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1979—2018年中国省际汽车产量,采用Theil系数、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中国汽车制造业生产格局演变特征及趋势,研究发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生产格局由高度集中演变为相对集中,省际汽车产量的Top3占比由58.6%下降至32.22%,Top5占比由74.14%下降至48.64%,Top7占比由82.63%下降至60.79%;中国汽车制造业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中低速增长3个发展阶段;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车产能利用率偏低,汽车生产与市场的空间分离呈现增大趋势;汽车产量的Theil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年份的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差异;中国省际汽车产量四种类型(高产量、较高产量、中低产量及低产量)保持不变的概率均大于0.85,不同类型的转换仅限于相邻类型之间。展望“十四五”时期,中国汽车生产规模仍将保持在2500万辆以上,改善过于依赖合资企业的发展模式,强化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对产业空间的主导能力,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能利用率,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加快国际化进程,积极构建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产业空间布局等是中国汽车制造业“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度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方法,考察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省际差异较大;从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看,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效应,且有所加强;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布局;从五大发展维度看,五大发展维度之间存在差异,创新与开放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率最高,而协调、绿色与共享的贡献率相对偏低;在样本期间内,五大维度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的趋势。为此,中国要通过发挥高质量发展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力度,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等,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度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方法,考察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省际差异较大;从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看,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效应,且有所加强;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布局;从五大发展维度看,五大发展维度之间存在差异,创新与开放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率最高,而协调、绿色与共享的贡献率相对偏低;在样本期间内,五大维度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的趋势。为此,中国要通过发挥高质量发展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力度,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等,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总结了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及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空间演变的4个主要特征:随机分布、港口及铁路周边集中分布、极化分布以及扩散分布,并且分析了经济危机对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形态的内在影响,最后提出在"后危机时代"适合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采用2006—2016年我国省际制造业20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不同“邻近”矩阵下哪种类型的产业集聚对提升能源效率更有利,结果表明:在四种“邻近”权重矩阵(地理位置、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嵌套权重)下,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均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关系,且我国制造业的产业专业化比多样化更有助于提升能源效率;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多样化对能源效率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的产业专业化对能源效率提升具有抑制作用,即同一产业的溢出会对能源效率提升产生抑制效应,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专业化所发挥的作用要远大于产业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运用区位熵指数,测算2000—2014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制造业的集中程度,并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SEDA)探究城市制造业的空间地理集聚特征,结果显示:2000—2014年期间,东北三省城市制造业的集中程度存在明显差距,根据时间演变趋势特点将城市制造业划分为平稳型、波动型、上升型、下降型四种类型;利用邻接和经济两种权重矩阵计算的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均为正值,且表现出相似的"下降—上升—下降"(N型)演变趋势;东北三省制造业空间地理分布格局呈现典型的由南向北递减的阶梯状分布,且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耦联评价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别测度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2006—2015年制造业与信息业的融合水平和制造业创新效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业的融合水平以及制造业创新效率均呈上升趋势,均呈现明显的"东—中—西"梯级差异格局;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三大区域层面,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表明产业融合能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不同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持续正向影响,西部地区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呈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格局的重要因素,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伴随着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消费品制造业区域转移的特征有利于分析产业特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消费品制造业空间转移总体上呈现先向沿海地区集聚后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特征,并遵循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变化趋势。分行业来看,劳动密集程度高、集聚程度高的行业,其空间转移发生得也较早。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自2004年实施以来,尤其是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市积极推动产业优化与转型,2004—2008年是北京市产业转型与产业布局变化较大的时期。利用GIS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北京市各街道及各镇为空间单元,分析了北京市2004—2008年的就业密度空间特征,研究揭示了近几年北京市的产业空间布局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总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为单中心扩展,中心城的吸引力仍然十分巨大,南北空间分异明显;从各产业的就业密度演变特征看,北京市制造业向郊区扩展的趋势明显,服务业在中心城更加集聚。最后,提出了北京市产业空间重组的演化趋势与调控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10%的从业人员抽样数据系统考察了京津冀城市群10余年来职能分工演进的主要特征,并就产业网络的互补性开展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职能演进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在产业网络分工上,京津冀表现为典型的双中心格局,北京为服务业职能,天津则主要承担资本和技术型制造业的职能,这种分工的格局不断发展强化了京津冀的中心—外围发展格局,2000年以来,京津冀城市群产业职能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潜在的城市经济互补性有所提高,其中制造业整体表现为同构性演化,而城市间的服务业横向联系在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