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地质勘查资质管理属于行政管理,是一种质量保障机制,体现了法人单位的综合能力,是从业的最低要求,是法人责任体系。CRIRSCO体系合格人士制度是建立在诚信体系下的个人责任体系,是一种自律机制,强调从业人员的个人责任。地质勘查资质制度与合格人士制度相比,有相似之处,即均以保障工作质量为目的、强调专业性、注重团队分工协作、从业人员需承担相应的责任等;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性质、认定条件、管理方式、专业分类体系、个人责任、单位责任等方面。中国的地质勘查资质取消,可能会出现因从业无门坎而导致勘查工作和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质量下降甚至作假等情况,且中国矿业资本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主导的评审不宜作为解决市场问题的主要手段,因此亟需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质量保障体系。从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数量和素质,以及行业协会的作用来看,借鉴CRIRSCO体系合格人士制度的经验,建立中国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编制合格人士制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矿业跨国投资和矿业国际产业链整合程度不断加深.对外商投资我国矿业进行管理,使其在更高的平台上参与我国现代化矿业建设是我国矿业行业管理中迫切需要完善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和商业务部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对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引入外资方面做了较大调整,体现了统筹兼顾矿产资源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统筹兼顾东、中、西部三个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统筹兼顾内资和外资两种矿产资源投资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地勘工作的发展大势看,长期靠地质勘查资质来封闭市场不利于激发勘查市场主体的活力,不便于与国际勘查市场接轨,甚至不能本质性地调动找矿人的积极性。在国家地勘行业管理部门取消大部分地质勘查资质行政审批后,各类所有制的地勘单位将重新洗牌,地质项目负责人或者首席地质师的作用将凸显,地勘行业协会的职能会加速回归。国有地勘单位要努力顺应取消地质勘查资质后的新变化、新情况,趋利避害,主动作为,探寻新形势下队伍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探索的不断深入,地质钻探技术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钻探工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高技能钻探工是钻探资质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将钻探工纳入地质钻探资质分级标准已迫在眉睫。目前,无论是从法律层面、实践层面,还是人才储备层面都已具备将钻探工纳入地质钻探资质分级标准,并实行钻探工持证上岗制度的条件和基础,应尽快修订地质勘查资质分类分级标准,将钻探工纳入地质钻探分级标准,比照地质勘查技术人员的条件要求,设置钻探工人员要求;依托地勘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建立钻探工持证上岗制度;地质钻探资质申请单位必须同时具有符合条件的钻探技术人员和相应条件的钻探工。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试点项目立项指南(2006年)先后出台。至此,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已进入操作阶段。这是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一定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努力管好、用好地质勘查基金。地质勘查基金设立的目的是促进多找矿、找大矿,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矿产资源,以缓解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相应地增加地质勘查投入,而地质勘查基金的起动,一方面,它本身就能增加地质勘查投入;另一…  相似文献   

6.
矿产勘查市场建立以来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申请探矿权证的管理模式,矿业权市场价格较为混乱,勘查工程质量监管职责不清,地质勘查原始资料丢失严重,税收政策不规范,无符合矿产勘查市场的指导价格等.为完善矿产勘查市场的有关政策、法规,应探索实施申请探矿权抵押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地质勘查资质管理办法,规范矿产勘查市场相关税收政策,制定地质勘查行业的国家指导价格,研究解决风险地质勘查的融资渠道等.  相似文献   

7.
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借助常用测度手段并基于大量统计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具体检验外资对GDP、出口和内资企业技术的影响。通过检验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江苏省经济的发展,并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利用外资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冶金航空物探大队组建于1967年,现隶属于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是一支拥有国家甲级勘查资质,从事航空物探勘查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的专业队伍。自建队以来,已在全国80个地区进行过冶金航空物探工作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探矿权申请人资质条件的政策规定对探矿权申请人资质条件要求过于宽松,使矿产资源勘查准入门槛过低,给探矿权管理造成一系列问题,不利于找矿的突破.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就规范探矿权申请人资质条件进行了探索,应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探矿权申请人资质条件的政策,包括完善探矿权招拍挂出让参与的资质管理,依据不同矿产细化探矿权申请人的资质条件,依据不同勘查区域细化探矿权申请人资质条件等,以促进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促进勘查资本与技术融合,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0.
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初期(1999-2011)资金的投入经历了平稳、缓慢增长、迅猛增长三个阶段。分析其原因:(1)转变初期行业较少受到关注,投入变化不大;(2)地质工作需求增加,推进了地勘行业所需资金投入的增加;(3)《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颁布后,财政投入快速增加;(4)政策的导向,地质勘查行业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受到社会各方的共同扶持和协助,使投入资金量剧增。决策建议:第一,落实和妥善解决地质勘查行业发展基础性、战略性的属性问题;第二,国家正确地对待地质勘查行业的单位属性问题;第三,规范地质勘查行业财政资助费用的开支与稽查。  相似文献   

11.
地勘队伍属地化后,随着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地勘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设计成了当务之急.文章探讨了地勘企业集团的基本特性和基本框架,并提出了设计地勘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2.
地勘企业改制的形式只能由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决定.文章分析了地勘企业的现状、职工参与改制条件,文章阐述了地勘企业改制形式的选择、地勘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转变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地勘单位聚集着大量的地质勘查专业技术人才,是地质勘查优质人力资源的聚集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对地勘单位的事业发展,而且对推动中国地矿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是:人事管理模式陈旧;人力资源培训力度不够,人员知识结构落后;绩效考评模糊,考核过程形式化;薪酬分配平均化,缺乏活力。地勘单位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化人才机制。因此,地勘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应采取如下对策:①树立整体人力资源观,构建开放型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②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创建学习型机关;③实行量化考核;④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打破平均主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指出 ,衡量国有企业改制是否完成要看其是否实现了多元产权结构 ,是否调整了劳动关系 ,是否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形成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文章结合云南省地矿局的实际 ,就地勘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关系调整进行了论述 ,指出地勘行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三条途径 :即分离式改制、分离重组式改制、采取多元投资方式组建新企业。并提出消灭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以调整劳动关系 ,改变职工依附地勘单位 ,地勘单位对职工负无限责任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自1996年新星石油公司正式改制为企业以来,生产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经验是在事转企过程中狠抓财务制度改革,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新星石油公司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从6个方面对当前地勘单位"事转企"工作提出了启示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依法构建和规范地勘单位的事企分开管理模式,是地勘单位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地勘单位实现科学发展、走向现代地勘企业的必由之路。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管理,首先要进行事企分离,搭建分体运行平台;其次要理清事企主线,明确职能定位,分体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地勘单位财务工作中存在着各地勘单位账簿设置不尽相同、报表填写思路不明确等问题。建立地勘单位的事企分体运行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且有政策依据。由于目前地勘单位的改革只限于职能改革,即有事业性质又可从事生产经营。因此,事企分轨建行、分开核算,执行不同的财务政策只能是事业职能和企业职能分开;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开;事业拔款和企业收入分开,而不能将事业人员和企业人员分开。也不能要求地勘单位编制汇总会计报表。这样做,更适合目前地勘单位实际。  相似文献   

18.
事转企是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本质和方向。文章论述了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机遇和优势,对加快事转企步伐,建立“四自”新型地勘企业的途径、措施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19.
论地勘财务风险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勘财务风险指地勘单位财务活动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使地勘单位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使地勘单位有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财务风险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地勘单位的经营状况。文章从地勘单位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对地勘单位财务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防范地勘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地勘财务风险提出了建议:应当根据地勘单位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财务风险决策,以达到降低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地勘单位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