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国产肠溶阿司匹林与拜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药物的不同随机将其分成A、B两组,每组45例,A组患者服用国产肠溶阿司匹林,B组患者服用拜阿司匹林,随访总结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发现,A组和B组患者在被迫停药、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肠溶阿司匹林和拜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相当,说明国产肠溶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值得肯定,且服药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药物出现对抗的情况及处理策略.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抵抗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应对.结果 对照组电阻抗结果大于0Ω的患者有8例,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概率为16%.观察组患者电阻抗结果大于10Ω的有5例,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概率为10%.结论 及时发现患者对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药物的抵抗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马欢 《新经济》2014,(6):46-47
你肯定听说过阿司匹林——这个被德国总理默克尔评为与汽车、计算机同列德国三个重大发明的世纪之药,几十年来,阿司匹林一直是拜耳的支柱产品之一。这款止痛药在2010年依然为它创造了7.66亿欧元的销售额。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两组患者均辅以改善循环、调节血脂等治疗方法,均持续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患者疗效确切,且显著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无严重不良反应,对于预防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抗血小板制剂西洛他唑(Cilostazol)可以降低脑梗塞二次发作的风险。然而,该治疗方案与阿司匹林相比较的成本-效果研究还未进行过。方法与结果我们对65岁以上年龄每天服用西洛他唑200mg和每天服用阿司匹林81mg的两组患者进行了对比。我们建立了马尔科夫模型来计算健康产出和相关成本。西洛他唑更有效,但是也比阿司匹林更昂贵。西洛他唑可以延长0.64个质量生命调整年(QALYs),与此相应的成本是大约110万日元。西洛他唑与阿司匹林相比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例估计是每QALYs 180万日元。结论使用西洛他唑预防脑梗塞的二次发作是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在血脂各项指标、ADL 评分、ESS 评分和治疗效果上的不同。结果治疗前后两组血脂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ADL和ESS评分均有显著变化,观察组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患者急诊颅脑手术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并接受急诊颅脑手术患者81例(观察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同期未服用阿司匹林的急诊颅脑手术患者675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原出血量增多或颅内出血、硬膜外引流量等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原出血量增多或颅内出血发生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3.4%和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引流例数和平均硬膜外引流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并接受急诊颅脑手术患者,在手术治疗中应以微创治疗为主且术中需要放置引流管,若病情允许应尽可能延缓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拜阿司匹林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患者相关性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患者180例,将患者进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在完成置管之后,给予常规的PICC置管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再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进行预防,拜阿司匹林100mg,1次/天,连续服用21天。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观察组患者血栓的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口服拜阿司匹林能够降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患者血栓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和尼莫地平在治疗偏头痛患者中的效果,从而为偏头痛的治疗寻找科学途径。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门诊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62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半年后的复发率,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半年内随访,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偏头痛患者治疗时,服用阿司匹林疗效明显优于尼莫地平,且复发率较低,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带量集中采购(简称集采)前后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等五联药物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治疗的疗效和经济性。方法收集2018年1—6月和2022年1—6月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行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的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治疗药物是否使用集采药品分为非集采组31例,予以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琥珀酸美托洛尔、瑞舒伐他汀和厄贝沙坦五联药物;集采组76例,予以集采阿司匹林、集采替格瑞洛、琥珀酸美托洛尔、集采瑞舒伐他汀和集采厄贝沙坦五联药物。比较集采组和非集采组的临床疗效、成本-效果、出血发生率,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集采组和非集采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37%和96.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集采组CER显著优于非集采组(P<0.05),集采组与非集采组比较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12476.9元;敏感性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一致;非集采组和集采组随访12个月期间无出血相关事件(需就医或住院)发生,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采和非集采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等五联治疗方案的效果无显著差异,但集采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等五联治疗方案的经济性更优,为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及单用阿司匹林治疗习惯性流产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朝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习惯性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PV)、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沉降率(ESR))、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活产率、足月产率、分娩周期、分娩出血量。