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机电工业》2005,(6):68-68
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听。———《哈佛商业评论》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德鲁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这本书是德鲁克最著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倾注了德鲁克极大的心血。谁是管理者?是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德鲁克认为:一个重视贡献,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中,德鲁克一再给我们看见,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卓有成效也是必须学会的。如此,组织就能使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一…  相似文献   

2.
受北京光华管理研修中心委托,2000年9月到12月我在美国彼得·德鲁克管理研究生学院学习。其间,有幸师从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亲耳聆听了德鲁克先生主讲的《对管理者的新要求》和《基于信息的组织》两门课。在美期间,我多次到德鲁克档案馆了解德鲁克史料。2000年9月29日,发现了1999年1月18日德鲁克先生关于《我认为我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一文。这篇定论性文章的原件打印在德鲁克的私人信笺上,并有先生的亲笔签名。  相似文献   

3.
2005年11月11日早晨7点20分,彼得·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他服务了34 年的彼得·德鲁克管理研究生学院说,德鲁克在这个周五的早上“安静地走了”。德鲁克讨厌被人贴上“大师”的标签,但对成千上万的管理者来说,这确是一个事实。德鲁克一生勤奋,著有36本书,直到今年夏天他还完成了《德鲁克文选》。德鲁克之于管理,有太多的第一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知灼见。60年前他就提出了组织的概念,直到现在,分权、事业部、时间管理及如何决策等概念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他早在30多年前就预言信息系统将像打字机和电话一样被广泛使用、有一天知识工作者将在家中工作……2002年,德鲁克获得了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得到这样的评价:(他是)世界管理理论的开拓者,并率先提出私有化、目标管理和分权的概念。《哈佛商业评论》曾说:“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倾听!”现在,德鲁克走了,接下来轮到谁来替我们思考管理?  相似文献   

4.
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共同利益而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让员工始终充满激情是每一位管理者所追求的,同时也是企业能否实现其价值目标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如何看待激情管理?怎样激发员工的激情?领导者如何运用激情管理?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共同利益而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让员工始终充满激情是每一位管理者所追求的,同时也是企业能否实现其价值目标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共生共荣才能基业长青。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晚年总结一生学研,最终用"生态学"的说法替代"管理学"。他深信,企业管理中,一个事件和行动的结果远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所能预期,企业系统的复杂性更像是某种"生态",缺乏对其敬畏的行为往往事与愿违。德鲁克看清了传统管理的局限,定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定是基于对"生态"的洞察和敬畏。基业长青者都是真正的"生态"达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管理学巨擎彼得·德鲁克一生典型的管理著述中,厘清他的管理思想,找寻他的创新精神及对企业家与管理者们的深远影响,以纪念他对现代管理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彼得·德鲁克是世界管理理论的开拓者,并率先提出私有 化、目标管理和分权化的概念。” ——乔治·布什 彼得·德鲁克是2005年11月11日早 晨去世的。再过8天,就是他96岁 的生日。 “就在我14岁生日的前一个星期,我 惊觉自己已成为一个旁观者。那天是1923 年的11月11日——再过8天就是我的生 日了。”德鲁克在《旁观者的诞生》一文中 这样写道。82年后的这一天,这位特立独 行的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9.
《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在选拔来自外部的管理者的时候,大约3个中有1个是准确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数据用在今天的企业身上依然有效,实际上中国企业的平均成绩尚未达到德鲁克讲的这个水准,即使在管理水平较为领先的西方企业那里,选拔外部管理者的准确率也始终在50%上下徘徊。通用汽车和万科的“秘诀”在寻找最可信赖的方式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人才管理的“最佳实践”。德鲁克曾在通用汽车内部研究管理课题。通过考察,他发现了通用汽车拥有众多人才的秘诀:慎重其事。斯隆本人几乎把大半的时间用于人事问题,在他的…  相似文献   

10.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在于成果。”——德鲁克他淡泊金钱和名利,始终对人类社会抱持着终极关怀;他著作等身,一生留下四十余本经典著作,七度荣获麦肯锡论文奖;他年届96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给世界留下智慧和洞见。他就是管理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彼得·德鲁克。为什么是“大师中的大师”《经济学人》说“,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必定是彼得·德鲁克”《;哈佛商业评论》说“,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倾听!”…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1月11日,95岁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位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安详辞世。彼得·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这位与那些用数学公式写作的学院派管理学家似乎“格格不入”的学者,用他那极富创造力的思想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笔耕不缀,一生中共创作了39本著作。1946年他出版的第一本管理学著作《公司的概念》,即使在今天读来,仍然富有借鉴意义,该书第一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并提出了“分权”、“事业部”等,这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企业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2003年7月,美国总统布什给彼得·德鲁克颁发了美国最高荣誉勋章“…  相似文献   

12.
在“管理”这样一个因追风逐浪而备受嘲弄的领域中,彼得·德鲁克的真知灼见却经久不衰。在21世纪新经济时代,重温他提出的管理领域的基本问题和著作,仍令人备受启发、耳目一新。敬请读者关注本刊从本期开始的《解读德鲁克》专栏。  相似文献   

13.
《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鲁克对于中国管理学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一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几乎成为所有的中国CEO启蒙教材。与读者对德鲁克趋之若鹜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对德鲁克研究却长期沉寂。目前为止,我国学术界还没有一本权威的德鲁克学术研究著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德鲁克研究的巨大难度是主要原因。在一般读者眼中德鲁克文风轻松、幽默、娓娓道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传递着管理的最高智慧。但对于管理学研究者来说,德鲁克却像一座高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很多学者面对德鲁克时的内心写照。从理论上解读德鲁克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高度。站在乐山大佛的脚下是永远不会领略大佛风采的。解读德鲁克思想这样一座理论高峰必须搭建同样高度的理论脚手架,也就是说,研究者必须找到与德鲁克思  相似文献   

14.
管理者真正的角色是什么?战略是靠管理者规划出来的吗?教室里能培养出来企业领袖吗?“后德鲁克”时代,管理、管理学、管理教育正在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德鲁克的1358”?即关于管理的一个定义;关于管理的三大任务;管理者的五项工作和企业需要设定目标的八大领域。这些都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目前,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而管理却相对滞后。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能迅速培养成千上万的管理者与世界顶极强手同台竞技并且胜出。  相似文献   

16.
闫文佳 《中国纺织》2011,(2):122-125
"《从优秀到卓越》不会使平庸的公司成为优秀的公司。但是,它却会使优秀的公司成为卓越的公司。"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给予如此评价。  相似文献   

17.
管理者真正的角色是什么?战略是靠管理者规划出来的吗?教室里能培养出来企业领袖吗?“后德鲁克”时代,管理、管理学、管理教育正在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8.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早在1965年在其著作《后资本》一书中,将未来社会称为“知识社会”。在未来的知识社会中,企业唯有不断地透过其核心活动所累积、创造出来的知识与经验,来培养与训练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也就是所谓的“知识工作者”,并将这些知识与经验利用信息科技的力量,加以发掘、储存、移转及使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彼得·德鲁克曾讲过一则寓言。有人问大教堂工地上的三个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混口饭吃”第二个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儿”第三个则目光炯炯地说:“我在建造大教堂,、”在德鲁克看来,只有第三个人才有可能成为“管理者”。因为只有他的脑海中有一个整体,了解雕琢石头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愿意做第三个石匠。当然,并不仅仅为了成为“管理者”。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风险管理也具有同样的属性。一方面,在企业中文化决定着企业人员对待问题的基本态度,并通过目标管理、预算管理、采购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