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卢少华 《物流科技》2006,29(4):74-76
供应链的协调机制是为了实现供应链系统的目标而设计的行为规则或处理过程。本文提出了供应链的协调的层次模型,分析了典型的协调机制应该具备的基本特性.并指出了供应链协调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刘文颖  蔡永云 《物流技术》2014,(17):118-120
指出现代区域物流协调运输管理模式即是要依托现代物流的发展条件,以区域物流为基础,构建多部门和多种运输方式之间协同合作的管理模式,这一物流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协调”,需要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协调管理机制来实现,并具体分析了协调管理模式及其应用于现代区域物流体系中的机制构建理论。  相似文献   

3.
虚拟物流组织中的协调机制与协调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虚拟物流组织协调与协调机制的概念,指出了影响虚拟物流组织协调的关键要素和虚拟物流组织中需要协调的主要领域,提出了虚拟物流组织中的协调机制。最后,针对虚拟物流组织运行过程中的不可预测的纠纷和冲突,建立了便于发现与解决纠纷和冲突的协调模型。  相似文献   

4.
指出现代区域物流协调运输管理模式即是要依托现代物流的发展条件,以区域物流为基础,构建多部门和多种运输方式之间协同合作的管理模式,这一物流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协调”,需要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协调管理机制来实现,并具体分析了协调管理模式及其应用于现代区域物流体系中的机制构建理论。  相似文献   

5.
供应链是典型的需要协调的系统,解决供应链失调主要通过信息技术和契约激励两种方法。本文基于契约的角度来探讨供应链的协调管理,期望为企业的决策者们提供借鉴。首先分析了供应链契约的特点以及加强契约管理的必要性,对几种常见的供应链契约协调机制进行了总结及适用性分析,指出了契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最后提出了强化供应链契约协调作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近年来日益得到企业的关注和接受。被认为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内涵是从企业内部物流职能间的协调扩大到跨职能和跨企业组织边界的协调,尤其是包括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运输,信息及其它物流服务供应商为一体的管理,为企业增加利益提供了机遇,但要将机遇转化成现实,就必须要有一系列相应的机制保障供应链的顺利进行,本文就从这一现实要求出发,讨论了供应链中存在的几个相对重要的机制问题,如协调机制,信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并指出供应链中的机制问题是保障供应链得以正常运行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多元视角下的旅游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旅游供应链存在问题分析,结合旅游供应链的独有特点,选取了供应链中的产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为协调机制要素,结合契约理论、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对旅游产品的推动协调模式、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旅游企业资金收益等问题进行相关探讨,构建了针对旅游供应链中的产品、信息、资金和知识的协调机制,通过旅游产品的推拉模式、信息平台的构建、旅行社与旅游产品供应商的收益模型及知识分享等手段实现旅游供应链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8.
黄光明  刘鲁 《企业经济》2006,(10):28-30
供应链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而供应链契约是实现供应链协调和利润分配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供应链协调方法和供应链契约的分析,综述了供应链契约理论、方法的现状,比较了IT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的特点,并指出了协调IT制造业供应链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IT制造业供应链协调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郭文帅 《物流技术》2014,(17):15-17
分析了京津冀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体制原因,梳理了国内外区域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以及京津冀一体化体制机制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应以权力主体与客体时空尺度相匹配为原则,通过地方分权促进城市之间的有效合作,设立区域层面的专业协调机构,为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京津冀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体制原因,梳理了国内外区域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以及京津冀一体化体制机制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应以权力主体与客体时空尺度相匹配为原则,通过地方分权促进城市之间的有效合作,设立区域层面的专业协调机构,为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非对称信息下逆向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非线性供给下的两级逆向供应链模型,利用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分别讨论了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下逆向供应链的协调机制;分析了非对称信息对逆向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影响;并进行了数值分析和模型验证,最后得出了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2.
刘佳环 《价值工程》2010,29(11):218-219
公共关系协调理论是最新的、占主导地位的公共关系理论,它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着眼于社会组织与公众利益关系的处理,揭示了公共关系协调的有效机制。将公共关系协调理论运用于现代学校管理,是学校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办学竞争,实行开放式办学的需要。它对提升学校管理理念,拓展学校管理视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学校必须树立协调观念、公众观念、服务观念、开放观念、创新观念。  相似文献   

13.
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协调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品  赵林度 《物流技术》2007,26(1):81-84
建立了非线性需求下两级供应链模型,利用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分别设计了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协调激励机制,分析了非对称信息对供应链协调激励机制的影响,并进行数值分析与模型验证,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4.
网络治理是新兴前沿课题之一,治理理论、结构与机制等在网络治理中都非常重要。与自愿或者强制治理相比,网络治理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治理结构,其聚焦于信任与协调机制,致力于在信息共享、价值协同等方面培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任度,进而实现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5.
建设项目协调管理职能需要通过各种管理活动来实现,而协调管理职能的实现是由各项管理活动中蕴含的协调管理机制所决定的。文章在阐明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5种重要的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决策机制、合作机制、沟通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由此构建了这5种协调管理机制的运行模式,以期为建设项目协调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多中心城市集群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空间发展战略模式,是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重要的都市区经济体,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实现湖北区域弯道超越、拐点跨越的重要城市集群。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空间特征与发展模式,利用区域关联系统、共生思想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分析了其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多中心关联关系、多中心协同共生等机理、路径、模式,并从体制、经济与社会维度提出了多中心城市—区域关联与协同共生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杨佶  魏东泉 《物流科技》2007,30(10):97-100
协调合作有利于实现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共赢。,论文针对由第三方物流提供者、第三方物流分包商组成的供应体系结构,提出了参与双方在信息对称情况下的合作和激励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服务质量的收益分享模型,通过与市场规制模型以及Stackelberg模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合作机制可以达到Pareto最优,使得渠道总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参与各方的共赢。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验证了激励机制设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王雪梅  刘术泉 《价值工程》2010,29(32):268-269
大学生群体危机事件存在高突发性、影响恶劣性、处理非常规性的特点,建设反应敏锐、运转高效、处理得当的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预警现状缕析,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危机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尝试借鉴协同论理论视角,探讨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运用大宗商品粮三级供应链利益补偿协调机制研究产业链升级落实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杂粮三级供应链利益补偿协调机制的指导思想、原则、重构的内涵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庆调研结果,得出杂粮产业链升级落实机制,主要包括,通过杂粮供应链利益补偿协调机制的评价,遴选杂粮供应链中的合作组织和核心组织,以便政府导入支持政策;通过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大宗杂粮三级供应链利益补偿协调机制重构目标;通过核心企业重构大宗杂粮三级供应链利益补偿协调机制,衔接杂粮产业链;政府通过行业监管,推进契约规范表达和实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坚持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理念,区域协调取得一定成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四五”时期也将是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的攻坚期。区域协调是绿色发展的前提,而绿色发展则是区域协调的高级形态。实现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需要,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要顺利实现区域协调和绿色融合发展,需要推动主体功能区发展,推动城市协调发展,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重点是提升核心城市群人才集聚能力,破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把握全球化发展的新历史机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产权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区域协调和绿色融合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