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级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承担着全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信贷支农任务,农村信用社贷款已成为广大农民筹集生产、生活资金的主渠道。农村信用社积极推行“农村信用工程”,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货款”和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农民消费贷款等新的金融服务品种,对于解决农民贷款难,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2.
广西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原因,致使广西农村信用社一方面承担着绝大部分支农贷款的责任,而另一方面又由于自身实力不足而无法满足农村多样化借贷需求。因此,农村信用社要从自身的建设和完善农村金融环境角度出发,进一步提升广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近期,审计组在对某农村信用社的审计中发现该机构在支农再贷款政策的执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支农再贷款是从1999年开始实施,旨在支持农村信用社改进支农信贷服务,壮大支农资金实力,促进“三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项新的货币政策。自实施以来,在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广西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原因,致使广西农村信用社一方面承担着绝大部分支农贷款的责任,而另一方面又由于自身实力不足而无法满足农村多样化借贷需求.因此,农村信用社要从自身的建设和完善农村金融环境角度出发,进一步提升广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现代审计》2005,(2):78-78
宜宾市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面向农业,牢记服务“三农”宗旨,大力筹措资金,增加支农资金的供给,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作用,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我市农村信用社将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科学合理地确定贷款投向,  相似文献   

6.
苑翔卫 《活力》2013,(15):80-80
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村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支农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金融支农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各项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支农贷款难筹措。另外,长期以来农业地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农村金融服务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农村金融机构对支农工作成效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和发展,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对策全面增强支农贷款能力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卢永年  刘昆 《审计月刊》2006,(10):27-27
“垒大户”是指信贷资金向某些行业和个人重复投放,过度集中的一种不良现象。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垒大户”的情况屡有发生,已经影响到国家支农政策的执行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倩  李里 《现代审计》2005,(4):80-80
眉山市农村信用社下辖六个区(县)联社,现有营业网点312个,其中:独立法人机构85个,信用分社209个,储蓄所18个。在职员工1882人,存贷规模104亿元。2005年全市农村信用社按照“三农是方向、效益是目标、管理是基础、服务是前提、创新是动力、人才是根本”的指导思想,紧抓改革,深谋发展。突出一条主线,狠抓“五个重点”,即:突出改革这条线;狠抓信贷支农、组织资金、不良贷款“双降”、内控管理、经营效益五个重点。面向农村、服务“三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陈吉 《当代审计》2002,(6):61-61
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业务发展迅猛,贷款业务不断拓展,信贷资产逐年增长,截止2001年末我市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余额为24512万元,较1999年末增加10491万元,为支持我市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仍存在着薄弱环节,缺乏科学管理手段,贷款管理滞后。突出反映在贷款“三查”工作方面:一是贷款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不认真,信贷基础工作薄弱,信贷档案管理不规范,停留在过去一套老办法,贷后检查记录形式化,贷款信息量严重不足;二是信贷员素质差,缺乏正规培训学习,专业水平低,始终停留在过去老的管理办法,延误了贷款人的还款信息,影响了贷款正常收回。三是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贷款应按微机管理操作,系统反映贷款人还款能力所具备的条件,准确地作出每笔贷款真实有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们在对人民银行审计时发现,由人民银行发放的支农再贷款在向农户发放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不仅有违国家支持农村信用社增加农业贷款合理资金需要的初衷,相反还加重了农户负担,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1.擅自提高利率。一是联社违规赚取利差。按照国家规定,支农再贷款由联社统借统还的,联社对乡镇农村信用社执行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不得赚取利差。在我们延伸审计的10家联社中有7家存在擅自提高利率赚取利差的问题。如2000年某农村信用联社擅自提高月利率2.675个千分点,向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  相似文献   

11.
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实施,对农村信用社增强资金实力、改善经营、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缓解农民贷款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人民银行不断完善支农再贷款政策和管理措施,多次修订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支农再贷款的用途。随着农信社改革不断深入,支农再贷款还需继续发挥支农作用。然而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对支农再贷款考核存在的偏面性以及支农再贷款制度设计上缺陷,影响了支农再贷款支农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由于经营目标和资金实力等原因,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金融服务,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原因是: 1.正规金融组织的融资渠道单一,支农的金融主体缺失 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向大城市转移,县及县以下金融服务网点大幅减少,农业银行支农力度也随之减弱,上世纪80年代,农业银行承担主要的信贷支农任务,其全部贷款98%集中投向农村,从1998年农业银行开始逐步收缩在农村的经营网点业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三农”融资难的问题日渐突出。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一是缘于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和总体经济规模的扩大,资金需求总量大大增加了,另一方面则与近年来农村金融市场信贷力量持续薄弱有关。农业银行淡出农村腹地,其他商业银行收缩机构,使农村金融供应的主渠道历史地落在实力单薄的农村信用社身上。事实上,就农村信用社现有的信贷能力,独家支撑农村融资大梁显然力不从心。资料显示,“十五”期间的农业融资,在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五年中下降了三个百分点。因此,正视目前农村信贷供求矛盾,建立适合“三农”需求的农村融资机制,对于解决?三农”融资难题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而服务三农也是农村信用社的根本宗旨,是发展三农经济的资金保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状况明显好转,但是受历史和其他种种现实原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确保信贷资产安全。本文就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财政支农资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物质保证,其资金量大、涉及面广。本文在分析现阶段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改革设想,以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德忠 《经济界》2010,(2):39-43
从小额信贷的运作模式和存在的瓶颈分析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阐述了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继而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制约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因素加以分析,涉及到法律法规、政府行为、管理机制、资金持续性、贷款利率和期限及信贷风险等。针对制约因素,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对策建议,即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扶持力度、创新融资渠道、推动信贷组织金融创新和加强风险防范,藉此实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时政周转金作为国家财政奖金信用化的一种运用方式始建于1964年,为了改变当时财政支农资金无偿使用造成资金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授受双方经济责任感不强、部分资金的浪费或流失以及农业信贷奖金能力不足等弊端,国家决定由财政拨出专项资金——支援人民公社投资,用“长期农业贷款”的形式委托中国人民银行发放。此后部分省市的财政部门又把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委托银行作为贷款发放。  相似文献   

18.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是我国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监管不力影响了其投入效益的发挥。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着力加强对支农资金的财政监督。  相似文献   

19.
一、“八五”时期和试验区建设以来,呼盟财政支农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大力加强和发展农牧业的指示精神和要求,积极筹集支农资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八五”期间,我盟各级财政共投入支农生产资金达1.61亿元,落实安排农业发展基金2,300多万元,扶持农村牧区基层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200多万元,扶持发展乡镇企业五年共投放支农周转金3800多万元,无偿资金450多万元,并加强了资金的管理,财政支农工作取得了显成效。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一轮金融危机出现的特定时期,中小企业因占用增加带来的资金接续问题日益突出。六安市霍山县因地制宜推出“接续资金贷款”新产品,在弥补企业贷款审批与使用的时间差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提出推广“接续资金贷款”产品的建议:在金融监管政策上实现突破,赋予“接续”用途的合法地位;地方政府在信贷新产品实施中积极承担平台搭建和风险责任;在贷款管理上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贷款额度和总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