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周     
寰眼天下·国际部分美国厂商拟迁出中国随着人民币升值,在华有分支的美国公司正考虑各种措施来抵消升高的劳动力和出口成本。有些公司在考虑将工厂搬出中国,如生产跑鞋和运动服的生产商Brooks Sports Inc.在中国每小时的工资率增长了50%,该公司正加速在亚洲其他地区生产商品的计划。有专家表示,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未来2-3年内仍将有15%-20%的升值空间。欧盟密集搜集中国地方政府补贴证据从今年年初开始,  相似文献   

2.
也谈人民币升值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汇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对外经济变量,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中执行着价格转换功能。中国已正式成为WTO一员,经济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总额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最近几年,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目前人民币升值超过17%,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并非有利无弊,而且日元的升值也提供了前车之鉴,应对人民币大幅升值的策略应放在对外宣传上,尽可能避免贸易战、放宽外汇管制和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上。  相似文献   

3.
<正>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格调整为USD1:RMB8.11,升值幅度约为2%,之后人民币汇率整体呈"微幅双向、稳步爬升"的走势,到2006年3月底已接近USD1:RMB8.00的水平。目前人民币所面临的升值压力仍然很大,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并未减弱,预计人民币的升值趋势  相似文献   

4.
由于人民币升值与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升值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从中日两国货币升值的初始条件、应对措施与效应等方面入手,对日元升值与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可为有效地化解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实现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人民币自2005年7月正式与美元脱钩以来,已经累计升值超过了7%,预计今后还将会继续缓步攀升,经济界和理论界预期的人民币持续升值成为现实。人民币汇率问题也成为当前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那么,在当前全球及中国经济面临重大调整的背景下,准确认识人民币汇率持续攀升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厘清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2003年起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关注焦点。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格由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2%。目前已调整为1美元兑6.8275元人民币左右,人民币升值问题不断升温。本文从贸易角度考察了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问题,以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同时从各角度提出了在人民币升值下平衡国际收支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宏观经济、出口形势和国内价格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对产出、出口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随着升值幅度的提高,负面影响呈现递进趋势。同时,升值对平抑国内资产价格、降低恶性通货膨胀风险有明显效果,以平抑国内资产和产品价格为政策目标的升值幅度应为高于10%、接近20%的水平。如果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存在技术进步,则不仅可以抵消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而且有利于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8.
郑少华 《特区经济》2011,(7):232-234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且小幅升值2%。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各行各业已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人民币弹性浮动汇率机制的形成,然后分别从进出口商品结构、货物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主体结构和对外贸分布结构四方面深入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货物贸易的影响,最后提出对策,以缓解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水平的走势分析1.升值预期过高的原因主要是货币性因素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后,人民币确实存在小幅升值的压力,但并没有外界舆论和预期的那么大,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民币遭遇如此大的升值压力?笔者认为,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有实体经济因素,但货币性因素远远大于实体经济性因素。2.市场升值预期信号在减弱人民币汇率改革正朝着浮动迈出关键的、可喜的一步,客观上相对稳定了市场的预期。此外中美利差保持了一定的差距,美元短期内将较为稳定,中国利用外资的增幅在减缓,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3.实际大幅升值的压力不大  相似文献   

10.
经济过热,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日俱增 中国面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正在与日俱增,但与美国财长保尔森施压毫无关系。作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的经济现已过热。货币供应增速失控、通胀风险加剧、股市狂飙和外汇储备激增促使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杜鹏 《发展》2010,(10):100-10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多方面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世界各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政府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中国经济在2009年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这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与日俱增。依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有升值的空间,且升值时机已趋成熟。当前情况下人民币应主动稳步升值,但升值空间依然不大。  相似文献   

12.
担心欧元对人民币升值的欧洲领袖最好思考问题的真正根源:美国,以及美元的“过度贬值”。这是欧洲敦促中国货币升值后,中国总理温家宝给欧盟领袖的不客气信息。 尽管有报道说中国会在下月调整或重估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但温家宝表示人民币自2005年年中对美元升值11.7%,但对欧元贬值8%,对这样一个事实他无能为力。他认为,除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混乱,美元持续贬值是欧元对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现象: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现 2008年第1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4%,折合成年率为16%,这远远超过2007年7%的升值幅度.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破7元大关.人民币汇率升值,一方面对缓解中国经济的内外不平衡、改善国际贸易条件、促进出口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内货币政策有效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越来越受中国及整个世界经济关注的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分析,引出了外汇储备、外汇占款、人民币升值三者的因果关系,并分析了由此对国内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难点,得出了外汇占款因素正越来越成为央行货币政策中的关键考虑因素之一,它也成为制约国内的货币政策作用的重要因素。目前央行货币政策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宏观经济增长带动的贷款大幅增长、物价继续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风险。而要平衡三者的关系是目前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耍难点.  相似文献   

15.
吴轶 《北方经济》2010,(12):52-53
我国政府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货币,实行一揽子货币政策.这正式宣告了人民币升值的开始.短短3年间,人民币的币值对美元升值21%,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6%.但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舆论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呼声愈演愈烈.笔者对后金融危机时期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寒英 《中国经贸》2010,(2):144-145
随着次贷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复苏,人民币面临新一轮升值压力。本文通过对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分析,指出人民币现在不能在压力下升值,人民币汇率暂时的稳定对中国和国际社会可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并以期对我国完善汇率机制提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正> 种种迹像表明,人民币升值问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一旦人民币汇率出现变动,对证券市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受到的冲击不尽相同,目前证券市场的格局将会发生改变。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首先需要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而言是一柄双韧剑,利多与利淡因素共存。有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反思人民币汇率十年争论,大多围绕"外部施压——内部被动反应"的逻辑展开,人民币汇率陷入升值"恐惧症"。本文以经验数据实证分析人民币汇率各种争论的理论逻辑。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导致通货紧缩,人民币升值也没有促使就业下降,相反,人民币升值还伴随经济过热及就业持续增加;同时,人民币升值无助于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和贸易条件、人民币升值引起热钱流入的观点都缺乏经验的支持。因而,人民币升值"恐惧症"的理论逻辑值得重新审视,中国开放宏观政策选择有必要跳出被动应对怪圈,这对促进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最近外贸领域有两组矛盾的数据困扰着业界和学界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汇改前接近6%,而业界普遍认为中国低端制造业利润率不足10%,因此人民币如此高的升值幅度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可谓压力巨大;但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在现实中根本无法阻止出口的升温,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同期大幅增长74%,达到1774,7亿美元。  相似文献   

20.
就在美国人向胡锦涛施压要求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之际,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正使经济过热的风险再次凸显,令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陡然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