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信息》2003,(23):35-36
富人越富、供社会享用的财富就越多,从而越有利于穷人的逻辑得不到统计数据的支持.但是,富人自己确实没有享用他的大部分财富.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于是"谁享用了富人的财富?"或者"富人财富去向何方?"就成了一个谜,一个经济学之谜--谁享用了富人的财富?日前,上海证券报刊登了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少安教授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中国富人主要分布在哪里,财富的来源有哪些,他们从事何种职业,等等,近日,中国建设银行联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富人地图",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对待富人,公众的心情是复杂的.我们在用"穷人的花园里不仅有花草,而且还有仁慈之心和满足之情、宁静的心境和劳累的欢快"自勉的同时,又不忘戴上"美德与财富很难集于一人之身"的有色眼镜.我们在渴望"劫富济贫"的同时却世代不停地重复着"恭喜发财"的祝福,我们有谁不想成为富人、不想过上富人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信息》2006,(5):60-61
语不惊人誓不休 任志强,中国房地产界里的大佬级人物,以“我行我素”的风格和时常“大放厥词”的行为“名扬天下”。如今,在上海国际地产大会媒体见面会上,当主持人问到“在未来几年内最不希望看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发生什么事情”时,一名观众表示“最不希望看到中国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而任志强则明确表示:“过去中国都是‘穷人区’,现在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是很正常的,就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样,也要让一部分人先住进‘富人区’,以后才能都变成‘富人区’。”在场另外几位房地产大腕很支持任志强的观点。和记黄埔地产公司董事、总经理佘耀庭也认为“富人区”不可避免,“就像曼哈顿有著名的富人区,也有哈林区那样的‘穷人区'”。万通地产董事局主席冯仑则表示,曾经有房地产商尝试过富人和穷人“混搭”的模式。“但还没有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4.
公共空间的介入:超越穷人区富人区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 《宁波经济》2006,(7):31-33
最近房地产界的一个争论热点,是穷人区与富人区之争。这个争论涉及到中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与目标、城市发展的市场与政府资源配置问题。争论由潘石屹的一封公开信引起,他指称任志强提出了"关于在新城市建设中要把穷人区、富人区分开的观点"(参见潘石屹:《我不赞成新城市的建设中分穷人区和富人区——给任志强的一封信》,http://blog.sina.com.cn/u/4679dbbf010002a3),并公开批评了这种观点,认为这种观点非但过时,而且有害。其次是任志强的批评性回应  相似文献   

5.
语录集萃     
我要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经济学家茅于轼说.现在社会上为穷人说话的人多.替富人说话的人少:而为富人办事的人多.为穷人做事的人少。  相似文献   

6.
赵晓 《西部论丛》2006,(7):90-90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富人享受钱,穷人享受闲,大家相安无事,各有各的潇洒。但在中国,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穷人活得不开心——住房、教育、医疗无不让他们悉白了头。而富人也活得不乐观.紧张、焦虑无不有之。  相似文献   

7.
永远要记住,话语权在富人手里!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富人制定的,评判标准也由富人掌握!一个穷人永远也不可能去指导富人怎样致富,怎样过上好日子,哪怕他说的都是真理,也无人会听。  相似文献   

8.
《发展》2006,(6):17-17
社会平等是一个公共产品,是一个好东西,它带来社会的和谐。对穷人,这当然是更加平等和受惠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更加平等的机会发展;对富人,如果社会的平等差距拉得太大,社会的不满情绪太大,甚至出现社会紧张,社会动乱,这对于富人财富的增长,对富人本身不利。  相似文献   

9.
《新财经》2009,(6):13-13
《广州日报》:近日,任志强再次语出惊人,在一次采访中称,中国70%都是富人,他说:“什么是富人?什么是穷人?这个界限要分清。统计部门有一个数据就很清楚,基本就是7:3的比率。这个比率是什么,就是30%的、靠政府救济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而剩下的70%的人应该全都是富人。”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家茅于轼日前在谈到财富问题时指出,创造财富、保护财富和超越财富是全面理解财富的三个层次,“赚钱是一种享受,但更要学会享受人生。”他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贫富差距扩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保护财富的体系,因为保护财富是创造财富最有效的动力。穷人的财产虽少,但对之性命攸关;保护富人的财产,就是鼓励穷人争取成为富人。如果富人的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那就没有人敢做富人,只有富人队伍扩大了,社会才更稳定。但茅于轼又说,赚钱虽然是一种享受,但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钱赚得越多,每元钱带来的快乐就越少。财富最终带…  相似文献   

