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王建荣 《新财经》2000,(5):44-45
一个登山爱好者向一位登山运动家提问:你为什么登山?登山家回答:“因为山在那里。”这样绝妙的回答记者也遇到过。不久前记者采访了雪乌野外用品专卖店的合伙人王振华,问他当初为什么想到开这样的专卖店,这位中国登山协会的副主席这样回答记者:“因为市场在那里。”  相似文献   

2.
邓萍 《魅力中国》2010,(34):98-99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记者的采访活动必须要遵循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的技巧和规则,其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约束自己、尊重采访对象。所以记者采访新闻需要讲究艺术策略,在这个过程中.采访是新闻写作及其报道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艺术性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本文笔者经过深入研读相关材料,对新闻采访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兹将几点见解说明于下。  相似文献   

3.
李光斗 《走向世界》2011,(24):50-53
2011年7月20日.姚明在自己的家乡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退役。原本一件再平常不过的运动员退役事件,因为主角是姚明,而显得与众不同。中央电视台破天荒地进行了连续5个小时的直播.并且对姚明进行专访。本次盛况空前的退役发布会不仅吸引国内媒体的关注,多个国家媒体记者在发布会当天也是蜂拥而至。姚明退役了,这不仅是一个球队的事情,也不仅是中国体坛的事情,而是一件国际性的大事情。  相似文献   

4.
提问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它是检验记者逻辑思维、判断事物反应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最好尺度。提问是有艺术的,有技巧的。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出色提问能引发出丰富的回答内容,是采访成功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掌握若干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陈娟 《上海经济》2010,(3):68-69
日前,云南白药董事长尹品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披露:“云南白药2009年的收入规模超过了70亿元,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不仅安然过冬,而月.逆势上扬!”。  相似文献   

6.
陈春丽 《发展》2008,(7):80-80
无论在电视还是网络上,总会看见一些用微型摄像机或者照相机拍摄的影像和图片,表现的情景都是在平常不容易见到的,或者根本想象不到的。连最普通的老百姓也知道这种新闻手法叫“偷拍”,新闻专用语即为“隐性采访”。隐性采访,又被称为“暗访”或“秘密采访”,是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不公开自己的记者身份,或隐藏真正的采访意图而进行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7.
迟凤东  张闻 《魅力中国》2010,(20):201-201
采访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社会活动,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在探讨采访的成功经验时,不少阅历丰富的记者往往会说:我们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心理交流。其实,新闻采访过程是记者和受访者心理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记者和受访者的心里都处在一种微妙的变化之中。记者既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又要探索、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记者必须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理沟通的学问,主动接近采访对象,取得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相比于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我们广播记者更需要得到表达清晰,内容丰富生动的采访讲话录音,所以广播记者在采访中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阴秀文  刘兵 《走向世界》2012,(12):48-50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是同事们对李耿的评价。 “这些年.他所做出的成绩讲一天也讲不完。他很低调.不喜欢将自己所做的事情挂在嘴边,所以也很少接受记者的采访。”济南电视台娱乐频道的编辑.记者这样评价李耿。  相似文献   

9.
张烨 《魅力中国》2014,(18):268-268
延安时期是我党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新闻采访与报道的基本方式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新闻采访与报道的基本方式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由于受到各种内部、外部因素的制约.延安时期红色新闻的采访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的采访。这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特定采访所取得的经验是新闻采访的宝贵财富,对于记者的采访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0.
浅谈期刊编辑的采访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访非常重要,称职的记者必须掌握采访中的技巧,在采访技巧中,对话是新闻采访中的主要形式,对话的目的是为了采集新闻事实;观察是记者“用眼睛采访”,是记者采访中最常用的方法;倾听是记者采访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是获取采访成功的关键。采访中,既要讲究技巧,又要注意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心 《理论观察》2009,(1):169-170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如何向采访对象提问事关采访能否成功,也是记者的职业修养和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因为电视采访最突出的标志就是镜前采访,电视报道将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交谈全盘托出,直接展现给观众。在现代电子传媒条件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更加丰富,他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采访和传播者,记者的现场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活动也参与了新闻制作,其过程很可能充满丰富的信息含量,对观众具有极强吸引力,已经成为新闻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修养,不断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上看到一些专家把这次调高存贷款利率与利息税下调,说成是抑制目前高房价的一个措施,我只能哑然失笑。国务院的这些措施分明是对近期物价上升过快,导致老百姓的货币贬值而采取的一种象征性的补偿。这么做对抑制房价上涨从理论上讲虽有一点间接关系,但实际上一点作用也没有,因为房价依旧在上升。日前,南方某报的一位记者电话采访我,问了我两个问题,一个是政府对房价还会有哪些措施出台?另一个是房地产巨头越来越多,其中会不会出现一二个世界级企业?对第二个问题我回答说:不会.至少现在不会。对于越涨越高的房价.我认为首先要搞清楚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就像医治一个病人,必须找到病根.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根治。  相似文献   

13.
接到本期封面文章关于城市供销社的采访任务时,记者们都显得比较坦然,因为长年跑县及县以下供销社新闻的记者对基层采访的辛苦都深有体会,同时也对基层供销社人的创业艰辛感触颇多。无论如何,记者们脑海中的城市供销社至少应该拥有更好的办公环境、更便利的交通,基层供销社缺钱、缺人、缺市场的抱怨或许在城市供销社也会有更多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4.
谷维 《中亚信息》2004,(12):27-28
在2004年10月中旬于莫斯科举行的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会议期间,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部长维克多·赫里斯坚科接受了哈萨克斯坦《全景报》记者的采访。他在回答记者有关俄罗斯是否参与通过阿塔苏一阿拉山口输油管道向中国供应石油项目的提问  相似文献   

15.
孙福林 《魅力中国》2014,(16):283-283
进行新闻采访时.怎样才能准确地捕捉被采访者的风格和个性,迅速掌握新闻事实,使被采访者人物形象更鲜明,事实更准确,从而达到采访成功的目的呢?做好采访准备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采访前的准备越充分,采访就越主动,采访的效率也就越高。采访准备包括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两种。这是任何采访的基本要素,是保证采访成功的先决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贾凌竹 《魅力中国》2014,(27):265-265
新闻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主要是记者未获得新闻题材对被采访者进行观察以及记录的过程,为了保证采访的顺利完成,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闻采访中运用情感效应,简单来说就是采访者运用合理的语言、恰当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让被采访者感到放松和愉悦,愿意和采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对于采访者提出的问题主动进行回答,有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开展,主要是促进新闻采访技巧的提升,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刘宏扬 《理论观察》2011,(3):174-175
电视隐性采访也叫暗访、密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也是电视采访中一种特殊的方式。通常在采写负面的民生新闻、揭露社会弊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电视隐性采访,可以避开不必要的干预与阻挠.可以更真实更客观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料。目前各电视媒体大都青睐这种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18.
2009年7月8日,距离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还有100天,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十一运会组委会副主任兼青岛赛区组委会主任夏耕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19.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经常运用的访问技巧和访问艺术,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方法。包括: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针对采访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提问技巧;缩短和采访对象的距离;如何做笔记和记录;尊重所有被采访者等几个方面。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艺术地运用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文章。  相似文献   

20.
暗访对象有拒绝接受采访的权利,可以拒绝向媒体提供任何情况。要突破调查障碍,采访到记者所需的材料,就全看记者的采访功夫和调查技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