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马艳 《济南金融》2005,(5):63-64
政府组织增信(以下简称组织增信)来自国际经验,又结合了我国的制度创新,其核心在于建立一个风险控制机制和信用体系,从而使被增信一方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和减少损失。安慰信是组织增信的典型范例,即在贷款交易中采用类似担保的信函,表示愿意协助借款人履行合同。国际上的开发性金融组织,如世行、亚行以及美国的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韩国产业银行等,  相似文献   

2.
政府组织增信(以下简称组织增信)来自国际经验,又结合了我国的制度创新,其核心在于建立一个风险控制机制和信用体系,从而使被增信一方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和减少损失.安慰信是组织增信的典型范例,即在贷款交易中采用类似担保的信函,表示愿意协助借款人履行合同.国际上的开发性金融组织,如世行、亚行以及美国的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韩国产业银行等,大多在实践中要求并接受贷款企业所在的政府机构出具的安慰信.我国地方政府就公共设施管理项目贷款向开发性金融机构出具承诺函,是政府组织增信的重要内容,把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和地方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共同建设信用,控制和管理风险.  相似文献   

3.
晓东 《新疆金融》2005,(1):13-16
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努力实践开发性金融理论,根据新疆区情和开行贷款项目的特点,在与新疆地方政府、借款企业等有关各方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发挥先锋的作用,运用国家及政府组织增信原理,构建政府融资信用平台,促进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控制和管理风险,形成了有效的运作模式和风险防范机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有力地支持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家及政府组织增信:开发性金融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对开发性金融的认识不断加深,国家及政府组织增信已成为开发性金融的一个基本原理,即将政府的组织优势与开发性金融的融资优势相结合,以政府承诺、政府信用和政府协调来弥补体制性缺损和建设市场,从而实现项目建设和市场建设双成功。本文阐述组织增信的基本原理,介绍国家开发银行运用组织增信支持公共设施管理项目建设的基本运作模式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并就其进一步加强项目贷款监管提出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5.
龚文 《国际融资》2012,(1):73-73
2011年12月15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在京发布了2011年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 2011年,中国信保在进行持续风险跟踪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全球除中国以外的192个主权国家的风险水平进行了重新认定与评估,确定了各国2011年国家风险参考评级,并已随新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一并发布。根据风险的实时变化和动态发展,共有65个国家的参考评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各地"担保圈"风险不断暴露的大背景下,联保等外部增信措施正逐步被金融机构所抛弃,外部增信机制面临失灵危机。本文以联保模式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宏观经济下行打破原有风险均衡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是导致外部增信机制失灵的深层次原因,但外部增信的存在具有必要性,为实现其常态化运转,需要政府适度灵活地介入、加强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优先支持小微金融机构发展。  相似文献   

7.
防范财政风险 建立稳固平衡财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财税》2001,(4):39-42
财政风险,是指经济运行中由于政策、制度、管理方面的缺陷而导致财政收支状况恶化和国家在组织收入、安排支出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财政手段本身的缺陷以及多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财政稳固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防范财政风险,是建立稳固、平衡财政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稳固、平衡财政的战略任务,其实质就是要防范财政风险,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凡是审计就有风险,国家审计也是客观存在,由于国家审计在我国政府治理结构、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其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不同于社会审计风险,它所遭受的损失和后果不仅会对审计机关的权威和形象造成破坏和威胁,势必会影响政府的信誉,降低政府实施经济监督的威信。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充分发挥审计活动全过程体系形成组织合力的作用,国家审计风险的危害产生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于是,如何防范国家审计的风险管理是目前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金融业经营规模和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银行的操作风险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类技术,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即组织风险、执行风险、人员风险、技术风险和外部风险,并结合实际,剖析问题所在,如组织结构及管理层变化、制度设计的缺陷、随意执行、盲目执行、故意违规逆行、非主观臆行、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性以及外部欺诈、竞争、突发事件和政策因素等。最后,从企业文化建设、组织体系调整及管理模式、技术和方法等方面探索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及缓释风险的方法,以期提高商业银行抗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201个国家1975~2010年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固定汇率制度会导致政府规模的扩大,且该结论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均成立。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发现,政府规模的扩大是由外部风险导致的。固定汇率制度削弱了货币政策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所以政府更偏好用财政政策来熨平经济波动,这直接导致了政府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1.
2004年上半年,上海的房地产市场继续价升量增,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上海房地产市场影响不大,但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风险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2.
曹志定  刘霞 《甘肃金融》2013,(10):69-69
随着我国财税、金融体制的深入改革及国库会计核算电子化普及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带来的国库管理风险值得关注和解决。主要风险(一)法规制度风险。1985年颁布实施的《国家金库条例》及《实施细则》仅对国库的基本职责和权限作了原则性规定,而现行国库制度不能涵盖整个国库核算业务的全过程,存在制度管理真空地带。如对国库电算化操作方  相似文献   

13.
龚文 《国际融资》2016,(10):17-18
《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国家风险参考评级15国调升、13国调降;主权信用风险显著国家28个 2016年《国家风险分析报告》根据中国信保自主研发的评级体系,发布了全球192个主权国家的国家风险参考评级、主权信用风险评级以及相关评级报告,其中主权信用风险评级为中国信保首次对外发布.  相似文献   

14.
唐若听 《中国金融》2004,(23):26-26
200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有独资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作为我国惟一专业从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公司,中国信保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的出口,特别是高科技、附加值大的机电产品等资本性货物出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为企业提供收汇风险保障,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现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被广泛采用;研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面临的风险及防范风险的对策,可以有效防范集中管理资金所带来的风险。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面临的风险,探讨了规避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为基础的灰色评估模型,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设立债务风险警区分类,分别评价国内30省市(除西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程度,研究发现:全国各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均处于轻中警区,少有省份债务风险出现恶化迹象;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从低到高依次为东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东中西部地区。最后,本文提出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醒 《国际融资》2008,87(1):64-66
在第二届国家风险管理论坛上,中国信保首席承保人梁志东依据该公司全球各区域业务经验和风险评估,对2007年度全球风险态势进行了梳理分析。他指出:在当前政治外部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国家风险变化既是政治、社会、经济和金融等内部因素直接影响的结果,更是全球及区域性系统风险因素深刻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2009年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政府的主导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本文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外部和内在风险因素进行了详细剖析,以期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参照,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本文认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主要外部风险因素包括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高龄化、城镇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其他养老保障制度的弱化;内在风险因素则包括制度设计风险、个人的筹资风险、财政的支付风险、投资性风险和管理性风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农业银行盘锦分行政府增信"惠农贷"业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政府增信机制通过杠杆效应和风险分担原则发挥作用,有效地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惠农贷"的成功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政府发挥好在制度创新、市场监管和信用搭建等方面的作用,金融机构按照市场机制和商业原则配置信贷资源,有助于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发挥我国金融体制的独特优势,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强化管理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林正平郑则强王惠嵩强化经营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前金融业十分紧迫的任务。如何切实做到防范新风险,化解旧风险,需要金融机构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乃至中央银行采取法律、行政和组织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防范。一、盘活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