定的频繁外汇市场干预、规模较大的外汇储备组合而成的“三位一体”政策组合;为有效控制汇率风险,中国还应加强针对货币错配的资拳项目管制和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14.
解决就业始终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问题,而出口部门的增长也始终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通道.多年来,就业对出口的依赖性不仅没有下降,而是越来越强.国家为支持出口贸易的增长,不断增强出口退税的力度,从而保证就业的增加.但从2005年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出口商品竞争力受到削弱,而为保持出口贸易必要的增长率,又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出口退税力度,以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造成的压力.本文的研究表明,出口退税超额支付的结果,固然改善了企业经营绩效,间接增强了出口商品竞争力,但却造成了人民币汇率"低估"的假象.今后,在继续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过程中,科学厘定出口退税的经济职能,合理确定出口退税额的规模,是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的主要经济参数.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汇率理论,指导汇率调整和汇率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人民币连续升值的背景下尤为必要。近年来,人民币均衡汇率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文献不断涌现。对国内外人民币均衡汇率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明确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将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铺垫。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贸易影响的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以来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我国对外出口继续高速增长。汇率是否是影响中国贸易的主要因素,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是什么?本文通过建立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贸易的协整模型,并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相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2006年前三个季度的出口增长进行了因素分解,找出影响我国出口的核心因素,并进行了汇率压力测试,找出汇率升值的理论上限,进一步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就当前国内若干热点变动的宏观经济因素变量对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热点变动的中美利差水平、通货膨胀率差异水平以及外汇储备增长率与人民币升值幅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长期来看,利差水平对人民币名义汇率影响程度较大,而短期内,外汇储备因素和人民币汇率自身变动的前期信息对其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论汇率的决定机制、波动区间与政策搭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证了汇率的可行波动区间是由经济因素、国际政治经济博弈共同决定的;提出了大国之间在汇率问题上的博弈,只是大国经济关系再调整的一个反映,并据此得出了各方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博弈具有长期性的结论;本文指出,汇率的可行波动区间应选取在公共区间的右侧,以期实现国内经济、国际收支、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三重均衡;在总结日本与德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在货币升值的过程中,应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避免短期内的大幅升值,维持较高的实际利率,防范不动产资产对于银行存款的过度替代,防止出现严重的不动产泡沫。 相似文献
19.
如何减缓人民币汇率"内高外低"双重压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目前中国面临两难选择:在国际上,面临升值的压力,而在国内,又面临贬值的压力.这种矛盾对立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悬殊、社会劳动生产率高低悬殊、中国国内价格水平过低等.因此,本文指出:提高我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减缓压力的根本;推进新一轮的价格改革是减缓压力的关键;改善中美贸易结构是减缓压力的重要举措;人民币国际化是减缓压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大国政府间的汇率博弈——中美巨额贸易差额下的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美两国博弈的角度来看,美国会迫使人民币升值来解决两国间长期存在的巨额贸易差额。在本文的研究中,美国效用期望值最大时的最优升值率介于0和茁之间,中国的最优选择是允许人民币升值,但最优升值率为茁/2。在人民币升值后,如果美国仍进行报复,中国的最优选择是进行反报复,并可通过合理选择报复对象以实现最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