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通过的《哥本哈根协议》,虽然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但参加大会的各方代表并没有就2012年后的全球减排行动、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达成具体共识。尽管如此,它所指出的方向也将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COP16)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CMP6)在墨西哥坎昆市举行。会议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确定的双轨制谈判方式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最终通过了193个缔约方联合签署的、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坎昆协议》(Cancun Agreement)。  相似文献   

3.
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即将到期而进入倒计时状态时,全球190多个国家的代表按时坐到了非洲德班国际会议中心的谈判桌前,以试图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为2013年到2020年全球各国的减排勾勒出一幅具有约束力和协同性的新框架与机制。然而,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采取经济、技术与法律等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在国际法层面提供了气候变化的法律框架并规定温室气体减排任务,需要各国建立自己的气候应对法律制度以落实公约的执行.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美国虽然游离在《京都议定书》减排机制以外,但为发展低碳经济,确保在未来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应对国际国内减排压力,美国国内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发展更新.本文介绍了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国内法重要内容的美国温室气体排放许可适用法规的最新进展,分析其温室气体排放许可适用新规的特征、发展动因和由此产生的国际国内影响,以期为我国温室气体减排法律规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清洁发展机制对我国可持续能源供应的影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驰  邵梅丽 《经济论坛》2006,(22):67-69
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使全球气温日益升高。这一全球气候变化将给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为减少温室效应的影响,1992年由各国政府共同参与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希望能通过此公约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一个安全水平。1997年在东京会议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在UNFCCC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排义务,即38个工业化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的承诺期内,把他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排放水平平均大约降低5.2%。  相似文献   

6.
张锐 《资本市场》2012,(3):74-76
各国代表试图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为2013年到2020年全球各国的减排勾勒出一幅具有约束力和协同性的新框架与机制,然而,新一轮谈判显然仍难以化解不同经济体的利益纠葛。  相似文献   

7.
背景 1997年就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的《京都议定书》首次对工业化国家建立了有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就美国而言,2008~2012年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减少7%。考虑到美国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要想达到其7%的减排目标,在不影响经济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其实际减排量可能超过30%。 《京都议定书》的成果之一在于建立了控制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减排的对象是六种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碳;规定了履约的期限而非达标的具体年份;规定了固碳(sequestration)或汇(sinks)的行…  相似文献   

8.
环球     
《环境经济》2013,(12):9-9
华沙气候大会达成协议后闭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九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11月23日晚打破僵局达成协议后在华沙落下帷幕。尽管大会成果不尽如人意,但中方表示,节能减排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无论谈判进展如何,中国都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2006年3月15日俄罗斯联邦政府会议审议了俄罗斯执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进展情况,并得出相关结论,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胡雪琴 《商周刊》2011,(26):25-25
气候大会在逐渐变味。自1992年开始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来,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从一个环境与发展问题变成了较为复杂的政治经济的国家战场。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巴黎协定》签署5周年以及总结过去几年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成败得失,2020年12月12日,经联合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和组织的倡议,以视频会议的形式举办了70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的气候雄心峰会线上会议。此次峰会可以看成是2021年在格拉斯哥举办的联合国第26届气候变化缔约方大会的预演,各国的表态是会议关注的焦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此次峰会进一步明确了《巴黎协定》缓解、适应和融资承诺的三大支柱。中国作为全球碳排放最大的国家,近些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绿色转型成果显著,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相似文献   

12.
自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近10年来,美国一直在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各次会议上广受抨击。在此次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最后的连夜磋商中,美国受到的批评更是空前。不仅发展中国家公开指责美国拒绝签署《巴厘岛路线图》(下称《路线图》),连过去在大会上基本与美国保  相似文献   

13.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气候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市场机制工具,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指令型和财税型减排工具,碳排放权交易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近年来,我国以《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基础框架,不断致力于推动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是世界卫生组织第一个具有国际法约束力的全球性公约,也是第一个旨在限制全球烟草和烟草制品的公约。中国于2003年签署该公约;2005年8月批准该公约;2006年1月,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中国履行公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有来自于公约本身,也有来自于我国特有的,基于体制、经济现状、经验等方面,需要我国在履行公约中不断地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15.
布什为何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今年3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致函参议员Hagel、Helms、Craig和Roberts,阐述了布什政府对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京都议定书》的观点。布什在信中说,“我反对《京都议定书》,因为它把世界上80%的人口,包括人口大户,如中国和印度,排除在减排义务之外,这将给美国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参院95∶0的投票结果表明大家一致认为《京都议定书》是不公正的,也不是一个能有效地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手段。”3月28日,布什进一步通过白宫发言人弗莱舍表示,美政府已决定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  相似文献   

16.
钟茂初 《环境经济》2009,(12):63-63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将商讨《京都议定书》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力图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协议。这次会议决定的碳减排目标和责任分担,将时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走向起到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欧盟第2008/101/EC号指令将航空运输纳入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做法遭到各国的强烈反对。本文客观评析了目前对该指令适法性的各种质疑,并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否定了该指令的适法性。作为单边措施,该指令的实施也面临诸多挑战,航空业减排终将走向国际民航组织所领导的全球性减排模式。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搭建了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基本框架。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围绕基本原则阐释、减排、技术与资金、履约核查和透明度四大核心要素,在公约框架下逐步发展完善。德班平台建立以来,全球气候治理格局、治理机制发生显著变化。巴黎气候大会是这一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公约》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对称责任"减排转变为在一个共同平台上,为2020年后的全球减排目标贡献力量。"承诺+审评"作为一种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模式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主流形态。中国须在主动承担更多责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发展中的大国作用,切实推动未来国际气候谈判进程。  相似文献   

19.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起源于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生效。1994年3月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在《公约》之后,  相似文献   

20.
即将于2013年至2015年启动首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审评工作将重点评估全球长期目标的充分性以及实现长期目标的总体进展,意味着可能在当前“控制温升不超过2度”目标基础上提出新的更严格的全球长期减排目标的可能性,涉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峰值时间框架、2050年减排目标等核心关切,并关注长期目标是否能实现、存在多大差距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毫无疑问将对后续“德班平台”谈判进程中提高2020年前的减排力度和2020年后的国际气候制度安排产生较大的直接影响.因此在对长期目标国际审评机制谈判进展、当前国际审评机制研究评述的基础上,提出反映发展中国家诉求的未来国际审评机制模式设计的建议,包括审评前期信息收集和汇编、审评专家对话和评估研究、审评综合报告撰写和汇报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