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油田开采工作中,提高采收率是其最终目的。目前老区块高含水油田开采工作已经进入到深度开采阶段,在对高含水油田开发的过程中,需要从其具体的分布入手,提高高含水油田的采收率。本文从老区块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阐述了各种靠注水技术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并且对高含水油田实际采油工作中的开发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内油田大多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常规柱塞抽油泵已成为采油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高含砂、高含水、高温蒸气稠油开采、注聚合物开采及强腐蚀的介质环境和井况差等因素影响,柱塞泵井平均免修期越来越短,有的甚至不到30d就需要检泵,严重影响油田开发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分析柱塞式抽油泵的失效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提高抽油泵效,提高油井开采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3.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油气资源开采技术质量也越来越高。同时,油田开发也进入了高含水期,在此期间,确保石油资源的安全开采,石油企业必须着重优化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以此提升石油资源生产效益。文章对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石油开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许多油田的开发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原油产量开始下降,需要增加注水量以提高采收率,油田进入开发的中后期。各油田在该阶段一般是采用机械采油的方式,将剩余油开发出来。但由于油井的含水量较大,使得油田的勘探、开发、采收等工作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效益下降。为了达到提高油田生产效率,减少成本投入的目的,需要对机械采油方式进行优化对比、选择及评价。本文简单的介绍了机械采油的现状,研究了机械采油方式优化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分析了其评价指标,可以为油田中后期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油田在高含水期采油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剩余油分布类型,并从储层精细研究以及高含水期挖潜的具体措施两方面分析了如何在高含水期进行油藏剩余油挖潜工作,从而为各个油田的石油开采工作提供参考,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高含水后期分层采油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对高含水油田开采现状进行总结,并从高含水石油开采相关技术、单管采集技术的应用、多管采集技术的应用、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专业的安全管理团队、构建专门的高含水石油开采管理制度六方面,论述了高含水后期分层采油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是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要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难度大。因为我国注水油田的开发与调整经历了许多年,地下油、气、水分布的情况又十分复杂,所以确定剩余油的分布现状及其饱和度的规律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但这又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本文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油田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对油田内部进行注水采油,这使得采油后期中不得不面对采油含水量高、采油率低等问题,进而影响油田开发工作。本文研究了油田开发过程中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挖潜技术,并探讨了其实现的创新要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各主要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为维持原油产量,各油田均已大面积采取增加注水、注蒸汽的措施提高油井产量,致使油井采出原油含水率迅速上升;同时,近年来随着采油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采油助剂的大量应用也使得原油,特别是稠油的采出液组份变的更加复杂,稠油的高效快速破乳已经成为影响采油成本、原油质量、产量和控制油田环境污染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量不断增加,对石油的需要量不断增加。我国很多油田在经过多年的连续开采之后,油田的含水率已经很高,油田开采经济效益已经变得很差,需要及时采用稳油控水技术措施,才能有效保证对油田的开采效率。为此,文章对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我国石油开采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水平井开发的油藏类型已从单一的砂砾岩稠油油藏扩大到非稠油的边底水断块油藏、裂缝性油藏、整装高含水油藏、地层不整合油藏和低渗透油藏等,从老油田挖潜转向新区产能建设和老区调整,特别是在油田高含水后期挖掘剩余油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水平井采油技术也由过去的全井段合采发展成为水平井段分段开采和分支井的不同井眼选择性开采技术。水平井分段优化技术可对水平井进行分段优化,并可对生产状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徐强 《化工管理》2022,(21):72-75
现阶段,伴随着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开采工作面临着巨大的难度,中国东部油田大多数已经处于高含水开采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含水率不断提升,比例随之增长,原油产量逐渐减少。当进行二次采油过程中,还存在着并没有全部采集出来的剩余油,要想提升具体的原油采收效率,就必须做好相关的采油工作,这是实现该项目标的基本途径。对聚合物驱油方式来讲,本身有着良好的作用,既能够进一步提升原油采收率,还可以将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化,由于有着该项作用,所以被广泛应用到了各项领域内,特别是油田内展开了聚合物矿场实验作业。文章主要以三元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为主,对其性能和产生的驱油作用展开了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工业生产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上也是日渐增高,油田在我国整体的工业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其逐渐增强重视度,使得我国主力油田在开采上也已经进入到了高含水的开发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主要立足于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的结合技术以及今后的发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此期望为我国今后在对于相关的问题研究上,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海洋石油勘探技术的开发,同时随着中石化海外油气田的相继出现,采取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深海油气非常的重要。海上采油对开采技术和工艺有比较高的要求。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是国内外海上油田采油工艺技术,同时简要阐述了在海上油田采油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同时展望了未来我国海上油田采油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孙鹏勃 《化工管理》2016,(12):59-59
目前随着A12块的深入开发,油藏已进入开发后期,表现出综合含水高、采油速度低的特征,产量形势比较严峻,属于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油藏埋深大,地面情况复杂,深斜井较多,多采用机械式抽油机采油,偏磨问题十分严重,对油藏工艺管理配套技术应用及管理进行调研,合理协调和管理采油项目工程,提升油田的管理能力以及作业能力,从而提升油田整体的工作效率,推进实现了采油工艺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使采油工艺技术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满足了油田生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国内陆上各大油田原油生产主要采取的是注水驱油方式,老油田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的综合含水率高于80%,原油产量呈递减趋势,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开采工艺要求越来越高,单井效益普遍很低,  相似文献   

17.
油井停喷后,转入人工举升阶段,有多种机采方式可以选择,因此,人工举升方式的合理选择对充分发挥油井产能、提高采收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起着重要作用。该软件在进行各种采油方式对某油田(或区块)适应性和完成油田开发总体方案中油藏工程设计产量指标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采油方式,并进行举升设备工况指标预测和工作参数的优化。在油田进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软件功能全面,能够进行多因素、多层次的人工举升方式综合评价以及多种举升方式的单井优化设计,对油田科研和生产工作的高效运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我国水区油田具有数目可观的可采储量,其中60%来自于较高的含水油藏,这些油田80%以上的产量也来源于此,这些含水高的油藏的含水率达到了80%以上.然而,这些高含水油田具有效率低以及某些其他缺陷如无效循环,这就导致深部堵水调剖技术面临许多的困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不管是在化学剂方面还是在施工工艺技术方面,我国的堵水调剖及深部调驱改善水驱技术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并日趋成熟.可是进入高含水油藏开采的后期后,由于具有油藏变动、环境改变的出现,开采过程中面临的矛盾愈加复杂,开采的技术常常无法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涠洲11-4油田已经开采25年,综合含水94.5%,属于高含水油田。受生产水处理能力和油田电力负载双重限制,已经没有提液余量,而且,换大泵提液和换层侧钻等常规增产措施,增油潜力有限。文章从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和表面活性化学驱两个方面,开展高含水油田的开发与研究。通过借鉴先进的开采新技术和新工艺,从理论来分析论证可行性,从而提高油田采收率,降低地面工艺处理难度,既节约药剂成本,又降低了排海环保压力。  相似文献   

2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便得到不断发展,而我国的油田采油技术也不断得到提高。尽管我国的低渗透油田数量较多,采油工艺也并不先进,采油的过程也具有困难,但是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采油工艺也逐渐得到了提高,地渗透油田在采油方面的困难也逐一被解决,而那些曾经被认为没有开采价值的低渗透油田,也因此到了较好的开发。为了低渗透类油田更好地发展,我们对低渗透油田采油工艺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研究,希望能在日后地渗透油田的开采工作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