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开发的组织机制问题越发引人关注,女性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女性村官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决策作用日渐显著。因此,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影响机理研究对于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开发组织机制问题,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在改进计划行为理论(TPB)模型基础上构建乡村旅游开发女性村官参与行为意向影响框架,以282位湖南女性村官的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女性村官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女性村官对于借助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参与行为意向较高;(2)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以及参政特征3个变量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406、0.258和0.250,其中,主观规范影响最大;(3)女性村官参与旅游开发的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参政特征变量间接影响行为意向;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变得更为复杂,这与已有计划行为研究不同。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创业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聚焦乡村旅游创业情境,基于嵌入性视角,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5个乡村旅游创业典型地区为案例地,综合运用问卷法与访谈法,深入探讨嵌入性对旅游创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婚配情况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嵌入性通过旅游创业能力对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旅游创业能力在嵌入性与旅游创业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婚姻正向调节创业能力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与无配偶的创业者相比,有配偶的创业者能够更有效地将创业能力转化为创业绩效;此外,婚姻的调节作用在创业能力的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婚姻有助于提升机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对创业绩效的影响。该研究揭示了“成家”与“立业”之间的内在关联,为促进农民创业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生产行为,政府旅游公共营销对国家旅游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宣传推广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政府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科学引导,促进旅游公共营销绩效的提升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用扎根理论,通过对中国国家旅游局驻外旅游办事处年度工作报告的编码分析,探究政府旅游公共营销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的客观规律.研究发现,动因、市场调研能力、外部网络协同能力、环境政策干预这4个主范畴对政府旅游公共营销模式存在显著影响.动因是前置变量,市场调研能力和外部网络协同能力对政府旅游公共营销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政策干预作为外部情境因素起调节作用,从而提炼得出“动因-情境-能力-路径选择”模型.文章为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研究提供了一个整合分析框架,对政府制定有效的管理政策、提高旅游公共营销绩效有现实意义,同时也给目的地旅游营销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资源的非垄断性常使旅游地面临吸引力难以持续、生命周期较短的难题,如何针对非垄断性旅游资源情境,构建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实现乡村旅游地的良性治理,是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话题。文章选取陕西省袁家村为案例地,采取质性研究方法,探讨非垄断性旅游资源情境下,乡村旅游治理相关制度的生成及其演化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治理相关的制度供给经历了由非正式制度为主向正式制度为主的制度演化过程,其中,非垄断性乡村旅游资源构成制度演化的主导性情境条件,并在各阶段引发不同利益主体产生差异化的制度需求。面对多元利益主体的制度需求,乡村旅游地依赖不同类型权威对其进行整合,最终完成乡村旅游地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5.
乡村绅士化已逐渐成为一个全球现象,但是现有研究多基于西方案例。文章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四川成都明月村为案例,分析由艺术家迁居引起的乡村绅士化与旅游发展的相互作用,探究旅游如何影响乡村绅士化的进程与效应。研究发现:(1)艺术家的审美化改造提升了乡村房屋的符号价值和商品价值,也吸引了创业者绅士和投资者绅士,他们在乡村的生产和消费共同推动了乡村绅士化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2)旅游发展使乡村绅士化的社会空间效应更加多样化,乡村旅游与乡村绅士化的协同发展和土地政策的限制,使得明月村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人口置换和大尺度的人口迁移,并且给本地村民创造了参与旅游的机会。(3)研究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情境下,即便村民被边缘化,但是乡村绅士化现象依然被本地村民和政府理解为一个正向的过程。因为与绅士化协同发展的乡村旅游产生了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带来正面影响,遮蔽了绅士化带来的部分村民被边缘化的问题。该研究丰富了乡村绅士化的解释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绅士化的互动关系,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王迪  张红  张春晖  李红辉 《旅游学刊》2014,29(11):36-44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对旅游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制订科学、完善的监管制度并严格执行,是上市公司防止"一股独大"与"内部人控制"等现象产生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董事会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必然要求。文章选取2004—2012年间16家旅游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会议频率、前三名董事薪酬、独立董事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和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为董事会治理变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指数,利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对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形曲线关系,执行董事比例对企业业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前三名董事薪酬、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对经营绩效有消极影响,而董事会会议频率对经营绩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这一新的产业形态越来越受重视。