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在区域金融合作及金融业发展方面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虽有些滞后,但却有巨大的合作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国内经济最发达、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三大经济区域包括:“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在区域金融合作方面走在了前面,环渤海经济区在区域金融合作及金融业发展方面虽相对滞后,但有巨大的合作发展潜力,在中央的支持下,经过自身的努力,必将后来居上,逐步显示出其强大的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3.
<正>几乎与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同步,环渤海经济区北翼的辽宁提出了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现将该战略的内  相似文献   

4.
<正>《环渤海经济瞭望》于1987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诞生,已经走过20年艰难曲折、灿烂辉煌的里程。20年来,《环渤海经济瞭望》始终秉承"立足环渤海,面向全国,瞭望世界,沟通信息,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办刊宗旨和"让世界了解环渤海,让环渤海走向世界"的办刊方针,为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扬帆导航、献策献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同时,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加强环渤海合作、对接天津滨海新区,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经济区将成为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区域,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决定着环渤海经济区经济的质量。本文在回顾环渤海经济区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城市之间合作与分工、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胁迫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城市化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对环渤海经济圈中“三足鼎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德林 《特区经济》2008,228(1):51-53
环渤海经济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想,也是我国的发展战略。环渤海经济圈的基础是由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构成。由于这三个经济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长期自成体系,缺乏合作,形成环渤海经济圈中"三足鼎立"的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囚徒困境"反复博弈的结果,是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形成的",而不是"建成的"。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途径应当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制度,消除制度上的矛盾和障碍。  相似文献   

7.
蒋晓芒在《环渤海经济区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未来15年将形成的七大经济区域介绍之二》一文中指出:环渤海经济区北起辽宁,南至山东省,西至内蒙古的腹地。该区包括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四省,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七个盟市。全区国土面积112万平方公里,有16个大城市,海岸线总长5800多公里。"八五"末期,人口约2.4亿,占全国的20%,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26%。可以预见,环渤海经济区的新发展阶段正在到来,其所担负的中国经济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推移的纽带作用也将历史性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邓向阳 《走向世界》2009,(19):20-23
探索城市建设"新定位"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国家有关部委联合编制的发展规划,以及山东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两个文件,滨州市将立足市情,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坐标系中寻求"角色定位",对内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高效生态城市,支持全省可持续发展;对外承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机遇,发展特色产业、建设蓝色经济城市,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  相似文献   

9.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区和渤海新区、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的形成,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成为沿海省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引擎,未来将有可能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若仅以严格地域界限,即三省两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来划定环渤海经济圈的范围,截至2012年底,该区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4%和总人口的18.3%,GDP总量约占全国的25.5%,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发挥环渤海经济圈海洋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内部海洋经济合作与联系,提升圈内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并辐射带动腹地经济发展,不仅成为推动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协同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更成为关系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0.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收获了丰硕成果。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成立25周年。值此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11年5月27日在天津召开,为深化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探索环渤海区域共赢发展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次会议中,各成员市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有助于促进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观点和新看法。本刊特将此次会议中各成员市代表的一些精彩发言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港口经济》2013,(5):46
2013年4月10日,天津港集团与大连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港口生产经营管理、物流业务、港口建设投资等八个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促进环渤海经济区的振兴发展。根据协议,两港将借助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发展的大趋势下,加强京津冀的合作,对于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环渤海经济圈的繁荣和发展,对于拓展京津冀核心经济区的发展空间,在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促进京津冀核心经济区的发展与合作,是加快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地区32个城市市长在今年4月17日共同签署"天津倡议",表示加强环渤海区域各城市间在交通、能源、产业、科技、环境、旅游等全方位的合作.青岛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圈成员之一,也在"天津倡议"上签了字,成为"天津倡议"的发起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其中影响最广泛、发展最快的三个区域分别是: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  相似文献   

15.
黄田华 《开发研究》1993,(5):7-9,29
<正> 按照区域专业化分工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考虑到历史上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区域经济联系、资源与经济特点以及近年来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90年代,可将全国划分为下列8个经济区:(1)华北环渤海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2)东北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3)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江苏、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已经进入了“多圈多带多区”相互交融发展的时代,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重要增长极的经济合作区的概念.决定着在“经济无疆界”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区、环黄海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圈区的相互交融发展。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和综合配套改革,实现环渤海经济圈联合与合作;要通过建立泛环渤海经济圈,使其成为世界级的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嘹望》杂志等报刊应该为泛环渤海经济圈城市更广泛、更实际、更有效的合作与联合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的“山东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山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带动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三重定位。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滨州做好了准备。加快推进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有利于不断提升滨州在全省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武传表 《辽宁经济》2007,(12):36-36
区域旅游联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我国三大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旅游发展状况看,区域旅游联合相对滞后于整个经济的联合。其原因在于我国各经济区尚未建立起区域旅游联合的长效机制。本文从区域旅游联合的角度,探讨我国旅游业联合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9.
鲁彦 《科技和产业》2019,19(9):60-67
中国先有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国内经济三大增长极,后有学者指出第四增长极在西南地区的"成渝经济区"。重庆和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带动上具有不容小觑的能力,随着贵州经济的崛起,川黔渝的协同发展问题也被大家所提出探讨,川黔渝三省市发展研究也相继出现。从资源互补性和城市圈发展两方面,对川黔渝三省市协同发展研究进行分析,以期为川黔渝经济圈区域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3):F0002-F0002
2月25日,天津市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等功能启动仪式暨天津环渤海国际物流中心奠基仪式在出口加工区举行,环渤海国际物流中心投资方天津原野贸易发展公司与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举行了合作经营项目签字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