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虽然发展经济学文献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等同于向城市转移,但在中国却产生了另一条路径:农民通过在农村地区创办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实现了非农就业.这条非经典转移路径不仅显示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特殊性,也显示了中国工业化乃至城市化道路的特殊性.农村劳动力非城市化转移模式反映的是农民在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时对其自身转移成本-收益的比较与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策略和异地转移策略做了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在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同时,鼓励民工回乡创业,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只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3.
宋健  朱晓林  潘赛 《现代商业》2007,(35):214-215
本文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策略和异地转移策略做了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在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同时,鼓励民工回乡创业,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只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经过多年不断发展,广西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之下,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农民进城创业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重要方式。开展进城农民创业培训,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加大培训投入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创业培训提高进城农民创业水平,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广西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城镇化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分析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与状况入手,提出了我国未来可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分析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与状况入手,提出了我国未来可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7.
王东京 《商》2002,(4):25-29
农民非农化是大势所趋.政府应当顺水推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重点应在大中城讪,农民必须进城去创业,才能真正解决现在的农村问题。  相似文献   

8.
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劳务经济,是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劳务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要加快劳务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树立务工品牌;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实现劳务输出组织化;其次是完善社会保障,支持和引导农民创业。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越来越显著。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及其现状展开研究,提出了一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四川省农村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劳务经济特征。根据目前农业生产力状况和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农村有一半强一点的劳动力属于剩余劳动力,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基本得到转移。四川省是劳务大省,我们认为,四川省农村劳务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可是,许多城市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倾向于实行阻碍农民进城打工的“抑制政策”。这种抑制政策具有很强的违规性、片面性、狭隘性和盲目性,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所以,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的关键角色——政府,应努力消除一切阻碍农民进城就业的因素.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12.
成艾华 《商业研究》2006,(2):150-154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重大变化让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了真正的含义。在“民工荒”的视野下,运用2004年湖北省恩施州的最新调研资料,就地处内地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分析,对于内地农村来说,农民外出务工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仍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地方政府应针对农民工外出务工存在的问题统筹解决,把“打工经济”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培育,着力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由于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各地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取消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的限制,加快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和步伐。对农民进城务工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和探讨,特别是运用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观点,通过研究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质和量的变化,劳动力构成来挖掘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对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大量事实却表明,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农村、农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处理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促进河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邵作昌 《中国市场》2006,(1):138-139
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转化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使许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为此,笔者对山东省济宁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得许多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向非祆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本文通过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对矛盾引出论题,总结了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建设关系面临的困境.从而做出了统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分析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与状况入手,提出了我国未来可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刘海燕 《现代商业》2012,(24):68-69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农民增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通过对1990—2011年我国农村人均年收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把二者的关系数量化,从而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就业环境不宽松,劳动力需求信息闭塞,政府引导不足等问题。应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拓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发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