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产业本就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故而可以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掘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对此,文章从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的概念出发,对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展开探讨,而后给出促进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希望可以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充分发挥乡村的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以往旅游学界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了政府-企业或社区居民、外来精英-目的地本地居民的知识转移过程与影响机制,关注了跨国公司、连锁企业等边界清晰、运营规范的大型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问题,但对小微企业间的知识转移问题关照较少。而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层面,大量小微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行为愈加普遍,且被认为是这些小微企业提升恢复力与创新力的关键环节,因此,探讨乡村型旅游目的地内小微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动力因素与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实践意义。该研究通过对江西省婺源县的3个典型旅游村落开展田野调查,对27位旅游小微企业主进行深度访谈和质性研究,探讨了乡村旅游小微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实践。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小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体现出强烈的自组织特性,多个小微企业基于相互依赖、信任与互动开展知识转移中的合作,由此形成非正式合作网络。研究采用扎根理论范式,提出了促动旅游小微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动力因素,包括能力与意愿驱动、乡村社区嵌入性合作关系网络、政府支持3个主范畴及相对应的12个子范畴。3个主范畴的作用机理不同,知识转移主客体的能力与意愿是核心驱动力,构成内驱变量;乡村社区嵌入性合作关系网络是知识转移得以开展的情境条件...  相似文献   

9.
旅游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够获得单个创新主体无法企及的整体创新效果.然而,旅游供应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却是旅游供应链协同创新的障碍.旅游运营商对供应商进行有效治理,是旅游供应链协同创新的关键.文章分析了旅游运营商对供应商实施正式治理和非正式治理,即签订合法契约引入外部强制性的法律约束,与构建关系规范实现群体内自主性约束这两种机制的治理效果.研究发现,合法契约、关系规范均能够显著减少旅游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促进旅游供应链协同创新.但旅游运营商自身的可替代性会影响治理机制产生的治理效果.随着旅游运营商可替代性程度的提高,关系规范对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作用显著增强,彰显出关系规范对供应链成员的保健效果;而关系规范对旅游供应链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减弱,表明旅游运营商的可替代性会削弱关系规范的激励效果.文章能够在理论方面对旅游供应链治理与协同创新研究进行补充;同时在实践方面也有利于指导旅游运营商有针对性地运用治理机制对旅游供应链进行治理,保障旅游供应链协同创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总被引:125,自引:4,他引:125  
何景明 《旅游学刊》2003,18(1):76-80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供给和需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女性问题研究等7个方面。研究方法以社会学和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为主。  相似文献   

11.
对于同一目的地,不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往往存在差异,因此,满意-绩效研究中应充分考虑旅游者异质性特征的影响.文章突破了传统的满意度均值和方差指标的局限,借助对网络游记的分析,创造性地构建了同质化满意与异质化满意两个新变量,更加有效地衡量了旅游者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验证了两者与目的地绩效间的关系.文章通过对中国60个旅游城市数据的分析发现:以满意度均值衡量的满意同质性对绩效的影响显著(H1),但解释力有限;以往利用满意度方差来衡量旅游者满意异质性,进而提升对目的地绩效解释力的思路(H2),由于多重共线性问题难以真正实现;构建的同质化满意与异质化满意两个新变量,不仅对目的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在传统的满意度均值-绩效模型的基础之上具有较好的增益效度(H3、H4),这为旅游者群体特征及目的地绩效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行动者网络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在解释行动者的关联性以及行动者对发展路径生成与演化作用方面,具有较强契合性。文章基于上述两个理论视角,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海口龙鳞村这一较早开发的乡村旅游地生计路径的演化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龙鳞村生计路径经历了乡村旅游依托型向乡村旅游脱离型的演化过程。在区政府、村委会、合作社与村民等行动者征召下,乡村旅游依托型生计发展阶段的行动者网络逐步形成;然而,受规划不足、产品低端、观念落后、管理不当等因素影响,行动者异议增多并陆续退出行动者网络。在农业种植政策扶持的转换动力影响下,行动者重组形成新的行动者网络,该村迈入乡村旅游脱离型生计发展道路。从路径依赖理论角度审视,该村生计路径的演化机理可从政策性契机诱发乡村旅游依托型生计路径生成、行动者关系嵌入助推乡村旅游依托型生计路径创造、多维结构脱嵌使乡村旅游依托型生计路径陷入负向锁定、理性收益决策解锁推动乡村旅游脱离型生计路径发展4个层面解读。该研究突破了以往多着眼于旅游系统自身的乡村旅游地生计路径研究视域,能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优化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并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计路径探寻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愈发凸显。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乡村旅游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局谋划,深入调研,协同推进。文章以惠农区乡村旅游为样本,基于乡村振兴视角,分析惠农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并据此提出有效的发展建议,以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助力惠农区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   总被引:59,自引:2,他引:59  
何景明 《旅游学刊》2004,19(1):92-96
从现有的研究资料看,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开发意义、条件和模式;乡村旅游规划与设计;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和发展策略;国外和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虽然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也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整体上研究水平不高,许多方面都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5.
