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能源危机和高油价的出现,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忧虑,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是,现今社会实际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水平远远低于其可被开发的潜力.因而,增强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扩散影响因素系统的研究,确定影响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的因素,从而加速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扩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系统的构成,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进行实例论证,研究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情况,发现可再生能源在我国主要受技术、 市场、 政策三方面因素影响,从而进一步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捷 《企业导报》2014,(6):139-141
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建筑节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量的既有建筑需要进行节能改造的前提下,本文通过对既有建筑在节能改造中面临的现状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
<正>西班牙是欧盟成员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相对较先进的国家。近日,欧洲投资银行向西班牙Ingeteam S.A.公司贷款4 500万欧元支持该公司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发创新活动。该公司的研发创新活动集中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电子装置和产品,主要涉及风力发电机及频率转换器,太阳能光伏转换装置,火电厂和水电站电子控制系统及装置,以及生物质焚化炉。该公司多项技术欧洲领先,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对欧盟可再生  相似文献   

4.
为抗击全球变暖,应对能源价格走高,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一个全球化态势。据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组织提供的数据,全世界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框架,其中一半以上为发展中国家。文章介绍了现今主要的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结构,海上风电基础的适用情况及优缺点,为海上风电场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当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可再生能源枯竭等问题,世界各国纷纷把开发新能源和支持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国家发展战略."绿色环保"、"低碳"已成为大多数国家新发展愿景的"基轴".  相似文献   

6.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共同的话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途径。我国石化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科技、资金不足、能源供求矛盾等限制因素。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石化企业应改变"高耗能、低效率"的经济模式,发展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逐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稳定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为了迎合节能、环保需求,绿色建筑开始出现。对于绿色建筑来说,要想体现出环保意识,需要在建筑中添加可再生能源,这样不仅符合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论文针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8.
开年话能源     
国际能源署《全球能源回顾2021》数据显示,全球能源需求2021年同比增长4.6%,较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高出0.5%.能源需求增长主要受新兴经济体推动. "在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强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这是一个大好消息",国际能源署长比罗尔表示:"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预计约占全球的一半,在开发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取得了成功,这对于中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正> 荷兰皇家/壳牌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企业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在130多个国家从事经营。公司的核心业务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油品、天然气和发电、化工以及可再生能源。 "壳牌"以负责任的企业公民(responsible corporate citizen)为目标,在其开展业务活动的各个国家广泛发起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能源消费持续增长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节能减排是解决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技术进步在实现节能减排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时期万元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1.
<正>当今世界,创新驱动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世界各国提升经济竞争力、开展科技较量和扩大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为适应新形势,近年来我国开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在国际上积极拓展创新合作关系,2014年先后与欧盟、德国签署了"创新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成为拓展和提升我国与其他国家双边关系的一项重要战略。鉴于英国在全球地缘政治和创新发展版图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中英  相似文献   

12.
《企业世界》2008,(2):31
这五大领域包括:大力推广节能技术,重点攻克高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提高一次能源和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关键技术创新,鼓励发展洁净煤技术,重点掌握第三代大型压水堆核电技术,积极发展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低品位油气资源高效开发技术;鼓励发展替代能源技术,提升装备制造水平,依托国家能源重点工程,带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加强前沿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化石能源,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制氢。  相似文献   

13.
《价值工程》2017,(19):155-158
可再生能源技术是绿色建筑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新建住宅项目和既有办公建筑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目前建筑市场上存在的新技术推广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从技术的适应性选择和合同管理模式两方面向上游科技研发单位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金融危机及气候能源双重压力持续影响的背景下,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而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成为当前各国应对危机战略的不二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将成为推动我国能源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  相似文献   

15.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次提出"金砖四国"概念,囊括了全球最大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文中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10年12月,"金砖四国"一致商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四国"即变成"金砖五国",并更名为"金砖国家"(BRICS)。一、金砖国家崛起的主要特点(一)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空气源热泵技术作为安全、节能、环保、高效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已日趋成熟,其产品开始从工业、商业应用步入到百姓家庭之中.为更好地促进国家标准的实施,引导和正确宣传空气源热泵产业,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扶持.由科技与企业杂志社、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主办,新华中视国际传媒承办的"2009中国空气源热泵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于2009年8月29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7.
《上海质量》2012,(10):66-69
引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的加剧、环境监管要求日趋严格以及国家"低碳经济"主题的最新调整,电力网络跟电力市场、用户之间的协调和交换越来越紧密,电能质量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等分布式发电资源数量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初露端倪,传统网络已经难以支撑如此多的发展要求,智能电网的概念应运而生。智能电网致力于建设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等智能技术特征的现代电力  相似文献   

18.
杨金鹏  吴智 《价值工程》2011,30(35):32-33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将"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作为重点领域和优先课题指引系。本文对电动车的太阳能充电站研究设计,促进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  相似文献   

19.
仇保兴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7):1-7,封2,封3
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角,以城市为主体开展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能使拥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城市各自演化出一套针对当地市情、生产力水平的碳中和线路图和施工图,从而防止错误的技术路线锁定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对国际上重点国家和地区碳排放情况及减碳经验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当前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提出:绿色建筑不仅能够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在已有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支撑下,建筑及由建筑组成的城市社区,可由单纯的能源消耗者转变为可再生能源的提供者,将在城市碳中和路径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辽宁经济统计》2008,(7):40-41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日前提出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路线图,指出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有望满足全国43%的能源需求。他指出,从全球来看,当前可再生能源正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过渡,可再生能源在未来全球能源供应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预计到2050年有可能满足全球50%以上的一次能源需求。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须符合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需求,大规模地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