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对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在三次产业领域中的互补性合作进行了研究,并根据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在产业领域中的相对比较优势,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各产业领域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是直接接壤的友好邻邦,从1991年开始的全方位合作呈现逐步繁荣的趋势。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陆地边境线长达1700多公里,民族文化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在地理、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利好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自由贸易活动全面开展起来。文章从中哈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有利条件谈起,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中哈两国可以开展贸易活动的主要领域,包括能源领域、食品领域、纺织领域和建筑领域,进而提出了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共建贸易合作区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要素禀赋理论基础上,利用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统计数据,对中国新疆和以哈萨克斯坦为代表的中亚国家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畜牧业是哈萨克斯坦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时期,哈国畜牧业发展水平超过中国新疆,苏联解体后,哈国畜牧业一度停滞甚至倒退。近年来,哈国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畜牧业发展方面,与中国的合作与交流也日渐增多。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在人文环境、生态条件、畜牧业资源、技术优势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和互补性,近些年双方在畜牧业种质资源、干旱区荒漠治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并朝着多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合作方向前进。中哈交流模式已经改变。  相似文献   

5.
为庆祝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建交20周年,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支持下,应哈萨克斯坦文化部、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和驻阿拉木图总领馆的邀请,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的新疆综合文化交流代表团一行60人于2011年12月16~23日赴哈萨克斯坦举办"庆祝中哈建交20周年暨新疆文化周"综合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6.
新疆是我国惟一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地区,新疆对哈贸易占中哈双边贸易的80%以上,哈萨克斯坦是新疆第一大边贸伙伴,占全疆边境贸易的85%以上。利用地缘优势发展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新疆的地区性合作关系是双方共同的利益。在中哈边界地区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区,能够保证两国接壤地区的长治久安、共同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与中国新疆接壤的周边国家纷纷制定石油天然气产业发展战略,油气开发和石化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俄罗斯要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有效利用节能技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则加速石油开采及石化产业开发步伐,与新疆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8.
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区域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区域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也是新疆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由于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在很多方面既有互补,也有竞争,可以说,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济合作的过程是一个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过程。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区域竞争力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与评价,并得出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斯坦作为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人才基础。其科研成果水平并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个别领域甚至处于世界科技前沿。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山水相连,地理气候条件相似,双方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相似之处带来许多共同感兴趣的科研课题。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的互补性和依赖性。[编按]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上半年,面对哈萨克斯坦不断紧缩的经济环境,中国企业另辟蹊径,在巩固哈国市场的同时,全力进军俄罗斯市场。笔者获悉,从今年开始,新疆众多外贸企业,如乌鲁木齐国家高新区的新疆野马经贸有限公司、徐工集团新疆分公司、新疆东风汽车公司等都展开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以进一步拓展俄罗斯市场。  相似文献   

11.
对外双边贸易失衡已严重制约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回顾与评析贸易均衡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中国与114国在1995~2008年间的双边贸易面板数据,应用修正后的Zakir和Ismail(2010)模型来实证分析中国对外双边贸易均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伙伴国与中国的相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加权距离增加将恶化中国贸易收支状况;伙伴国与中国的相对实际人均收入和双边实际汇率增加会改善中方贸易收支状况。据此,本文提出中国平衡对外双边贸易收支的地区与国别政策。  相似文献   

12.
白清 《科技和产业》2023,23(18):33-39
随着中国与东盟在2021年正式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两者双边贸易的发展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而这些潜力受到的影响可以通过双边贸易总量、地理位置来进行大概测度。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多诸如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我国外贸法律政策进一步完善、深化双边产业交流与合作等机遇。结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经验,研究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未来的潜力,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未来更好的发展,还可以对我国未来自身及对外经贸的发展都产生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改进的引力模型框架下,测算了1992~2009年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以及土库曼斯坦的双边贸易成本,并基于重叠需求的视角经验分析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贸易模式对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较为显著,重叠需求引发的产业间贸易和要素禀赋差异引致的产业内贸易对贸易成本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中国加入WTO、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拥有共同边界有利于降低双边贸易成本。最后,本文还为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作用、深化成员国的贸易合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最近十几年,FDI流入对中国所产生的贸易条件效应出现了新的变化。FDI流入对中国产生了"工资外溢"效应,但并没能通过该效应改善其价格贸易条件;FDI流入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贸易结构,从而导致较大的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FDI流入的大幅增加,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出口数量也大幅增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带来了其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相对而言,FDI流入对中国的单要素及多要素贸易条件的改善幅度远小于收入贸易条件,因此,中国在大量引入FDI的同时,应大力提高生产率和技术水平,实现其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的改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李汉君 《特区经济》2010,(10):79-81
本文通过对1992~2009年中、俄贸易发展的分析,认为1992年以来,中、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逐步改善。但中、俄贸易在贸易总量、贸易结构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中、俄贸易的发展。因此,中、俄双方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高竞争优势;优化中俄贸易商品结构;加强中俄大项目合作;增加双边交流,实现中俄两国互信,使中俄贸易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 UN Comtrade 贸易统计数据运用国际贸易指数相关分析法,分析了中俄双边贸易发展现状、结构特征、贸易互补性(TCI)和贸易比较优势(RTA),并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和当前俄乌冲突的背景,分析了欧俄双边贸易的变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中俄贸易呈现“产业间”优势互补特征;中国对俄罗斯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商品正逐渐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中俄两国在“皮革制品”、“鞋类”等商品具有较好的贸易基础和潜力,“机电类产品”的贸易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在世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对美国也保持着连续增长的顺差。这是否说明中国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上已成长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本文就此问题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对中美高新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关系和竞争力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中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市场相似度很高,但出口产品存在较大差异。中美两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是以竞争为主的,而是具有较大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9年末已经国际化的15家中资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探究了2005~2009年间中国与中资银行所进入的34个国家/地区的双边贸易以及直接投资对中资银行在这些国家/地区的分支机构数目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资银行倾向于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总额多的国家/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这验证了中资银行跟随客户进行国际化的动机。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中资银行跟随客户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所呈现的区位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贸易及投资中的汇率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建交20周年以来,两国的经贸往来与务实合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双边贸易实现跨越式增长,项目投资实现飞跃式发展。但随着中乌经济的广泛开展,在积极开发双边贸易及投资潜力的同时,中乌双方又面临着美元汇率的风险。因此,本文在阐述了中乌双边贸易与投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贸易及投资中的汇率风险;最后提出了解决中乌双边贸易汇率风险的对策建议,认为积极应对美元汇率风险是推动中乌双边贸易及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Previous studies that have tested the J-Curve phenomenon for Japan or China employed either aggregate trade data between each country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or aggregate bilateral data between two trade partners. These studies have found no support for the J-Curve. Suspecting that their models could suffer from aggregation bias, in this paper, we disaggregate bilateral trade flow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examine trade by 73 industries. We find evidence of the J-Curve phenomenon in 24 industries, a unique finding for trade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