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土经济》2011,(9):65-66
动物是怎样识别亲属的?它们的依据是什么?美国科学家伍·霍尔摩斯和普·舍尔曼等两位科学家花了4年的时间,对栖息在美国西部地区一种名叫“别尔金克”的黄鼠进行了研究,终于揭开了奥秘。这种黄鼠在自然界从5月~9月几乎整天用于觅食、贮存脂肪,其余的月份则躲在洞里冬眠,春天苏醒以后随即进入交配期。一只成年雌性黄鼠往往与几-只雄鼠交配,产下3~8只幼仔。  相似文献   

2.
穴居动物捕捉器人们对穴居动物如老鼠、竹根鼠等的人工捕捉方法是找准其当时躲藏的洞穴,堵住洞口,用挖掘工具破洞捕捉.费时费力,时有脱逃和致伤致死被捕物现象,成功率不高。本穴居动物捕捉器能准确判知洞中动物的存在。并能全部驱赶出洞,及时活捉。有效率100%。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经济效益极为可观:捕获两只竹根鼠就可收回购置1套该捕捉器的投资.社会效益无法估量:如能全国推广使用,每年单从老鼠口中夺回的粮食就可近亿公斤.该产品已申请国家专利.因属首创,需求量大。目前售价每套108元,生产成本58元.生产该产品只需小…  相似文献   

3.
贪婪与放任     
从前,有一只熊,他是一只强健的棕色的熊.森林里的所有动物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从未做过任何坏事熊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是一只上了年纪的松鼠.就住在他洞穴外的树上  相似文献   

4.
谢军 《上海土地》2007,(6):36-38
一、“棕地”概念与研究意义 1.“棕地”概念。 棕地.是工业经济活动之后留下的土地。在20世纪后半时期,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产业重心的郊区化.在城市中心遗留大量早期的工厂场址.而这些土地有许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于棕地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居住文化源远流长,从华夏远古先民们开辟第一处洞窟、构筑第一座居巢的时候起,一种与居住相关的文化形态也就随之诞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在进入洞穴居住之前应当有一个露宿野处的阶段,而且旧石器早期的人类可能更多是居住在露天旷野而不是在洞穴中。特别是在那些无天然洞穴可居的平原地带,就更需要露宿野隅。1997年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对安徽省宁国市毛竹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相似文献   

6.
猫脖子上挂铃铛 从前,有一群老鼠住在一个地主家里,每天,鼠大王带着鼠兵鼠将“日出而息,日落而作”。由于主人家庭殷实,老鼠们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陈晓芳 《企业家信息》2012,(11):126-126
森林里有一只啄木鸟.为了生存每天忙忙碌碌地捉虫子。人们看到它不辞辛劳地为森林除害,就把它的事迹广为传播。还给了它一个“森林医生”的美誉。希望它能捉更多的虫子.并要求它把为森林除害变成自己的理想。但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即使树上有再多虫子,啄木鸟每天吃饱后就不再捉虫子。于是,人们又开始纷纷指责啄木鸟自私、狭隘、不负责任。遭到...  相似文献   

8.
麝鼠的饲养     
《中国城乡桥》2006,(8):63-64
一、麝鼠的体态特征麝鼠,属啮齿目,仓鼠科,别名水老鼠,俗称青根貂、水耗子,是一种小型珍贵毛皮动物。与老鼠同类。身长35- 40厘米,尾长23-25厘米,体重1-1.5公斤。鼠的背部是棕黑色或栗黄色,腹面呈棕灰色。尾呈棕黑色,稍有些侧扁,上面有鳞质的片皮,有稀疏的棕黑杂毛。麝鼠头小,稍扁平,颈短而粗。颈与躯干没有明显界限。眼小,耳短。嘴钝圆,有胡须。上下颌各有一对长而锐利的门牙,呈浅黄色或深黄色,露于唇外。四肢短,前足4趾,爪锐利,趾间无蹼,后足略长于前足,趾间有半蹼,并有硬毛。  相似文献   

9.
梁芳 《公司》2004,(5):95-96
虽然许多企业的老总和职业经理人,以及拿着高薪的都市白领.表面看起来都气字轩昂.英姿勃发.但是,有谁知道他们的苦恼呢,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放松自己.他们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就像一只高速运转的陀螺。一旦停止转动.各种疾病就会随之而来。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草场鼠害防治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院本文针对我国青藏高原草场严重鼠害问题,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物理、环保的灭鼠新技术,是利用氧气和丙烷的混合气体充入鼠洞穴后,由特制的电子点火装置引爆,产生大于5000牛顿的冲击力和6000Kg/cm2爆炸能量,同时在鼠巢中瞬间形成高温、一氧化碳、缺氧等综合效应将鼠巢中的所有活体鼠及鼠疫全部灭除的崭新的鼠害防治技术.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确立了有关重要参数,研制出了切实可行的产品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中国总会计师》2006,(10):79-79
从前,有一个很有钱的富翁,他准备了一大袋的黄金放在床头.这样他每天睡觉时就能看到黄金.摸到黄金。但是有一天.他开始担心这袋黄金随时会被歹徒偷走,于是就跑到森林里.在块大石头底下挖了一个大洞.把这袋黄金埋在洞里面。隔三差五地.这个富翁就会到森林里埋黄金的地方.看一看、摸一摸他心爱的这袋黄金。  相似文献   

