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常态下深化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且已经步入新常态,过往地方财政那种收入高增长、支出宽松、管理松弛的"舒服日子"将会一去不复返。新常态下地方财政收入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保持中低速增长,基层民生刚性支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地方财政支出的压力会与日俱增。如何科学分析新常态下地方财政领域的新趋势和新变化,把握好新常态下地方财政运行的新特点,从基础和根本上谋篇布局,释放地方财政新红利,寻求在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深化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改革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从此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税收划分体系和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这一系列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尤其体现在财政收入方面。以地方财政收入为研究视角,对1994-2008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和结构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分税制的改革对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优化地方财政收入结构的影响不明显,是否恶化了地方财政收入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公共选择视角下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债券是解决我国目前地方政府财政困境,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公开化的现实需要.本文引入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构建基于现行政府间财政关系约束的地方债券公共选择机制,并进一步总结基于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关系.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券所可能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翟连升 《财贸经济》1999,(7):35-37,44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过去的短缺经济转向需求约束型经济,我国的市场已由多年的卖方市场基本转为买方市场。在这种形势下,研究买方市场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时调整思路,对于提高地方财政工作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建立稳固、平衡的地方财政,是十分必要的。一、买方市场...  相似文献   

5.
企业型政府论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对数十年来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检讨与反思,也是对新时代、新环境的自觉调适。它是21世纪大势所趋,各国政府公共管理体制变革的必然选择。财政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和经济基础,目前我国财政状况相当严峻,地方财政风险状况凸显。利用企业型政府论的精神要领和方法来从机制上理清思路,是探究解决地方财政风险问题的重大尝试。建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机制层面探究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状况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6.
企业型政府论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对数十年来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检讨与反思,也是对新时代、新环境的自觉调适。它是21世纪大势所趋,各国政府公共管理体制变革的必然选择。财政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和经济基础,目前我国财政状况相当严峻,地方财政风险状况凸显。利用企业型政府论的精神要领和方法来从机制上理清思路,是探究解决地方财政风险问题的重大尝试。建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机制层面探究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状况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7.
地方经济的发展依靠财政发挥作用,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方式,地方财政不可被忽视,通过正确有效的方法来发展经济是地方财政永恒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地方经济的发展依靠财政发挥作用,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方式,地方财政不可被忽视,通过正确有效的方法来发展经济是地方财政永恒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减税降费背景下地方财政收支受到一系列影响,外加经济下行等因素制约,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从经济发展、优化支出结构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减税降费背景下实现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涂永华 《致富时代》2011,(2):99-100
目前,财政经济领域又掀起是否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问题的讨论热潮。该文主要从经济学基础和管理机制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意义和原则,提出了管理地方债务的一些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11.
理论分析认为地方政府财政收不抵支是政府举债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地方政府债务数据不易获得,而且财政状况与债务规模之间往往存在循环因果关系等,上述理论在中国是否成立,缺乏实证检验.基于2004-2009年321个地级市数据,本文首次使用政府间转移支付作为地方政府财政盈亏的工具变量,有效控制了财政状况与债务规模之间的内生性关联,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缺口与地方债务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与地方债务规模之间的关系出乎常识认知,两者之间呈现显著负向关系:即财政缺口越大,地方债务规模的增长越缓慢.这说明,基层政府财政困难导致地方债务规模快速膨胀的传统观点有待商榷,地方债务的持续扩张另有其因.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国家财政大致分为4级,第1级是中央财政;第2级是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第3级是县、市、自治县、市辖区财政;第4级是乡、镇财政。在这4级财政中,后面3级统属地方财政,构成了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若按照中央与地方财政进行分块,不难发现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支台柱子。地方财政通过自己的业务行为发挥着调控地区国民经济运行、为地方政  相似文献   

13.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债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债券是国家公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力是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各级政府应有的财权。我国现行预算法明确规定,不允许地方政府以自身名义发行债券筹资。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已使地方政府初步具备了有能力发行地方债券的主体资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也决定了对地方债券的强烈市场需求。因此,我国在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有必要逐步建立、完善地方债券制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近年来持续的高速发展,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尽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在逐年加大,尤其是当前在国际经济危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财政往往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建设资金的需要.由此造成了许多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在不断加剧。特别是在2009年初关于中央财政将为地方政府代发代偿2000亿的地方债的政策发布后.地方债券终于以变相发行的方式推出,避开了国家预算法不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发债的限制。但在这一系列的积极财政政策下.地方政府财政负债风险有放大的可能性。本文首先介绍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分类及当前的财政政策,然后阐述了当下的财政政策对地方财政负债风险的影响,并给出当前形势下防范地方政府财政负债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土地财政"已经作为地方政府卖地生财的代名词而逐渐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当掌握公共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面对土地产生畸态行为时,其背后所蕴含的的逻辑就急需被厘清以为后续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在整合若干学者对"土地财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竞争视角重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归因框架,同时就归因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力求能为有效解决"土地财政"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甘晓薇  胡哲儒 《中国市场》2011,(36):158-159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财政自治权则是自治权的核心、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财政政策的核心。加快和深入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的研究,为实践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将促进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在不断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下的切实实现,以及更好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鹿成 《北方经贸》2007,(1):77-78
目前,地方财政日益困难,已经影响到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地方财政困难根源于各级地方财政关系混乱,事权与财权高度不对称。解困的根本出路在于规范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进行财政体制创新。但是,若按现有过多的政府财政层级去规范各级地方财政关系,基层财政则没有出路。因此,要真正规范各级地方财政关系,彻底解决地方财政困境,须着眼于改革政府财政层级,构建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划分各级地方的事权和财权。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也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财政的发展对于国家财政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优化地方财政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优化地方财政,不仅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刺激地方经济发展以获得地方财政的增加,还需要一定的调整来减少地方财政的支出。地方财政的优化对于国家的财政分配以及财政的稳定健康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断增长的地方政府债务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以来,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严重不对称,没有规范的制度化融资渠道,更是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日益加剧。在现阶段开放与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对于缓解地方财政危机、推进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从对我国地方财政困境分析入手,剖析财政困境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地方政府债券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以来,我国地方财政担负着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而地方财政收支规模相对薄弱,地方财政运行风险成为困扰各级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道难题。对此,作者提出了防范和解决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