潜在游客对目的地旅游形象的感知是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开始,而旅游形象的感知又来源于对该旅游地的认识,也就是通过各种信息"熟悉"该旅游目的地.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提出了以熟悉度作为前因变量,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为中介变量的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型,并以重庆市民对上海旅游形象感知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本文的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型中,对于旅游意向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熟悉度,它通过4条路径对旅游意向产生间接和直接影响,其总影响效果达到了0.591;其次为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它们对旅游意向的总影响效果分别为0.546和0.378.  相似文献   

16.
范香花  程励 《旅游学刊》2020,35(4):36-50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而社区居民的旅游支持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基于共享视角,采用fsQCA方法构建了形成社区居民高水平旅游支持度的复杂因果模型,综合纳入了社区居民人口学特征、社区旅游参与相关变量及旅游共享感知等不同类型影响因素,以揭示社区居民产生高水平旅游支持度的前因条件组合及其结构关系。该文以成都市青杠树村乡村旅游社区为例,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对旅游社区居民的旅游支持度进行复杂性分析。研究结果支持了复杂性理论的主要准则,证实了社区居民高水平旅游支持度前因条件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获得了能促使社区居民产生高水平旅游支持度的11种前因条件组合及其所形成的复杂因果模型。研究不仅能深化学界对各影响因素与社区居民旅游支持度之间所存在的非对称因果关系的认识,还能为预测和提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旅游支持度的管理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可以提升乡村的经济水平与农民的生活水平,还能够丰富旅游活动的形式,延伸乡村产业链。文章立足于乡村振兴大背景,以贵州省Y村为研究对象,阐释乡村旅游发展作为内生动力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并从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综合效益与环境效益四个方面分析Y村的发展动力,进而提出多元主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与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直面乡村社会发展困境,以乡村的多维发展重塑合理的新型城乡关系。文章基于对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的探讨,借助傣族园村寨、双廊村、天龙村、落水村和明月村等多案例研究,具体分析旅游推动乡村在不同维度上的振兴实践,研究认为:旅游发展为乡土空间重聚发展主体,将各类经济生产要素注入乡村,实现乡村在经济层面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和空间多功能化,文化层面的物质文化保存与修复和精神文化的调适与再造,治理层面的内生自组织治理优化和网络治理的构建与深化,有效缓解甚至逆转乡村多重危机;同时,旅游发展在推动乡村各层面发展的过程中释放乡村居民的自主性,构建地方和外部力量的互动场域,共同推动乡村实现"新内生性发展"和持续振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和贫困消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地作为研究区域,运用扎根理论研究其网络游记和评论,归纳得出乡村旅游影响有效供给水平因素主要为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数量、质量及价格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20.
乡村重构已成为国内外乡村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而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有效路径,进而成为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分析发现:(1)旅游语境下的乡村空间重构表现为三方面:乡村土地利用变化、村镇体系重构与乡村内部“三生”空间格局重构。(2)经济重构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化与居民生计方式转变两方面。(3)乡村治理的改善、乡村文化重构是乡村社会重构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此外,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从城乡融合发展、保育乡村性以及不同类型乡村的案例比较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