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语言是体现旅游景区品牌的重要载体.洛阳作为全国著名的优秀旅游域市,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美中不足的是,洛阳景区的语言生态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洛阳市旅游宣传品中出现的语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景区游客接待量逐年上升.在旅游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景区游客的有序化管理显得格外重要.景区的有序化管理不仅能提高旅游景区服务质量,还有助于排除重大安全隐患.景区游客游览系统秩序度量是景区有序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文章针对信息化建设欠完善景区,提出了一种基于语言变量的景区游客游览系统秩序度量方法.该方法通过采集景区管理人员对各个景点负荷的语言描述数据,考虑管理者的层级,在综合集成景区游客游览系统的负荷率以及系统负荷均衡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游客游览系统含参度量秩序的度量模型.该模型可通过管理者角色参数ω的选取来实现各层及管理者对游客游览系统秩序的度量.最后,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某些景点构成的游客游览系统为例来说明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情绪启动效应和规范焦点理论,研究了景区规范类标识牌语言风格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劝说效果,探索标识牌颜色效价与语言风格匹配方式对旅游者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景区标识牌语言风格(理性诉求vs.感性诉求)对旅游者劝说效果影响显著.(2)颜色在中国游客的认知经验中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心理效价,当标识牌语言风格与标识牌颜色效价(积极vs.消极)达成匹配时,劝说效果更好.(3)概念流畅性是语言风格与颜色效价匹配影响劝说效果的中介变量.文章为提高旅游景区标识牌对旅游不文明行为的道德教育和干预效果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4.
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红罡  任燕 《旅游学刊》2015,30(1):102-111
语言景观作为文化在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呈现,是文化变迁研究的突破点.东巴文作为一种濒危语言,在旅游中被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形成当地的语言景观.虽然政府、研究者均期待通过旅游复兴东巴文,但是旅游的相关影响在学界中至今未达成共识.通过定性研究,以丽江作为研究地,运用语言景观信息功能与象征功能的理论框架,对旅游影响东巴文语言景观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旅游中东巴文景观虽然突出,但是流于形式,旅游“复兴”的东巴文景观仅具有象征功能,成为一种旅游商业符号,缺乏支撑语言活力的信息功能.研究认为,东巴文的未来发展需要另辟新径,东巴文的真正复兴需要从东巴文原有的发展模式中去寻找启示,其精髓更大程度需依赖文化精英维系.  相似文献   

5.
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潘秋玲 《旅游学刊》2005,20(6):19-25
语言变化是衡量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就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效应的原因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导致了目的地当地方言的淡化,外来方言的渗入以及外语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土语景观萎缩,普通话景观扩张,形成新语言占据土语空间和两者并存的现象;②目的地语言景观曼趋多元化,空间上形成了以旅游区为主体的粤方言渗透区;③外语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方言相互交融。形成中外语言景观并存,交互并用的格局。文章最后指出,经济上的巨大落差。构成了文化能量的累积差异。从而产生西方文化、粤文化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向旅游目的地的传播和影响。同时,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出其独特的影响方向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语言文化在滨水旅游景区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广西现有及潜在旅游景区提出改革并探索其语言文化符号所带来的意义,从语言文化符号意义对南宁旅游景区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升南宁旅游景区的特色,促进广西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生态文明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幸福度,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本文基于PSR模型,建立了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得出了…2011-2015年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值。结果表明这五年期间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所改善,总体态势良好。同时提出要准确定位、发挥优势;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与常识,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消费模式;建立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2023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施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代服务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应有担当和作为。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管理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更是旅游业碳排放“双控”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前提与保障。  相似文献   

9.
旅游品牌的文化体系建设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学术界关于旅游品牌文化体系的概念、范畴及内涵尚缺乏明确界定,结合砚州岛旅游品牌文化体系的规划实践,尝试进行归纳总结和系统思考,并结合景观文化塑造的共性和内在逻辑,提出了一个旅游品牌文化体系的规划框架,其内涵包括景区价值文化、景区产品文化、景区形象文化、景区行为文化、景区环境文化、景区生态文化、景区互动文化.  相似文献   

