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WTO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冠英 《经济师》2004,(5):97-97,99
加入WTO ,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将迎来“洋对手”和大量“海归”人员。同时 ,还存在着培养与需求之间的结构失衡、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比值缩小、用人单位对在职人员“情有独钟”等现象。更新教育观念 ,确立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 ;苦练内功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 ,培养创新性人才 ;切实处理好现行工作模式与就业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之间的关系等是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提升大学生区域性就业能力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目前,影响地方高校提升大学生区域性就业能力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不准,思路不清,特色不明;二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化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观念薄弱;三是缺乏必要的、适当的、有效的政府调控,就业能力偏低。为此,首先要调整办学思路,凝练办学特色;其次要指导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最后要加强政府调控,强化就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区域性就业能力,提高其就业率。  相似文献   

3.
楼晓英 《经济师》2007,(7):135-136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中反映出的人才结构与市场匹配性差的问题,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文章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出发,讨论大学生就业问题供给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提出高校教育要从供给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重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市场检验及“产品”施销等环节的工作,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高等教育形式转变的同时,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大瓶颈。当前,由于受高校课程设置、大学生自身学习态度及对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社会适应能力弱、心理能力不健全、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等现象。因此,高校应当调整课程设置;大学生自身应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政府要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有所作为;企事业单位应与高校接力,以实现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经济信息》2006,(7):39-39
一、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的演变 (一)从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上来看。 恢复高考后首批毕业生和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毕业生就业均由国家统一安排。进入九十年代后,就业方式开始向国家分配与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许多毕业生已由被动的接受工作分配转为主动寻求工作。由于当时大学生对社会来说仍为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且企事业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相对也不是很高,所以在当时择业现象并不是很普遍,“就业”也不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随着大学生分配政策的调整,国家不再负责安排毕业生就业;加之各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急遽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骤然加大了。九十年代后期,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主择业”、“求职”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适应性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我们必须从学生、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四个层面来加以落实,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二是高校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企业要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政府要强化管理职能,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本文提出基于提高"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培养目标和模式,并从引进体验式学习方式、改善实习环节、教师培养和拓宽教师选拔途径及调整大学生心态等方面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全武 《经济师》2009,(10):106-106,118,119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有关,又与传统就业观念紧密联系。大学生应审时度势,树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就业理念:从发达到欠发达地区就业的理念;从城市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理念,从国企到非公企就业的理念;从注重就业到积极创业的理念等。  相似文献   

9.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全治  严明 《经济师》2006,(11):111-111,116
结合大学生原来就业的“统招统分”到大学生目前就业的“双向选择”的变化,文章分析了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意义以及方法。并针对目前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的教学、效果和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学生自身的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大学生毕业时会选择考研还是就业.得出结论,要想给“考研热”降温,大学生、家长、高校和社会各界都要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困境及主客观因素,试图提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服务体系,在制度上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力度;学校要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素质,改变"女性化"角色教育的模式;家庭和女大学生本人也要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谈大学生创业园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就业,我们创业。”这是时代大学生的口号。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是鼓励大学生不仅要就业还要创业。大学生创业园建设,要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以市场拉动为主导,坚持全真与仿真相结合,努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陈锴 《时代经贸》2012,(10):17-17
在就业体制改革背景下,伴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新形势下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多数高校均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也出现了“临阵磨枪”、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等问题。对此,把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双元合力”,从根本上来解决就业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由“统包统分”就业模式转变为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就业机制,加上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我国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课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未来趋势入手,对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社会、学校、企业和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求职择业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时期,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知识化程度高而社会化程度低;自我认可度高而人际协调能力低;成才急切度高而搞挫折能力低的就业心理特征。这种心理上的缺陷,严重影响了大学求职就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排除毕业生心理障碍,纠正错误观念,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杨涛 《时代经贸》2012,(4):226-227
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目前已经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矛盾。一方面,存在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大学生供给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对大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专业结构、地区结构不合理,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产生结构性失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者的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在职业教育市场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了牵动人心的热点话题。笔者以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必须做到:一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更新其择业理念,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意识;二要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职业素养;三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四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就业指导体制机制,指导帮助大学生切实提高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伴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各产业间的联系也在进一步地完善。“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可以增加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但“互联网+”背景下各种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应用,也使各类用人单位当下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校需根据最新的就业需求,进行就业指导并及时作出策略改变,以适应现阶段大学生的市场求职形势,协助大学生克服求职中出现的困难。基于此,文章首先针对“互联网+”背景进行概述,其次对影响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问题加以阐释,最后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改进策略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点。要从提高大学生就业意识、加强综合能力培养、突出专业课教育、深入开展实践锻炼等多渠道入手,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构建我国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就业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学生失业问题,多数学者从国家、学校、企业、大学生个人角度着手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鲜见从改革我国目前失业保险制度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认为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应由消极的“救济“模式转变为积极的“就业促进“模式,同时要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提高其自身就业能力方面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