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经济"是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新经济"与"知识产业"和"知识经济"息息相关,它们一脉相承,有着继承和演进的历史关系。"新经济"之新主要呈现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四个方面。新技术是"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新产业是"新经济"的主要载体,新业态是"新经济"的经营状态,新模式是"新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产业联合、业态融合等方式形成的新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2.
"绿色设计"在全球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种种危机的今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观念。设计所体现的不仅是资本和审美的价值,还应更多地承担改良文化形态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从哲学和社会学层面,这种"理性"与"反思"的认知方式,与现代性观念不谋而合。文章通过阐述"绿色设计"、"现代性"、"现代主义设计"等概念,提出"绿色设计"的建立与发展,正是一种"现代性"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重构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府职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在其中的职能定位问题。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界定和保护产权,解决外部性和内部性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职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为推进"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可通过"退位"、"补位"和"正位"来矫正政府职能缺陷。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建立"人的城市化"的心理基础与动力机制模型,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证实个体在安居和乐业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交往,产生"城市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进而在心理层面实现"城市化"。"城市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是"人的城市化"的心理基础和精神驱动力;良好的"社会交往"是"人的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和社会驱动力;安居和乐业是"人的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物质驱动力。循此机理,"人的城市化"应该以农村转移人口的安居和乐业为根本,以促进社会交往为核心手段,以提高"城市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变迁导致的"双重流动"和"分离运动"对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形成了挑战,为此,来自地方的社会管理创新通过"统筹"、"嵌入"、"服务"、"组织"和"跟踪"等措施对此进行了应对。文章认为,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创新是通过国家的回归来实现的,它意味着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是政府的再造和社会的重组。  相似文献   

6.
国家经济发展与消费观变迁: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该国的主流消费观。整体上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重商主义、工业经济和广义虚拟经济四个发展阶段,在"谁在消费"、"为谁消费"、"为何消费"、"消费什么"、"如何消费"、"谁缚消费"、"谁助消费"、"谁定消费"、"多少消费"、"在哪消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实体经济时代聚焦物质需求和使用价值,差异化的劳动带来财富和发展;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注重心理需求和虚拟价值,差异化的生活带来财富和发展。打造差异化生活的重点,是立足文化优势,挖掘生活题材,打造差异化的心理需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通常与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存在密切联系,并一定意义上规定着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和规律。"滞涨"、"泡沫经济"和"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的产生,是战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新变化呈现出的显著特征。战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出现的"滞涨"、"泡沫经济"和"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很大程度上由某些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所致。为了规避中国经济陷入"滞涨"、"泡沫经济"和"中等收入陷阱"等风险,有必要采取有效举措,加快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理想运行目标体系的分析,从"内部运行"目标和"正外部性"目标角度,重新诠释科技部设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目标体系。指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理想目标体系是由"内部运行"目标和"正外部性"目标两部分构成,受到市场结构和技术特征二维因素影响,因而分区界定了工程中心的"正外部性"目标。并从"内部运行"和"正外部性"两方面给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9.
王云 《经济研究导刊》2014,(17):36-37,40
在阐述"气象经济"的由来和演变、分析"气象经济"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提振"气象经济"的若干对策和思考。新形势赋予"气象经济"新的内涵,提振"气象经济"需要全社会共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佟洋 《新经济》2013,(15):8
近一段时间,最火热的话题莫过于"钱"了。在金融领域,已经符号和工具化的"钱"也存在上涨和下跌的空间,而当具体到企业时,有关"钱"的故事看似简单许多。但是,在产经领域中,凡是涉及到"钱"的故事,总会伴随着"人"的存在。虽然近期金融领域"钱"的问题也是由"人"主导出来的,但却远不足产经领域"人"与"人"的复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是一个"讲交情、攀关系"的社会,这种因血缘、地缘和业缘等组成的"关系"纽带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系"把经济活动的主体分为有"关系"的"圈内人"和没有"关系"的"圈外人",它在降低"圈内人"的搜寻和交易成本的时候,却增加了"圈外人"的交易成本,造成了交易的不公平,并且使交易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分析了类似囚徒困境的"关系经济"困局,且尝试性地提出了走出"关系经济"困局的可能路径和建议,从而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于"绝对贫困"理念基础之上的"低保"标准具有保障不足和就业激励不足的内在缺陷。为解决较低的"低保"标准与贫困居民较高支出的矛盾,我国制定了"低保"制度的配套制度,形成"低保"制度的"高含金量"。"低保"户和低收入户之间存在差异非常大的福利区域,引发"低保"户对低保制度的福利依赖,形成"隐性就业"和"显性失业"现象。作者在分析"低保"标准固有缺陷的基础上,设计新的保障标准,即"家庭运行标准",探讨其内容和测算方法,并提出保障该标准运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必须一体化地考虑。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和"公司+农户"发展模式的分析基础上,提出想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农民进城"和"就地发展"并重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和谐理论的企业DNA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国内外企业DNA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和谐理论提出了企业DNA模型。企业DNA的双链分别为"和链"与"谐链",4个碱基分别为:和链上的"理念"、"制度"与谐链上的"技术"和"工具"。4个碱基要素的关联互动,积淀了具有遗传效应的企业文化,即企业基因。可以依据此模型的理论框架,判断企业DNA的健康状况,进一步实现对企业DNA和企业基因的改造和重塑。  相似文献   

15.
宋爽劲 《新经济》2012,(11):64-67
在中国大陆销售的"Yakult"使用了"养乐多"和"益力多"的两个商标,但除了名称和销售地区的不同之外,"养乐多"和"益力多"在配方上也是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目标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理念"或"发展目标"。从"国家统治"向"国家治理"的转变,涉及的是"阶级"、"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需要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公共服务"将成为基本职能。而只有当"国家"向"社会"转变或交出部分"公共权力"时,社会组织才具有参与"社会管理"或"公共服务"的条件,而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7.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截止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范围已推广到全国试行。文章在对"营改增"进行研究时,首先介绍了全面实行"营改增"的背景和意义。接着,探讨"营改增"所面临的压力,与实际相结合,从"纳税人"、"税务机关"、"政府"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营改增"所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最后,针对现存的压力和挑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新风 《经济师》2013,(10):176-178
工业结构变动是工业经济周期性扩张或收缩的结果。投资、价格与工业结构的形成有显著相关性,表现为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变迁。山西应抓住世界性经济危机和全球产业结构重新"洗牌"的机遇,调结构、转方式,摆脱"比较优势陷阱"和"资源诅咒"。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增强产业结构"软化"特征,促进工业经济由"大起大落"向"微波化"增长型周期转变,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周期微波化。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3,(7)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范畴,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学体系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道"不是某种物质性实体,也不是纯粹的逻辑思维形式,而是形而上的非物质实体。"道"是万物之宗,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和始基。"无"和"有"都是用来指称"道"的,是连接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万物"的关键环节,二者的统一即为道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正本专辑讨论的问题是中国政治体系正当性基础的来源和走向。正如韦伯指出,政府权力或支配体系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正当性才有可能使民众自愿接受,长期持续。在韦伯的理论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正当性源自其"理性化",体现于"形式主义理性"法律(即由法律逻辑所整合的法律)和"理性的"科层制以及民主制度,而这一切都是和资本主义以及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他把"形式主义法律"和"实体主义法律"建构为对立的两大理想类型。和"形式主义"类型一样,"实体主义"类型可以是"不理性的",也可以是"理性的"。前者是受到统治者随意干涉的法律;后者则是比较系统和可预测的,但是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