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书讯     
《金融博览》2011,(1):13
《亚洲新势力——2030:世界经济重心转移》,温迪·道伯森著,赵长一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中国和印度,两国正在崛起,其经济的飞速发展、多样化及战略重要性已经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期待。中印经济增长何以如此之快?温迪·道伯森教授将给你答案。  相似文献   

2.
数字     
日前,耗时1年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正式出炉,报告援引权威数琚指出,以人均GDP等三个指标来比较,2002年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水平只是美国1892年的水平,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综合年代差在100年左右。《报告》预测,中国将在21世纪前50年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中等水平;在21世纪后50年,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先进水平,经济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10名左右。《报告》预测,到2080年中国有望成为经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3.
媒体观点     
《黑龙江金融》2013,(5):6-6
英国《每日电讯报》:中国崛起将拉高世界经济增速在过去几年里,我的核心观点一直是,由于中国的崛起,全球经济将以超过4%的速度增长。如果中国经济在这个十年里一直以大概7.5%的速度增长,同时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速恢复至其应有水平,那么证明世界经济将以这个更加强劲的速度增长易如反掌。当我向听众解释上述数字时,人们持怀疑态度通常是出于这样两个原因。首先,他们非常怀疑美国、日本,尤其是  相似文献   

4.
《金融博览》2013,(3):48-48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发表了一份题为《可能的世界——全球趋势2030》的报告.报告分“大趋势”、“关键的变量”和“可能出现的未来”三部分对未来世界作出了预测.为奥巴马及其政府提供对未来十几年的全球战略评估框架。  相似文献   

5.
速览     
《金融博览》2013,(2):48-49
01"山姆大叔"眼里的"可能世界"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发表了一份题为《可能的世界——全球趋势2030》的报告,报告分"大趋势"、"关键的变量"和"可能出现的未来"三部分对未来世界作出了预测,为奥巴马及其政府提供对未来十几年的全球战略评估框架。  相似文献   

6.
1月18日,科技部网站消息,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表的报告《2030年全球趋势:不一样的世界》显示,包括信息技术、制造和自动化技术、资源保护相关技术以及卫生保健技术在内的4类技术,将影响2030年前全球经济、社会、军事发展和世界环境行动举措。在信息技术领域,大数据存储和加工技术、社会网络技术以及智能城市技术等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经营方式。在制造和自动化技术领域,3D打印和机器人技术等有望改变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方式,自动和遥控车辆将影响军事行动、交通和地球探测。转基因作物、精准  相似文献   

7.
<正>联合国贸发组织8日在厦门首次发布的《2015世界投资报告(中文版)》显示,2014年,流入中国的fdi(外国直接投资)达1290亿美元,同比增长4%,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根据报告,2014年全球10大fdi流入地分别为:中国、中国香港、美国、英国、新加坡、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和荷兰。联合国贸发组织投资与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说,这反映出中国仍是全球  相似文献   

8.
《时代金融》2013,(16):58
据世界银行网5月16日报道,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全球发展地平线》报告称,从现在起十七年后,全球资本存量的一半、总计158万亿美元(以201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将在发展中国家(目前为不到三分之一),其中东亚和拉美地区在这一资本存量中占比最大。报告就未来20年投资、储蓄和资本流动模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报告认为,随着世界人口从2010年的70亿预计到2030年增加到85亿和发达国家出现快速老龄化,人口变化将会对  相似文献   

9.
投资文摘     
《中国传媒科技》2013,(6):114-115
2030年发展中国家将占全球投资主导地位作者:世界银行出处:世界银行《Global Development Horizons:Capital For The Future》(5月16日)用不了一代人的时间,全球投资就将由发展中国家占主导地位。而在发展中国家里,中国和印度预计将成为最大的投资国,2030年这两个国家加在一起将占到全球总投资的38%。生产率追赶,日益融入全球市场,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正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崛起。从总量看,200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达35000亿人民币,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上升到38.2%。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日前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制造”的综合报告——《2002年中国科技发展报告》,报告为我国制造业勾勒出了比较清晰的轮廓。  相似文献   