11.
一 "经济人"假设是商业最早的角色定位,商业将自利即"追逐利润最大化"作为理解经济行为的出发点,竭尽全力为自己和同伴创造财富.商业通过创造财富而间接带来利他、利社会的后果.但这仅仅是后果,并不能成为商业行为的出发点.这主要因为利己的活动本身就是合法的、合规则的.为了获得长期高额的商业利润,企业主往往也有颗"善"心,但它仅仅是建立在慷慨大方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穷人与富人相分离的基础上,因为商人意识到同样的货币数量对富人与穷人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这种传统的商业概念一直持续了几个世纪.但20世纪末出现的一些因素使传统商业概念受到了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从来不缺高谈阔论、哗众取宠的专家学者,真正少的是能够倾听民间疾苦、为民众奔走呼号的知识分子,而这样的知识分子似乎只有墨家才有.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今人最陌生的莫过于墨家,可在中国历史上,这又是唯一替劳苦大众说话的学派. 墨家的"兼爱"就是人与人宽容、平等,强者不欺辱弱小,富人不欺辱穷人,从而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将近80高龄的茅于轼除了听力不佳外,思维清晰,表达简洁.他表示:要使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就要社会稳定,稳定就要缓和贫富分化的矛盾,就要把“为富人说话和替穷人办事“这两件事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快讯》编辑部:《中国经济快讯》2003年第5期刊登的一篇文章见《天价宴惹谁了?》,是发生在古城西安的一个故事。该文的基本论点是说天价宴席是一种现代消费文明,而我们则太"老土"。似乎富人的穷奢极欲是一种消费文明,而穷人对此应该表示欣赏:能挣会花。我的回答是:"天价宴席惹我了"。因为它所提出的问题是一种社会公平。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天价宴席这件事本身。我们的现实是:中国的基尼系数己经翻过了国际警戒线。中国的"基尼系数"在1994年就翻过了国际公认的0.400的警戒水位,达到了0.434,1998年达到了0.456,  相似文献   

15.
《沪港经济》2005,(2):8-8
厉以宁表示,中国的发展,需要中产队伍的壮大;而中产队伍的壮大,主要应该依靠较低收入逐步提高他们的收入,而不是靠实行高税收,把富人降为中产。靠实行高税率把富人降为中产很不足取,必须坚决摒弃。在经济从计划体制步入市场体制的开始阶段,尤其要认清这一点:杀富济不了贫,也无助于穷人的脱贫。“杀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穷人为什么爱多生孩子?这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解的社会问题。对于富人来说,多子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就会使得财富传承发生变数。而穷人多生孩子实际上是一个自我保护的体现。没有足够的财富,儿女众多便是生活的保障。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决定力量在于其军事实力。而那时候的军事实力依托的就是人口众多。  相似文献   

17.
慈善远景     
中国“首善”陈光标日前阐述了他的慈善人生和远景目标。他建议,“富人的子女要读名牌大学,差一点分都可以收,但要高额收费。然后,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8.
2002年12月20日,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闭幕式上,张维迎先生针对当时政府开展的加大对富人纳税监管力度活动指出:政府是不是可以考虑实行一个税收特免.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过去的事既往不咎.此主张一揽子赦免富人的计划,我称之为"零点方案".  相似文献   

19.
穷人为什么爱多生孩子?这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解的社会问题。对于富人来说,多子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就会使得财富传承发生变数。而穷人多生孩子实际上是一个自我保护的体现。没有足够的财富,儿女众多便是生活的保障。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决定力量在于其军事实力。而那时候的军事实力依托的就是人口众多。  相似文献   

20.
<正>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富人来到三位垒墙的穷人面前,分别问他们正在干什么。第一位穷人说:"我正在垒墙。"第二位穷人说:"我正在当一名工程师,为人们设计豪宅。"第三位穷人说:"我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华丽的房子。"数年后,第一位穷人仍在垒墙,第二位穷人成了一名工程师,第三位穷人成了一名老板。于是,有人在第三位穷人死后写下了一句墓志铭——美好的思维塑造精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