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渠波 《活力》2012,(19):124-124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为了深刻理解生活,通过自己亲身所经历、所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或某一具体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的采访方式.目前,因体验式采访对事件地挖掘有深度,更鲜活,更直接,由此写出的报道内容新颖,生动活泼,更具可读性,更具贴近性,而被新闻从业者广泛采用.但在进行体验式采访中,记者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同时作为新闻信息的传递者,应当在采访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苏海丽  薛飞 《活力》2005,(7):228-228
现场采访是指记者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方式。在现场采访中,记者的表情与观众的感受是同步的,情绪随着事件现场的时空变化而起伏跌宕。记者的言行举止影响着观众,调动着观众的情绪。那么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新闻事件圆满地报道给观众呢?这就需要记者的心、眼、情的全方位投入,即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要做到对新闻事件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3.
王艳 《活力》2010,(8):365-365
20世纪中期深度报道的形式首先出现在了报纸上.它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事件的实质意义与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也就是说,深度报道是报道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那什么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呢?“电视深度报道”是指除了狭义上的“深度报道”之外.也将部分“调查性”、“解释性”报道涵盖在内.它实际上是“追踪评述”、“综合评论”、“阐释分析”、“政论”、“热点话题”、“对话”等节目的通称。  相似文献   

4.
王晖 《活力》2011,(16):91-91
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深度报道的内涵和特征.提出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通过细致调查分析才能做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5.
"新闻立台"这一理念已出现多年,现在,已成为各级电视台经营中的金科玉律.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分类.因其具有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挖掘及本质揭示而被媒体视为自身的灵魂.如何做好深度报道一直以来都是新闻工作者不断探讨的话题.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台作为一家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专门开设了一档新闻专题类节日<北大荒关注>,以此节目为载体,每周一次对黑龙江垦区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6.
鞠红梅 《活力》2014,(2):72-72
目前,几乎所有媒体都摒弃了“记者是一个旁观者”的新闻观点,都在大力打造“主观新闻”。尤其是深度报道,体现记者和媒体的“观点”已基本达成业内共识。面对两年来智能手机突飞猛进的冲击,不但纸媒在用深度报道来“抵抗”,新兴媒体也在用深度报道来博眼球。  相似文献   

7.
张丹丹 《活力》2014,(7):103-103
现场采访,是今天电视等媒体常用的报道形式,举凡新闻评论、访谈、深度报道等多种形态的节目,大量采用这种报道形式。也是记者在新闻现场通过观察、谈话的方式,寻找挖掘新闻事实和内涵的调查研究活动。因此,记者的基本功如何直接关系到采访的成功与否和质量高低。  相似文献   

8.
刘莹莹 《活力》2014,(2):85-85
信息传播是媒体的首要职责,能否向公众传达有效信息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各县级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也开始制作电视类新闻深度报道节目,这也是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向。虽然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是随着社会更加多元化,电视台的新闻深度报道也必须适时的进行改革。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工作,已经成为电视台新闻记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伟 《活力》2012,(8):149-150
广播电视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报道的质量。笔者语言表达方面提出了记者应该如何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以更好做好报道工作。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张海涛 《活力》2012,(10):234-234
观众总是期待自己观看的新闻节目是记者采取一种专业化的操作方式,从公众的利益和视角出发架构新闻,而不是从记者的个人偏好出发。由于个人对新闻事件的感知是有差异的,以及价值观的不同,纯客观的新闻特别是纯客观的电视新闻是不存在的。因为电视新闻不仅包括文字的记述还包括画面语言的应用,客观报道某一事实显得尤为重要。报道事实的不客观体现在数据的不准确、事件表达的不全面、同期纪录的不完整。  相似文献   

11.
李华梅 《活力》2011,(11):195-195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 在当前网络新闻日益充斥的时代,传统媒体已无法在新闻的广度上与网络相抗衡.只能在新闻的深度上下工夫,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周秋来 《活力》2011,(19):57-57
一、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形式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  相似文献   

13.
郑延金 《活力》2011,(11):230-230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都渴望能使用激发读者情感的语言,让新闻感动受众,而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新媒体的传播风格强化了这种渴望。而它往往出现这样的结果:记者选择的语言及事实比事件本身还生动、令人兴奋。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迫切希望自己的语言生动富有创造性,这种激励会使他们的语言和报道脱离了激发他们灵感的现实。 新闻写作要求是用事实说话,语言是用来准确地、生动地传播事实。新闻要按新闻的规律办事。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激发记者灵感的现实,新闻报道就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报道新近出现的事实。记者写新闻就是选择、叙述事实,通过归纳、鉴别、组合,让事实呈现出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制造新闻”来达到促销及品牌传播的目的,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企业营销过程中。企业在促销中“制造新闻”,又称新闻策划,是对新闻活动的一种创意性的谋划。是企业的营销策划人员与有关媒体协作,从企业实际及营销需求出发,按照新闻规律,“制造”新闻事件和新闻热点,吸引新闻媒体注意和报道,以此来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以及销售产品。企业新闻策划与媒体新闻策划的区别在于,媒体新闻是寻找新闻、发现新闻;而企业新闻策划则是在寻找、挖掘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新闻的同时,大量的人为制造或利用新闻事件,吸引新闻媒体和受众的眼球。然后,由记者或内部策划人员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用事实说话,用事实报道,造成新闻现象与传播效应。企业可通过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15.
作一名记者,不能没有新闻敏感,但新闻敏感又不会凭空而来,往往又与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有密切关系.没有新闻敏感,就会把有价值的新闻漏掉,没有社会责任感,即使抓住了新闻,写出来的东西也缺少分量.记者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抢发、早发、连发,除了新闻敏感外,就是社会责任感.一个事件发生了,记者总是要注意挖掘它的社会意义,力图给人以启发.社会意义挖掘出来了,人们从中得到了启发,有所收获,记者才算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就是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报道.如今,深度报道已成为体现一张报纸深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里,结合多年的新闻实践,谈一下如何搞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7.
刘韶华 《活力》2012,(2):154-154
现场短新闻是读者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它是记者、通讯员和其他作者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采写的、具有现场感的新闻,使读者读过以后,犹如身临其境,可见,可闻,可触,可感。  相似文献   

18.
白雪松 《活力》2011,(6):262-262
作为诸多新闻品种的一种,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短小的篇幅再现当时的景况.并把新闻事件传播给受众的一种新闻体裁。现场短新闻是一种常用体裁。是受众喜爱的一种报道形式。由于它同时具备了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章短而精等特征,适应人们对信息的需要,适应了信息大爆炸的知识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史艳欣 《活力》2011,(11):192-192
连线报道也可以称为电话连线采访报道,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电话为媒介,由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口述或是互动对话的形式,把新闻信息通过直播问直接播报出去。作为与广播消息稿、录音报道并用的一种手段.以记者口语化的描述,勾勒出新闻事件的画面.把现场氛围呈现出来,使听众如临其境,具有现场感.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交通广播”连线报道,经验的总结。作为“交通广播”记者,在近几年的采访报道中。深刻体会到r,连线报道在制作程序上比录音报道更简便,表现形式比消息稿更加生动,所以成为当下广播新闻的重要表现样式。  相似文献   

20.
郭丹茹 《新远见》2011,(5):74-77
在灾难事件报道中.报纸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新闻图片与文字报道。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甚至比文字报道更为重要,因为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异常性等特点,单一运用文字叙述很难再现事件现场及救援情况.而采用几张现场图片不仅突出了现场感.还能提高报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