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丹 《江苏商论》2012,(4):40-42
本文着力于探究惠山泥人这一民间艺术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将惠山泥人艺术放在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视野中去研究,将区域性的传统泥人文化与当代社会文化情境相联系,分析了当前惠山泥人艺术的发展状况,重点研究了惠山泥人艺术的发展思路与对策,提出将惠山泥人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相联系,从传承泥人艺术、发展泥艺产业、整合泥艺资源出发创新与开发新产品,使中国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原生态地得以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2.
无锡惠山泥人品牌文化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锡惠山泥人是无锡地域文化的代表,创造无锡惠山泥人文化品牌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整体文化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中论述了打造无锡惠山泥人品牌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策略和方法,并且以设计实例体现无锡惠山泥人文化品牌在现代经济模式下如何继承与创新,发挥其价值。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民族传统、尊重手工艺人、向民间学习,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生动呈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基于对先人留下来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料香生产技艺"进行深入了解,结合当今社会形势,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旨在研究其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4.
朱泓 《消费导刊》2022,(9):70-73
传统工艺一直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特色。但是当前我国许多传统手工艺一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尤其面对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的诸多挑战,许多传统手工艺无法良好持续的传承与发展。其中,徽州木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不仅是一项实用性的作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一种满足普通人审美需要的装饰物,因此可作为审...  相似文献   

5.
苏州是"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很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政府和人民也非常重视对其保护和传承。课题组在总结苏州手工艺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苏州非遗手工艺展示传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打造"互联网+非遗手工艺"精品平台;借助网络新媒体来创新非遗手工艺展示;利用直播大平台打通互联网+非遗手工艺销售渠道;运用智能新技术优化非遗展示性体验等策略。  相似文献   

6.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通过立法对传统民族手工艺进行保护,但至今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仍令人担忧。我国在传统民族手工艺方面的立法工作虽然在逐步加强,法律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但同时目前出台的相关法规对手工艺的保护大多局限于物化样态,在与手工艺相关的传统知识与手艺、稀缺遗产与资源、多样的艺术形态、文化环境和生存空间方面的保护相对空缺,亟待完善。我国应加强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立法保护,加强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司法保护,以此解决中华民族手工艺外流所产生的继承与保护问题,更好地促进传统民族手工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蒙晓情 《商》2014,(43):132-133
水族马尾绣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民俗信仰价值、技艺传承价值。目前水族马尾绣面临着一步步失去独特性,传承人保护不到位等问题,因此保护和弘扬马尾绣手工技艺的工作迫在眉睫。水族马尾绣的保护应将其文化资本转变为经济资本,进行资本化运作,以“活态”的方式将其保存与发展。本文主要是从以对马尾绣传统文化内涵的再发现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道路相结合的道路、培养与保护马尾绣人才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保护的资本化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小郭泥塑是齐鲁民俗的重要品种,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历史较为悠久,制作工艺独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色彩。小郭泥塑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其中,艺术价值是其价值的核心和存在的根本,文化价值是艺术价值的延伸,二者又共同构成了‘小郭泥塑经济价值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江南水乡在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这种服饰文化是江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遗产,使江南地区传统且独特的审美趣味、民族个性得以保留与发展,就显得尤为紧迫。以"活态保护"的方法研究江南水乡传统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建立生态展示博物馆、保护民间服饰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以实现传统服饰文化的价值转换为主动力,合理进行传统服饰的开发,可成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服饰文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转变,这使得消费文化对当代产品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大众化需求的产品设计也不能仅仅体现在其实用价值,还必须体现出与当前消费价值观念相适应的时尚文化。展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现在的产品设计已不能再只是简单的实用设计,而应是时尚与传统设计瓶高寰融会.  相似文献   

11.
王娅 《品牌》2014,(10)
河南民间音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但拥有丰富的艺术价值,更含有巨大精神文明价值。因此,让河南民间音乐走进高校,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并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且促进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传统手工艺与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着民族的、民众的创造力。常州西直街的手工艺文化丰富,这些手工艺文化哺育着江南常州人,为常州的经济与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传统手工艺,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被遗忘,失去这种根文化社会也将进入毫无生机状态。对此,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依据西直街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建立传统手工艺发展组织,加大宣传,做好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3.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分类。以苏绣为例,在其保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保护意识淡薄、法律法规不完善、保护人才缺乏、传承机制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和保护资金的来源不足等问题。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构建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建设一个展览馆,做好保护传承人工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将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最终实现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款彩雕刻工艺是中国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是有其独特魅力的一个艺术品类,它在历史长河里起起伏伏并浸染了不同时代的色彩,并在现今社会中也依然散发光彩。而在当代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款彩雕刻也不例外。因此传统手工艺产品能否适应科技化的今天,并满足与人们的审美需求,就成为了影响其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款彩工艺的技艺保护和产业发展来展开,并根据一些市场调查而得出的一些答案,来分析一下苏州款彩雕刻工艺在现代社会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品牌》2019,(14)
凤翔泥塑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众多专家、学者及美术工作者将研究聚焦于此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对知网文献进行研究梳理,将从凤翔泥塑的特色、保护与传承、传承人、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南京云锦是我国经典传统丝织工艺,传承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名列中国四大织锦之一。随着文化、艺术与市场经济的不断融合,产业融合成为传统手工艺品牌化建设及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产业融合为视角,从品牌定位、营销模式、发展渠道入手,分析南京云锦品牌建设的现状与不足,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南京云锦品牌建设提出意见,希望能在促进南京云锦品牌联合、巩固高端国际化定位相关品牌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崔小军 《消费导刊》2022,(11):46-49
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宝库当中的一大瑰宝,其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并且艺术高度未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笔者以石雕为例,粗略说明手工艺的历史源流以及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刘海玲 《江苏商论》2023,(12):130-132+136
非遗促使古老技艺重回大众视线并引起广泛关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问题始终是研究的热点和实践的难点。在社会转型期,回归生活是当前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艺努力的方向,创新往往是实践主体被动的应对性的选择,要坚持在传承中创新的原则。作为青绣代表的互助土族盘绣,具有传承时间悠久、传承人数众多、传承模式传统的特点。论文为理解传统手工艺创新的发生过程及其与传统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与启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从数字化、培训、扶贫、文创、旅游等五个产业发展方向讨论盘绣的艺术性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19.
创新可以使传统手工艺走出困境步入繁荣。本文旨在探索传统手工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的方向、创新的内容和创新的方法,以求开拓传统手工艺的市场,以使祖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得到传承和光大。  相似文献   

20.
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元素的融合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设计符号学挖掘图形设计中更多的应用价值,使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后的传统图形的意义传达的更加准确和广泛,为中国传统符号的再设计注入新的生命,也使得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交流沟通与发展中得以继续传承和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