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保持同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塌陷",通过分析发现,这与中部地区缺乏合适区域政策、产业结构不合理及趋同、城市群的发展滞后等因素有关.因此,中部地区应确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识,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形成,进而促使该地区经济崛起.  相似文献   

2.
由于东、中、西部3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不仅影响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而且也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要求。有鉴于此,党和国家及时做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而对中部地区加速崛起也进行了战略导向,本文对此展开了科学论证:中部地区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进程;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面向国内外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竞争力;必须大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构筑全新的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必须大力加快工业化发展的现实进程,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进步;必须大力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按照中央决策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才能跟上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步伐。  相似文献   

3.
李嘉琳 《经济师》2015,(5):85-86
2009年国家批准实施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体系,有利于优化区域开发结构,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承担着中部崛起的重任。法制建设要为武汉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关付新 《经济问题》2006,(11):52-54
农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农村发展的基本途径。在解读经济全球化含义的基础上,研究我国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问题。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其在入世推动的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下,产生特殊的政策响应效果,导致中部地区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传统农业改造,加速中部地区的农业国际化,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点和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27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堪称世界经济奇迹。这一奇迹的创造是伴随着中部地区逐步“沉陷”而来的。中部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中部地区为全国提供的廉价能源、廉价粮食和廉价劳动力,大大地降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本,却使中部地区自身陷入困境。中部“沉陷”已成为和正在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中部陷阱。解决这一问题,使中部地区重新崛起需要中央政府施行强有力的区域援助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中部城市群在区域崛起战略中的目标定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部城市群的总体规模比较小,目前还没有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群,都还处在发展的雏形期,经济实力较弱,此外,还存在等级结构不健全、核心城市实力不强、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能力不高以及范围界定主观性较大等问题。重点建设城市群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一个重要途径。应按照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思想,确定中部城市群的等级结构和功能定位,把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国家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使其发挥组织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龙头”作用;中部城市群发展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城市内部一体化机制与城市群之间协调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实施中部振兴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东部与中西部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在继续扩大,特别是中部经济呈缓慢“塌陷”的趋势。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性结构矛盾和体制矛盾集中在中部地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集中于中部、“三农”问题在中部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产业结构矛盾和城市化滞后问题主要反映在中部。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将能更有效地释放国内的消费潜能,从而有效地扭转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其次,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区位;三是现阶段,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关键是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振兴,这是最有效地缓解及最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矛盾的一种战略选择。中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缓解乃至根本解决,将会有效地发挥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增强国家内在竞争力。从区域发展角度来讲,建设全国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中部地区,在于加速中部地区的发展,在于变中部“塌陷”为中部“隆起”。但按现在的经济增长态势发展,中部地区持续快速发展正面临较大的挑战。我们建议国家把中部振兴作为一项新的战略决策,尽快制订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把加速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区域突破口;同时在财政、金融、就业和出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正按照既定的经济发展计划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前行,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在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有必要研究、分析这两大国家发展战略间的关系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态势,为成功构建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中部崛起与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部“三农”问题严重、中部工业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区域创新乏力、中部政策倾斜“不知东西”等中部崛起面临的六大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部崛起须紧紧围绕如何实现后发优势,中部崛起要实现战略上的思维创新,中部崛起的关键要选择一种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或模式,中部崛起需要抓住关键问题解决等四大思维分析方法;并紧接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牢牢把握中部农业发展,夯实中部经济发展的“基石”、狠抓中部工业化,坚持中部经济发展的“根本”、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突出中部经济发展的“亮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中部经济发展的“跨越”、进一步加快中部城市群的建设,把握中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托起中部经济发展的“支点”、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增强中部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部经济发展“后劲”等八大思维对策。  相似文献   

10.
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行动纲领。报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篇,科学地分析了我们面对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准确地作出了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判断,高瞻远瞩地规划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论及“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时,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在于民族地区与全国如何同步实现小康。许多文献对小康社会内涵、同步小康的难点、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社会的难点、思路与重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同步小康为主题,从同步小康的难点与思路、战略和路径以及政府作用的发挥三个方面,按照文献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就如何实现民族地区同步小康问题进行总结和述评,并指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12.
对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目标和重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兴顺 《技术经济》2007,26(12):112-1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国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鉴于我国区域差异很大,各地的发展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区在各个阶段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必然有差异。中部地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上刚刚跨入工业化中期,"三农"问题相当突出,本文就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重点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徐君 《技术经济》2012,31(3):72-75
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为"三化")的协调发展,建立了相应的"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18个主要城市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8个城市整体的"三化"发展程度较低;省会郑州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不明显,其核心城市地位不突出。  相似文献   

14.
慈斌 《经济问题》2012,(6):115-118
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内在活力和增长潜力,并最终引起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和质量增长。中部地区的崛起需要以产业结构的优化作为基础,而旅游业具有典型的产业关联度高、产业波及效应明显的经济特征,可有效助推中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在阐述旅游业发展如何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对中部六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县域环境数据的缺乏一直是影响县域环境问题研究的重要障碍,特别是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上,至今仍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本文尝试运用间接的方法来分析面向环境友好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并基于中部县域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确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标准,并进一步划分了中部140个生态县的经济发展模式,然后以其为训练样本,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和指标构建线性判别函数,以此对其他358个非生态县的发展模式进行分类,判别各个县域应该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判别各个县域应该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为解决考虑环境因素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能够给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这种情形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起步晚,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经济只能依靠本地仅有的自然资源,大多走的是资源消耗型工业发展道路,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这也使得欠发达地区向低碳经济调整和转型具有成本低、阻力小、动作快的后发优势。因此,只要更新观念,倡导低碳理念;依托自身的优势,确立自身发展思路;小处入手,做到步步为营;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欠发达地区就会逐步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中部县域工业化与环境负荷关系的实质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选择问题。工业化规模经济扩张所带来的工业废气、工业废水排放量是中部地区环境问题的关键;县域工业化是中部工业"三废"排放量的主导因素,中部县域是发达区域环境污染的转移地。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的新一轮高速增长遭遇了能源瓶颈.我国能源发展步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要完成我国政府确立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从我国能源的基本国情出发.综合考虑世界能源科技发展进程,借鉴国际经验,选择“高效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积极开发新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的能源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解决能源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者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uer-Round模型测算中部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在国内各区域区际经济联系中获得溢出效应最大,它从国内其他区域获得的溢出效应显著地高于本区域对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同时又是对西部地区溢出效应最大的区域,这表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