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PV(2.51±0.22)m P·s、HCT(39.11±2.03)%、ESR(28.52±1.75)mm/h与对照组(2.48±0.23)m P·s、(38.96±2.05)%、(28.47±1.78)mm/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V(1.23±0.08)m P·s、HCT(25.64±1.52)%、ESR(16.37±1.46)mm/h、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1.89±0.14)m P·s、(33.42±1.97)%、(22.64±1.52)mm/h、(15.00%),观察组患者活产率97.50%、足月产率7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52.50%,观察组分娩周期(38.15±1.34)周显著长于对照组(31.32±1.07)周,观察组患者分娩出血量(320.17±11.34)ml显著少于对照组(389.45±15.6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习惯性流产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仅能有效延长患者分娩周期和提高其活产率,还能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和减少分娩出血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血栓前状态致早期习惯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48例血栓前状态致早期习惯性流产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D-D、TT及PAI-1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足月产、流产、活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栓前状态,明显提高活产率,并发症少,可作为血栓前状态致早期习惯性流产治疗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的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肌肉、关节疼痛、出血以及死亡情况发生。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小剂量的氯吡格雷治疗,其血小板抑制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血栓通和阿司匹林,对患者D-二聚体(D-D)、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评分的表达影响。方法选取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55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基于对照组治疗基础增加血栓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连续用药14 d后的NIHSS评分和D-D、t-PA、TM、PAI指标变化,同时统计用药14 d后的疗效评价。结果用药14 d后,试验组患者的D-D、TM、PAI显著低于对照组,t-P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NIHS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1.8%)显著高于对照组(6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给药适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D-D、t-PA、TM、PAI表达,降低NIHSS评分,对改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药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急性及梗死出血性和非出血性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4例,按照住院期间出血与否的标准分为出血组22例和非出血组112例,对其在病发1、6、12个月后给予阿司匹林片以及氯吡格雷的服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出血组患者年龄较非出血组大、高血压的患病率高,并且在出院后对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使用率明显低于非出血组。结论年龄较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容易出现出血情况,出血患者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普遍降低,这可能与出血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法和药物疗法(MT)对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2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根据TIMI危险评分为患者划分危险等级。低危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并定期随访;中危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用药1个月,同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并静脉给予硝酸酯类药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高危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年,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对照组患者采用冠状动脉介入疗法,支架置入按照标准介入技术操作完成。治疗后进行随访。结果260例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随访时间为(30±6)个月,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发生MACE(靶血管再形成术、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稳定型心绞痛和靶血管重建率均与观察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MI 积分危险分级对患者预后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冠状动脉介入疗法并不能降低患者MACE的发生率,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的患者可采用加强冠心病2级预防、教育强化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有数以万计的发明,这些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下面选出1901年以来的重大发明,有些是以前的发明,但在20世纪得到了普及。不锈钢很早以前就知道,钢易生锈受腐蚀。因此,不锈钢1903年到1912年出现后就成了杰出的工业金属。空调是美国人W·卡里尔1911年发明的,以控制气温和温度。阿司匹林德国费利克斯·霍夫曼1897年合成乙酸水杨酸。两年后商品化,登记的商品名为阿司匹林。一个世纪后变成大众药品。汽车本世纪开始时街道上已有汽车,但系列汽车产品是20世纪创造的,以1901年发明奔驰汽车为最重要。飞机1901年8月14日第一架动力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对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变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于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接受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9例.两组患者常规予以硝酸甘油及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对照组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共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注射用长春西汀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滋阴益肾化瘀汤口服治疗,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TIA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固肾安胎丸联合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对复发性流产患者疗效及Th17/Treg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7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分为中西结合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中西结合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采用固肾安胎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雌二醇(E2)、孕酮(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Th17/Treg及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2、P、HCG、Th17/Treg及PT、TT、APTT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中西结合组Th17/Treg、TT低于常规治疗组,而E2、P、HCG、PT、APTT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结合组治疗有效率(92.00%)高于常规治疗组(76.60%)(P<0.05)。结论 在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固肾安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