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际化管理不仅要求管理者有能力和技能去满足各种各样的工作职能需要,还要求管理者能具备在多元化的新社会和商业环境中能有良好的调整和适应能力。但并不是每一个跨国外派人员都能按预期目标和要求完成外派工作,外派工作失败的情况比比皆是,外派工作失败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母公司带来损失。跨文化调整对于外派人员的重要性得到了研究者的一致认可。外派人员如果没有有效的跨文化调整,外派工作的效率会大大降低,而且会让外派人员陷入困境。本文旨在强调跨文化调整能力在跨国公司外派工作管理中的重要性,为跨国公司的外派人员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组织创新是跨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取优势的核心要素。作为回任母公司的关键员工,跨国母公司外派管理人员在执行海外派遣任务后所形成的领导力及其对跨国母公司绩效的影响备受关注。本文以上海地区中国跨国企业为例,对外派管理人员领导力对母公司组织创新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外派管理人员领导力中的共启愿景维度对管理创新维度呈正向显著影响;领导力五个维度对技术创新均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外派管理人员领导力的使众人行维度对员工创造力有正向影响;员工创造力对组织创新中的管理创新维度有正向显著影响,但是对技术创新维度不存在显著影响;员工创造力对外派管理人员领导力与组织创新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为现阶段中国跨国经营企业在全球视角下科学认识、开发外派管理人员领导力,完善回任管理制度,促进母公司组织创新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通过文献回顾,构建影响外派人员知识转移能力的概念模型。通过对在华132家跨国公司的问卷调查,运用回归分析法验证概念模型。结果显示,在不同成立年限、不同员工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母国的在华跨国公司中,外派人员协调能力、口头汉语水平和书面汉语水平对其知识转移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沟通满意度在外派人员协调能力、口头汉语水平与知识转移能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扬 《上海经济研究》2005,(11):111-115
本文对西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理论进行了简要回顾,并运用海外子公司理论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5.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伴随着国际化的浪潮,中外合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走向国际市场的新形势,但是作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战略布局,合资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中会对其母公司的海外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文章基于这样一种形势,分析了中外合资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合资企业海外发展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走出国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锋力量。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外派政策和薪酬福利体系,从而激发境外项目外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对拥有境外项目的国有企业而言,重要性尤为凸显。本文重点介绍了国有企业主要的外派人员薪酬制定方法以及选择方法时需要考虑的原则和因素,为国有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提供了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7.
网络学习是网络成员在网络环境下与其他网络成员进行知识的创造、吸收和利用的经济社会过程。为理解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网络学习行为,提高网络学习效果,在回顾和发展组织学习理论和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网络学习的内涵与特征,探讨了海外子公司网络学习的方式及其动态转换,并剖析了海外子公司网络学习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海外子公司的治理处于跨国公司双层治理结构的第2层次,是通过最小化海外子公司经营团队的代理成本,来实现作为委托人的母公司的整体战略.在母公司整体战略下的海外子公司的战略角色决定了其作为代理人的可能性机会,从而间接地影响了海外子公司治理机制的安排.  相似文献   

9.
跨国直接投资的股权比例选择是国际化经营及战略管理的重要议题。跨国公司选择怎样的股权方式经营海外子公司,受到母公司内部控制需求、国外市场产业进入壁垒以及东道国宏观经营环境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各层面因素与投资者战略决策倾向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启示,以期能为国际化经验匮乏的国内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毋庸置疑,中国企业要想在海外获得成功,拥有一支优秀的海外经营管理团队是基本保证,这其中企业的外派人才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些中国企业对于"走出去"一直裹足不前,很大成份是人才匮乏所致。更有企业曾因为外派人员方面问题而使得海外运作以最终失败告终。这并不是个别中国企业遇到的问题。研究显示中国企业在人才外派方面主要面临着诸如外派人员绩效低下、外派失败(提前回国)率高以及回国后离职率高等挑战,它们正在或者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战略的绊脚石。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培养优秀的外派人才也日益受到中国跨国企业决策层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供应链整合作为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的重视。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上海离真正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心还有相当的差距。要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中心,上海须紧跟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整合潮流,提升自己在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布局中的地位,成为跨国公司的国际供应链中心。  相似文献   

12.
李传裕 《改革与战略》2010,26(8):172-175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跨国公司正迅速扩大在华投资规模,新一轮的投资和市场进入使得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竞争日趋白热化。面对跨国公司在华深广度结合的市场推进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企业如何进行应对变得非常紧迫。文章通过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营销战略演变进行分析,认识其营销发展战略的特征及在华成长与发展的现状,为我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和自身进行跨国经营提供借鉴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李博 《特区经济》2009,(6):275-27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双向流动的迅猛发展,我国跨国公司与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日益频繁,外汇业务迅猛增长。尤其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外汇风险日益突出。加之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频繁,外汇风险给我国跨国公司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国公司面临的外汇风险,以及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基本情况及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世界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大大推进了中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国际化进程 ,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本文在世界 5 0 0强为主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企业情况的调查数据的分析汇总的基础上 ,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基本情况和对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15.
黄一玲 《改革与战略》2011,27(12):159-162
文章认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及其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影响已经使得跨国公司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非国家行为体,对于国家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起到了日益增进的作用。目前不断增长的中国跨国公司对美国直接投资活动根本上有利于两国的经济利益,也对两国日益加深的相互依存的经济政治关系产生着越来越广泛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跨国公司内部组织职能分工的理论,从微观角度对国际分工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扩展,揭示了新的国际分工特点,并以此为基础,着重分析美国的要素优势决定了其在全球跨国公司分工中集中于核心管理职能,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成为全球金融的枢纽,进而主导了资源在全球的分配。这从根本上造成了美国当前国际收支上的表现,并支持着这种状况在一定时期的持续。  相似文献   

17.
跨国公司对国际政治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浪潮下跨国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跨国公司大发展的结果使各国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加深,同时,导致传统的国家主权有被侵蚀和削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方珂  卞鹰 《特区经济》2008,235(8):102-103
跨国公司是现代企业发展到国际化生产的产物,一般以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等方式在许多国家建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因此,跨国公司海外地区的薪酬管理必然涉及到不同来源员工的薪酬公平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考虑到各国、各地区的薪资水平所存在的差距给跨国公司的员工薪资定位带来的困难,以及不同来源的员工对薪酬公平性的不同判断。跨国公司应该根据员工的来源分别采取相应的薪酬策略。  相似文献   

19.
徐薇薇 《科技和产业》2008,8(11):7-8,22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参与的产业集群成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环境。从跨国公司的角度研究地方产业集群已成为当前西方国家集群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Evidence of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y commercial banks into two regions of China is us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r relaxation of controls over inward investment on investment by nonfinancial firms. The existence of sophisticated intermediaries with experi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creates conditions for a verifiable, sharp increase in the rate of inward investment b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wo explanations are advanced: the newly available expertise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allows multinational firms to invest with the assurance that they will have sophisticated capability to hedge risks and, because the financial sector is a sensitive sector, permission for multinational banks to enter is a sign of a commitment to a policy of open industria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