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十二五”规划从2011年起开始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也进入了第11个年头。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形式积极探索并积累了经验和教训。2009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30%之多的背景下,中国的非金融类投资已经达到了433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了22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2.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公布,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55亿美元,累计投资净额448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累计共5163家,大致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洲地区91%以上的国家中有中国投资企业,投资覆盖率较高。从地区和国别分布来看,  相似文献   

3.
邵学言  吴琼 《价值工程》2006,25(5):13-15
“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实施的重大战略性决策。本文从战略研究角度,对我国发展“走出去”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根据投资发展路径(IDP)理论对我国的对外净投资和人均国民收入关系作了实证检验,证明了我国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应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1.投资额普遍较小,规模效应不明显。我国海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当前,国际上单项投资规模发达国家约为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约为450万美元,而我国只有57万美元,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投资额的9.15%,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投资额的12.67%。这表明我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经营还没有形成综合性力量。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总体明显偏小,截止到2004年,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448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0.9%和0.55%,这就导致了我国海外企业整体竞争不力,难以和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效竞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向东提升了开放水平,向西加快了开放步伐,而且使内陆沿边地区从对外开放的边缘变成了前沿。我国每一次宏观经济制度变迁都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带来新一轮对外直接投资浪潮,而企业正是这一投资浪潮中的天然实施主体。加大政府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宏观引导,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与措施,加强对投资区域人员与财产的保护与管理,积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对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执行与落地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杨蓉  金润圭 《企业文化》2012,(10):19-20
有的国企走出去,往往是政府驱动型,而不是或不完全是企业自身驱动型今年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的216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54.2亿美元,同比增长48.2%。在“走出去”的企业中,国有企业独占鳌头。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报告》,2010年中国非金融类...  相似文献   

7.
王海腾 《新远见》2012,(9):34-41
从2001年“十五”规划首次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到2011年“十二五”规划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在十多年的实施中逐步完善。近年来,中国”走出去”战略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猛,成为全球最强劲的海外投资母国,  相似文献   

8.
刘烨  谭冉  时奇文 《价值工程》2009,28(5):31-35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开始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FDI)。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这就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各国的贸易壁垒有不同程度的抬高,致使贸易摩擦不断。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要想进一步占领国外市场,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出口方式,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绕过贸易壁垒。此外,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跨国并购的门槛降低,更有利于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增强自身实力。  相似文献   

9.
使用2003—2016年中国与5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基于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从总样本和分样本层面实证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层面上,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分样本层面上,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替代中国与东盟、印度和俄罗斯三大经济体的出口贸易,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在中美贸易摩擦凸显的现状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针对性地投资对于加快我国“走出去”步伐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及策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樊瑞莉 《企业经济》2005,(10):10-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大力吸引国外投资的同时,也在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为了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本文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为依据,在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动因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企业需要积极的离岸运作“走出去” (一)逐渐加大对外投资规模促使企业积极走出去。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中,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公司占据了10个,我国已成为第13大对外投资国。截至2007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733亿美元,累计成立境外投资企业9900多家,分布在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被许多国家列为未来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从经济增长看我国的投资和贸易发展,已成为资本输出国。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都是标准化的陈旧的技术,以市场换技术已不再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中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去接近技术源,获得技术外溢,能否促进技术进步?文中通过格兰杰检验,对1985~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进步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技术进步的原因,即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报告确立了“鼓励能够发挥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的战略方针;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把“走出去”概括为一项开放战略,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投资办厂,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搞经济技术合作,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  相似文献   

14.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迅猛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也提出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国际背景即国际直接投资连续增长,跨国公司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等趋势,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中国商务部相关负责人目前表示,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投资方式不断创新,跨国并购成为对外投资新亮点。该负责人介绍,2008年至2011年,中国企业以跨国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合计1063亿美元,年均增长44%。  相似文献   

16.
冯楠 《活力》2006,(3):37-37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主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规避国外贸易壁垒,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及时掌握外部信息的积极举措。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已成为促使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外资不仅是固守本土、吸引外资,对外投资也是利用外资的一条有效渠道。在过去20年中,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贯彻“走出去”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大企业,已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17.
《企业世界》2004,(11):41-41
针对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深圳市高新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推出“担保换期权”业务,受到市场的欢迎。“担保换期权”实际是一种分散担保风险、实现共赢的方式。它把信用担保与风险投资业务结合起来,在为具有高成长性的小型科技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同时,还要取得被担保企业总股本的1%到10%的期权,期权的有效期一般为5年,期权的价格  相似文献   

18.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中国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不能定位在仅仅是"跨国公司制造基地"上.必须不失时机地把对外开放推向新的阶段,从过去"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并举,这是我国对外开放实现从"以市场换技术"到"以市场换市场"的战略转折点.我们要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外去投资经营,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竞争.  相似文献   

19.
《企业家信息》2011,(6):7-7
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但是与发达经济体和中国吸收外资规模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中国多位官员4月27日在北京一个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将继续加大企业“走出去”政策支持.鼓励企业通过跨国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20.
尴尬了20年…… 刚刚落幕的第3届中国科学技术大会,距离它的首届,已经有近30年;中国企业“以市场换技术”、“股权换技术”的理想实践也已经有20年……中国独立自主的尖端科技,随着神六升空已令世界惊奇;而中国企业用市场换取海外商业技术的收获,却着实不尽人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