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2016,(1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创业模式,泰州市"网店微商"大学生工作室创业模式切合了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理念和特色,激发了学生潜能,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速度、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樊红云 《对外经贸》2023,(11):107-110
数智化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基于教育理论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论,运用文献法等方法,研究了国外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做法,分析创新创业数智化教育理念、数智化课程体系设置、数智化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优化和创新创业氛围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高校数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高校数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改革课堂教育模式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等方面建议与对策,以期改进数智化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3.
创业是在当前就业困难环境下,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冶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适应当今社会需求,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本文主要从冶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冶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冶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方案进行了阐述,详细介绍了冶金类专业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的构建以及现代学徒制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抓手,近年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受到广泛关注,参赛人数之多和参赛面之广都前所未有,大赛已成为各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载体。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背景、特征和意义,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析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施教方,从引导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学生参赛能力、加强顶层设计、保障培训师资等方面出发,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培训指导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5.
工商管理类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新形势下高校适应市场需要的教育任务之一。目前,大多数学校在创业教育上缺乏系统的培养计划,忽视创业精神的培养,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浓郁的环境氛围。应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建设、营造环境氛围、加强创业实践等方面采取对策,以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创造性国家,从中国四大发明到陶行知的"创造的教育"、从改革开放到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创业在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以来,全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的大浪潮,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电商人才培养流程、到实训体系、教学资源以及实训平台构建几个方面,阐述了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7.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展创业教育迫在眉睫。分析了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探讨了我国商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路和方案,主要从调整办学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学改革、创建良好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传统高职院校经管类教育中,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VBSE创业版模式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能使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的持续推进,人才创新模式成为众多工商管理企业的重要选择,从企业生产运营、财政金融,到人才培养、部门管理,互联网经济已经渗透到几乎企业发展的各个领域。而从企业具体运营情况来看,整体经营目的的实现对内部所储备人力资源有着极大的依赖性,是企业经济效益有效获取以及提升自身在市场经济中所占份额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与企业未来发展有着十分精密的联系,因此,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深入研究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创业基础与实务"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模拟实训课程,对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浙江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中心教师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了以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创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平台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创业教育质量为目标,帮助学生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体验企业创业全过程,通过模拟经营决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青年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保障。  相似文献   

1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本文从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角度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围绕工商管理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基础、提高、专长、综合""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孵化实践基地、共享教学资源、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2.
《商》2015,(2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令创业成为当代青年普遍关注的主题,在微时代的信息覆盖下,大学生微创业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本文围绕培养微创业意识、提升微创业能力、培育微创业精神三个目标,提出大学生微创业实践教育模式,旨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构架并更好推进适应世情、国情、校情、学情的创业实践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丁明华 《电子商务》2014,(12):62-63,85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分析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构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人才培养方案、校内与课外创业实践平台、校企协同创新、全员参与等,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通过方案的实施,创建“专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大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出发点,研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项目主导,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并借鉴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战经验,从课程内容、政策制度、实践平台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以创业促就业"已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针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这一问题,已有很多机构在做相关研究,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创业想法、创业项目、创业意义等实际案例分析、问卷调查、活动比赛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全面分析了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培养模式的建议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该方案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培养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指导性。  相似文献   

16.
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本文通过大学生创业模式的创新研究,聚集校、企、学生等多方资源为培育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形成大学生创业的良性循环提供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创业人才方面,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育与学生创业能力需求体系不一致、缺少创业实践环境以及教学方法和考核措施落后等问题。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可以采用重新定位培养目标、调整创业课程体系、营造全方位的创业实践环境、改革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等模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央政府作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指示下,职业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亟需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来解决学生对口就业难的问题,学校通过搭建校企融通"管道",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打造人才培养孵化基地,组建企业专班和创业班来完成"莞式电商双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孵化项目、孵化人才的目的,从而提升电商专业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为积极探索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有效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创业型、实战型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带来了重大的挑战,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本文试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四个方面构建以创业型、实战型为导向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