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财税改革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南。本文从财政与人民、财政与国家兴衰、财政与效率和公平、财政与公共权力、财政与国家治理、财政与公共风险六个方面梳理归纳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重要论述,并论证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论述从多个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财政“人民性”和“国家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为人民理财”和“管理国家风险”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首次将预算绩效管理提升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作为财政改革新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绩效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夯实和推进现代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3.
张馨 《财贸经济》2021,42(1):16-25
"市场失效论"和"公共产品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学的理论基础.中国财政学的发展需要立足国情,同时不能漠视已经发展起来的现代财政学.当下一些质疑"市场失效论"和"公共产品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误解所致.为了厘清中国财政学界存在的误解,从而推动当前的财政学教学和财政理论研究,本文对如何看待"市场失效论"及政府市场二元对立观,如何正确认识"公共产品论"以及如何认识"公共产品"难以划分市场与政府边界的问题作了回答.新时代背景下,按照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定位,财政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要求建立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即新时代的公共财政制度,"市场失效论"和"公共产品论"等基础理论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指出"这次全面深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是重点之一"。财政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财政审计工作,有利于推动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随着国家治理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方式的转变,财政审计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有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贸导刊》2014,(14):31-32
一、财税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会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财政工作与财税改革,在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财经界(学术)》2014,(19):66-66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会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财政工作与财税改革,在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7.
正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全局、面向未来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国家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财政制度安排体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财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理论的核心.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可以深刻把握我国国情、理性思考民族命运、主动担当时代重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明确"四个自信"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因素,积极探索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9.
《商》2015,(3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建设做了系统部署,并提升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过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内容、新成果、新形态,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形态"之一,其鲜明而准确地循着"中国梦"百年民族复兴与"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实现路径、依民生与发展的主线,创新构建了客观、系统、精准和科学的理论体系——"筑梦理论"。"筑梦理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与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新理论的系统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研究、理解、阐释其时代背景、体系建构、理论特征对于全面、完整认识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质、实现形式与发展,对于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着重要的践行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珺 《财贸经济》2020,(4):5-19
20世纪50—60年代既是新中国财政学初建时期,也见证了苏联财政学传统移入和退出的过程。就其理论和实践来源看,苏联财政学是苏联化的马克思主义、苏联特殊年代政治实践和计划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的混合物。虽然它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方面作出了首创性的贡献,但其历史局限性也不可避免。在苏联财政学移植中国之时,其中一些负面特征也参与了新中国财政学的重建,并对其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起到了长久的羁绊作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财政学“去苏联化”的目标未能完全实现,这一方面源于塑造苏联财政学的思维模式仍然在当时的中国财政学界起着支配作用;另一方面在那些影响财政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上,当时的中苏两国极为雷同。吸取20世纪50年代中国移植苏联财政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当下中国合理借鉴域外学术资源、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十五”迈入“十一五”,中国财税领域面临着一系列值得探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中包括: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财政风险问题的判断、税收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预算约束机制的弱化、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去向和新一轮税制改革。全面而系统的盘点这些重大问题,以重大问题分析透视全局图景,既可审视现实,梳理过去5年以至更长区间的财税行动轨迹。也可未雨绸缪,勾画未来5年以至更长时间的财税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13.
关于财政分权后果的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推行财政分权改革.面对财政分权改革,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财政分权后果.学者们主要集中于财政分权对政府规模、政府行为、经济增长的质量、分配公正性、竞争和创新机制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对国内外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做了一个详细的综述并给予简单的评析.  相似文献   

14.
贾康  马晓玲 《财贸经济》2004,(10):52-59
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分析和配合中央近期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对积极财政政策加以调整.这不仅有利于巩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而且对于把握机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中要适当调减财政政策扩张力度,改进原来以长期建设国债为主的实施财政扩张性政策的工具组合,根据公共财政要求调整支出投向和重点.特别是应注重结合财政政策调整推进财政改革,完善税费制度,构建内需平稳增长机制,强化财政对结构优化的作用,并健全分税分级的公共财政体制,在长期建设国债规模缩小后,发展新的财政支出方式.  相似文献   

15.
吕炜 《财贸经济》2005,(1):54-60
从支出角度研究政府间财政关系,其实质是政府间事权的确定与划分问题。这一问题因经济体制、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历史文化的差异而具有内涵上的复杂性,并通过支出总量与结构的多样化表现出来。本文尝试从多样化的比较中归纳与上述因素相关联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深化对政府问财政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通过把财政收支引入居民消费函数,估计财政赤字对民间消费的影响;然后,分别从经济周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以及资本收益率等角度,分析财政赤字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其结果均表明,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所导致的财政赤字,并没有产生排挤效应.  相似文献   

17.
刘伟 《财贸经济》2012,(10):5-15
本文考察了现阶段我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政策相互间结构关系特征。我国长期以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支出政策,同时财政收入政策相对从紧。财政收入绝对增长的同时,占GDP比重持续上升。在采取了一系列减税政策的同时,企业赋税压力并未减弱。地方政府普遍财政支出大于一般预算收入,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地方政府本身平衡预算的能力和责任在制度上缺乏可能等等,都构成我国财政政策效应的特点,都需要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完善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国家普遍采用的、用于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及各地方之间财政失衡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措施,我国自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财政转移支付的度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但是,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原理入手,在借鉴OECD主要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中必须注重的模式选择问题、需要考虑的若干关键性因素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9.
构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财政体制作保障.本文以此立意,分析了1994年财政体制取向与新农村建设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评价了1998年以来财政政策性安排对于缓和农村矛盾、强化农村财政保障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研究建立财政保障的长效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财政激励与预算外收入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考察了财政分权背景下财政激励对地方公共品的供给满足当地真实需要的敏感度(responsiveness)的影响.中国的财政分权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规模巨大的预算外收入会扩大地方政府的规模,从而加重当地居民和农民的负担;其次,地方政府预算外支出的规模效应递减;第三,城市化水平(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维护方面的支出负相关,表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