12.
溶洞为岩溶洞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溶性岩层经过化学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溶蚀现象。岩溶对隧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是结构物部分及全部悬空,大大降低隧道使用的可靠度.季节性的岩溶洞穴涌水,给隧道施工和体系带来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溶洞处理方案对隧道顺利穿越岩溶地段极为重要。论文根据某铁路隧道溶洞分布的具体情况,介绍了此溶洞处理方法,以期对溶洞处理的设计与施工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敏君 《乡镇论坛》2011,(15):18-18
在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莲荷乡义门村的驼里岩.有一个天然洞穴。洞内住着两位老人.他们育有10个子女.如今都已离开岩洞成家立业。出于对祖宗留下的老屋的眷恋和对岩洞环境的喜欢.两位老人在这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虽然年事已高,但是照样上山打柴、下地种莱,悠闲清静,与世无争,过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吴江 《乡镇论坛》2011,(29):44-44
近日来.每天一大早,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各村居便有许多农民下稻田赶麻雀去了。当地山区稻谷还未成熟,一群群麻雀就来啄食。特别是一些成熟早些的品种.来啄食的麻雀更多。据了解.由于今年麻雀比往年多,用插稻草人,挂“万国旗”恐吓效果不佳.山里老农就不得不亲自上阵赶鸟了。图中是桥亭居农民手持长竹竿坚守在稻田。  相似文献   

15.
大蓝洞     
《国土经济》2014,(12):F0004-F0004
大蓝洞(Great Blue Hole)为一石灰岩洞,是全世界最大的水下洞穴,位于伯利兹外海约60英里(96.5公里)的大巴哈马浅滩的海底高原边缘的灯塔暗礁(Lighthouse Reef)处。大蓝洞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河时代末期,后来因为海水上升,洞顶随之塌陷,遂变成水下石灰岩洞穴。  相似文献   

16.
郭大鹏 《中国企业家》2005,(24):166-166
在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南街.地坛东门往东100多米.有一座龙绍衡大厦。大厦的9层和10层.每天都有不少年过花甲的老人聚在一起.有下棋的.有打牌的.其乐融融。其中有一位老先生.他一般是下午过来,来了就专心地写字或者画画.写的是隶书,画的是花乌。他就是吴协刚.《中国企业家》杂志1986年第3期的封面人物.那时他还是中石化集团燕山石化公司的总经理.后来又担任中石化集团副总经理.如今离休已经十余年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总会计师》2010,(7):170-171
多数人认为,每天喝8杯水(约2000毫升)有益健康。 但近几年,营养专家提出了不同意见。有专家指出.不一定每天必须喝足8杯水.喝太多水也会为身体带来麻烦。  相似文献   

18.
《资源与发展》2005,(2):48-48
一个家庭只要做到每天随手关灯、关电器,就相当于省了一盏30瓦的白炽灯的电能,一个月可省电18度;而节能灯比白炽灯省电70%左右,假如将家中的两盏40瓦白炽灯更换为13瓦的节能灯后j按每天点灯4小时计算,一个月照明可省电7.2度;按夏季空调每天运行10小时计算,在不影响舒适度的前提下,将家中的空调温度调高1摄氏度后,每天可省电0.5度,一个月可省15度电。仅以上三项,一个家庭每月就可省40.5度,一年下来可省电486度。  相似文献   

19.
近日在读杂志上读到了一则小故事,很受启发.引发了我们很多关于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建设的思考.故事大意如下: 有七个人曾经在一起工作,他们每天的共同劳动成果是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天天要分粥,一是粥有稠与稀.二是粥有多与少.尝试了多种方法才解决人人平等个个一样的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话说“鼠仗人势”董治顺古来就有"狗仗人势"之说,却不曾听说过"鼠仗人势"。近日读到一篇叫《永某氏之鼠》的古文,为柳宗元老先生所作,说的就是"鼠仗人势"这个事。文章说,永州那个地方有一家人,迷信时日,忌讳特别多。自己是子年所生,老鼠乃子年之神,于是就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