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0年9月13-1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海南、深圳、厦门、珠海、汕头五个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在深圳联合举办了“经济特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这是在中国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之际,由国务院直接组织召开的,志在总结改革开放基本经验,探讨经济特区如何增创新优势,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大型学术会议,现就研讨会上的主要观点归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海南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不仅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而且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域最前沿。中央要求海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本文对融入东盟产业链的海南经济发展的对策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3.
海南经济特区20年的审视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办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成功的创举之一,海南作为我国五大综合性经济特区中最大的特区,20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目前,海南已初步开拓出一条极具海南特色的特区建设之路。在新形势下,经济特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使命。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岛屿特区”要“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探索新的“特区”发展之路。实现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自由特区”“生态特区”“海洋特区”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鲁兵  徐冰 《经济前沿》2004,(1):37-40
文章认为,依靠政策和体制优势,海南曾创造了建省办特区的辉煌。但实需要对经济特区予以重新定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的转折点。由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初期发展极具中国特色,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特区必须按照国际化的规范,即按照世界特殊经济区的通常模式重新规范我国经济特区的功能和作用,由“中国”经济特区向“世界”经济特区转型,这也是海南特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海南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决定于国情和省情。走绿色发展之路,体制机制更具根本性。坚持生态立省,实现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经济特区的历史跨越,是海南在新世纪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生态经济特区,是指把特区观念、体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经济特区。"一省两地"是建设生态经济特区的产业战略,按照建设生态经济特区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坚守住三个前提。  相似文献   

6.
目前,经济的生态化发展已成为世界的潮流,成为全人类经济发展战略的“整体性”变迁,这也催生了我国生态区域的建设。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率先提出和创新性实践,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实验和诠释。海南生态省建设的主基调是“绿比金贵”,核心战略是环境立省,力图实现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经济特区的历史跨越,真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一、经济特区现象是中国独有吗? 第一个误区是经济特区现象“国有论”。即认为经济特区是中国一国所独有的现象,没有认识到经济特区是一个比较普遍的世界经济现象。中国的经济特区,相对于世界经  相似文献   

8.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海南的区域发展、结构规划入手,结合海南区域发展特点和空间结构,对优化海南产业结构,加快海南区域经济发展,打适新海南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如何突出“特”字,努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有所突破、有所作为,是海南改革发展新阶段的重大课题。一、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突出“特”字,首要的是充分估计改革开放在海南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本着务实的态度,我们需要对以下三个问题作出基本判断。1.究竟是经济总量不足,还是改革开放滞后是海南目前的根本性问题?2006年,海南的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应当说,这是海南经济跨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但与全国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海南的经济总量仍然太小,尽快增加经济总量,是未来几年…  相似文献   

10.
前几年,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周运源先生的的专著——《成长与发展——中国经济特区问题探索》.读后,我为那部专著写了一则书评(《特区研究的一朵“奇葩’——<成长与发展——中国经济特区问题探索>书评》),刊在《港澳经济》1994年第二期上.记得在这一书评的结尾,我直言不讳地谈及了该专著让读者感到非常遗憾的一个问题,即周运源先生在选择探讨的问题时,把一个不该忽视的问题——经济特区引进外资问题忽略了.这一点,作为身处经济特区建设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我是相当难以接受的.我想,在经济特区的建议与发展中,离开  相似文献   

11.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等经济特区正式成立。25年前深圳这座昔日边陲小镇仅有3万人口,两三条街道,今天巳发展成为拥有600万常住人口,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25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25%,堪称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2.
作为改革先行者,经济特区在深化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对1979—2020年深圳、珠海、厦门、海南和汕头5个经济特区的发展效率进行测算,通过比较中国早期经济特区发展效率,对各具特色及时代特征的5个经济特区40年来差异化发展以及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历史经验并结合深化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新契机,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发展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 世界上设置经济特区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没有把农业列入特区经济的组成部分。而在我国,经济特区有没有必要发展特区农业呢?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经济特区与特区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加以研究的新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从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目的谈起。众所周知,我们创办经济特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经营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与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不仅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旅游业、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农业(包括林、牧、渔业)也落后,而为了  相似文献   

14.
进一步对外开放是当前中国改革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自从1979年中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以来,1984年1又决定扩大厦门、珠海和汕头特区,以及开放海南岛和十四个沿海城市;在1985年,又开放了珠江三角洲、福建南部地区和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区。一般来说,开放政策的发展一直是受政治支配多于现实经济的考虑。所以,在评价这些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效果时,经常带有与经济现实不符的愿望和过分偏颇的色彩。例如,在一定程度上,以经济特区的成就——尤其是以深圳特区的成就,作为说明开放政策正确性的尺度。我之所以超出了所要讨论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范围,是因为我想强调:我完全同意中国当前改革政策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登上深圳49层国贸大厦顶楼,旋转餐厅的玻璃窗外一步一景,扑入视野的是从罗湖到蛇口连绵几十里的高楼大厦。基辛格兴高采烈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深圳是中国人民能力和贡献的有力证明。” 高速发展的奇迹在海南、在珠海、在汕头.在厦门同样震撼人心。特区不仅以其辉煌的成就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也向世人昭示: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孕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创造物质文明奇迹的同时,特区人民同样创造了精神文明的奇迹,支撑特区经济巨人的是凝聚了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6.
《经济前沿》2007,(9):I0003-I0005
创业与发展 新大洲是伴随海南建省创办经济特区成长起来的企业。从拓荒者一路走来,历经风雨、坚韧不拔,在梦想中追求,在实践中壮大。有过倍速发展的喜悦,也有过产业突围的历炼,今天依然前程似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WTO机制下的海南农业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贻春  李颜 《经济师》2002,(5):115-116
海南是农业和农村人口比例很高的经济特区 ,农业现代化对海南现代化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海南农业现代化滞后的表现、原因和加入WTO给海南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机遇 ,指出由于农业现代化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要更好地利用机遇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抓好技术创新 ,还要进行包括农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组织制度在内的制度创新和寻求WTO框架下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正> 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设立海南省并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这标志着海南岛的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如何充分利用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海南比现有经济特区更加优惠的政策,立足本岛资源优势和有利的地理位势,使海南省从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83%的低起点出发,争取用2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美元以上,即大体相当八十年代初东南亚较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水平,实现经济腾飞,我们根据在海南岛的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关键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商周刊》2010,(19)
<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第一个中国城市就是喀什:"这里的居民大都从事商业活动,很多人都是熟练的手工业者,不少外地商人在此地经转周游世界各地做贸易."时光流转700年.这个一直被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西域古城,如今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成为中国继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岛之后的第六个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践标志,始于1980年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四个经济特区。15年间,特区建设已完成初创、探索阶段并进入成型、发展阶段。经济特区适应了当代各国经济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的大趋势,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十五年间,五个经济特区(加上1989年设立的海南省经济特区)已经成为中国最富活力、发展速度最快、市场经济程度最高的经济区域。今天的经济特区,在国内已被视作中国走向经济现代化的“示范区”和“试验场”,也成为国际社会观察当代中国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