10.
山岳型景区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景区活动关乎山地系统生态安全。构建山岳型景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护生态系统关键物种要素与维护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山西省云丘山景区为例,选取吕梁山脉代表性珍稀物种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基于GIS技术提取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与重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并构建生态网络;综合连通性与敏感性对生态网络进行分析,提出云丘山景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云丘山景区生态源地总体规模较小,空间分布不均;网络连通性属于中等水平,位于网络核心区的源地间廊道较多,呈网状连接,位于网络边缘区的源地间廊道单一,呈树状连接;根据敏感性评价将景区划分为极度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5种类型区,生态网络所处区域整体敏感性程度较低,但仍存在高风险节点;根据生态廊道所处不同敏感性环境提出“降扰性保护”“恢复性保护”“修建性保护”3种廊道构建与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将为云丘山景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因此必须以生态文明有关的基本法律为依据,结合生态优先和生态民主的原则,从防治污染、保护资源与生态入手,制定完善的法律保证制度。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大学生生态道德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需求。中国古代生态道德思想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西方现代的生态伦理学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借鉴,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部署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观教育,要构建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高校要将生态道德知识传授和生态道德实践教育相结合,社会公众生态道德教育要形成合力影响和作用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自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两次"除螺"事件分析得出,云南省要求各级政府加强治理能力,引导社会组织、公民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借鉴其他省份的治理经验,将先进技术应用到治理建设中,形成"政府—社会—公民—治理手段"的生态文明治理链。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但实践的泛化造成生态旅游发展陷入困境,生态旅游形象受损。如何利用国家公园建设契机塑造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品牌,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在梳理中外生态旅游实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基于文化观念、生态资源与实践环境等差异,中国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需立足国情,建议重点从5个方面探索本土化路径:一是明确开展生态旅游的现实目标是生态资源的安全,价值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明晰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外延,以此严格界定生态旅游实践内容与形式;三是重点从良性互动的社区参与和科学的自然解说系统两个方面,加强生态旅游科学实践,重塑生态旅游形象;四是利用研学旅行和自然教育等生态产品消费契机,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五是加强生态旅游制度建设,推动国家公园成为生态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5.
据国家旅游局《2005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我国旅游景区已经达到2万余家,旅游景区吸引物包括地文、水域、生物、天象与气候、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等8大类型,它已成为我国民众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学习知识的好去处。结合今年"生态旅游年"的主题,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成为不少旅游景区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导游人员的风格气质,常常是通过语言表达来体现的。语言表达是导游讲解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导游人员风格气质的要素之一。导游讲解中的语言表达,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气质,才会形成具有"磁性"的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良好的言语气氛、格调和适度的情绪表达,常常能激发游客的个性化思维,调动他们积极参与鉴赏并充分体验旅游的愉悦,在整个游览过程中形成一种物我交流、情景相融、客导融洽、文明旅游的良好氛  相似文献   

17.
旅游网站文本的英译质量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尤其是5A级景区,是向外国游客展示民族特色及文化的重要窗口。从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角度,基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分析目前浙江5A级景区网站的文本翻译,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旅游网站的对外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集文学、历史和绘画为一体.书法景观是风景区常见的旅游吸引物.以武夷山景区为例,基于游客书法偏好、书法欣赏水平、书法景观游览功能、书法景观感知、游客审美体验、游客景区地方感与满意度7个变量,构建地方感结构模型,采用SPSS和AMOS软件,探讨书法景现在游客地方感知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游客书法偏好及欣赏水平、书法景观游览功能和书法景观感知存在正相关;(2)游客书法偏好、书法欣赏水平及其对书法景观感知对审美体验具有显著影响性,但书法景观游览功能与审美体验不相关;(3)审美体验增强游客景区地方感,书法景现有利于景区地方感的形成;这种地方感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向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周边环境与景区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还几乎是个空白,尚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普遍认同的评价体系.本文基于广义环境指标,以游客体验为各因子值的数据及重要性程度百分比来源,对周边环境与景区协调度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设计、模型确立、评价方式与协调度量表等问题做了一些探讨,并以2007年5月26日-6月3日问卷调查为基础,对平遥古城周边环境及景区协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从古城的实证研究中,可以看出景区周边环境与景区的协调度影响了游客对景区的满意率,也降低了景区的经济收入,古城亟待加强周边环境休闲景观建设与塑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整顿治理,古城内也需在后两项做大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山西旅游》2004,(2):8-11
晋城市地处太行山、王屋山、中条山三山的交界处,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水岭”,由此形成了极为罕见的自然地理景观。同时悠久的文明又赋予了晋城丰厚的人文遗产。以下仅向您推荐部分主要的景区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