11.
要刊文摘     
<正>金立群:将结构调整提上日程《财经》2009年第6期过去30年,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并与美国、欧洲、日本等众多经济体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贸易和投资联系。这一进程,是强化而不是弱化了中国经济自身的力量,同时也增强了中国应对当前无法回避的外部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7.5%     
《时代金融》2014,(1):27-28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12月10日发布的2014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2013年中国GDP增长7.7%,2014年中国GDP增长7.5%左右。报告还称,2011-2030年中国潜在增长率将呈现下滑趋势。点评: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诸多智库建议,将2014年的GDP预期增速下调为7%,为改革预留出更多的空间。在尘埃落定之  相似文献   

13.
未来人民币升值趋势形成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又一内生动力。《经济学人》(EIU)在日前发布的《中国海外投资指数》报告中预测,2017年中国将成为净对外投资输出国,对外直接投资(ODI)规模将达1720亿美元,赶超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联想到几年前《经济学人》做过的一期封面报道,其看好中国ODI并非一时头脑发热。封面中的图景是这样的:毛主席伸出手,手里面拿着一沓100美元面值的美金,题目写着"China Buy TheWorld"《(中国要买下世界》)。连续10年ODI的前行速率无疑营造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惯性趋势。资料显示,自2002-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高达35%,在全球对  相似文献   

14.
外媒视点     
《新理财》2010,(8)
《经济学人》:中国工人的崛起英国《经济学人》杂志7月29日封面文章文章称,在中国工厂里,工资和牢骚都呈上升之势。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都是一件好事。廉价劳动力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中国的制造业工人辛勤劳作,所获报酬却仅为他们美国或德国竞争者的很小一部分。在至济奇们美  相似文献   

15.
《理财》2008,(12)
美国《未来学家》双月刊11月-12月号发表文章,对世界未来发展提出预测,到2030年,汽车作为公路之王的时代行将结束。无线通讯的发展将减少人类出行的需求。航空运输将逐渐取代卡车,限制私家车的政策及其他因素可能会使汽车丧失对环境和文化的主宰地位。同时,随着获取技术变得更容易,生物暴力将成为更大的威胁,细菌和病毒可能被改造,以增加杀伤力或应对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从全国公路建设来看,《规划》目标下,未来年均8.68万公里的新增里程相比"十二五"规划下8.75万公里规模仍略有下降,同时相比2011年和2012年下降明显2013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主要涉及国家级公路投资建设,规划2030  相似文献   

17.
旷新年 《中国税务》2009,(10):48-49
我们从小由教科书习惯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说法。当我们讨论大国崛起的时候,却忽视了一种日益临近的危机,那就是也许有一天,会沦落为小国寡民。近两百年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不断下降,从19世纪初的40%,下降到20世纪初的25%,现在不到20%,而近年每年出生人口更是不到全球的10%。如果继续下去,100年后中国将不到5亿人口,200年后将只有1亿左右的人口。2030年,印度就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在崛起的中国可能因为人口迅速老化而衰落。  相似文献   

18.
《金融论坛》2011,(10):F0004-F0004
《亚洲新势力——203:0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变革与崛起——探寻中国金融崛起之路》《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金融发展: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信息动态     
《贵州农村金融》2011,(3):40-41
一、世界经济"推迟"复苏。联合国1月21日发布了《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报告表示,尽管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包括中国、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实现了经济复苏,但目前发达经济体的疲软表现拖累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并为未来  相似文献   

20.
宏观·国内     
《投资北京》2013,(8):10
未来十几年投4.7万亿建公路根据交通运输部正式公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我国到2030年,普通国道总规模将达到26.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1.8万公里,为此投入约4.7万亿元人民币。据悉,1981年原国家计委、经委和交通部联合颁布了《国家干线公路网(试行方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道网)。据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戴东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