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伯海教授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归根到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是本期活劳动”,并强调“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二重性就不能成立”,“谁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是一个科学体系,有如一个同心圆体系,同心圆的核心内容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及其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物化劳动只是劳动二重性这个同心圆的外部层次。用物化劳动取代抽象劳动是不对的。劳动者本身的劳动有三处形态,即潜在劳动形态、流动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只有当流动形态劳动结束时凝结为一个劳动结果,并表现为一种有形体的物质形式或物化劳动,这时才是价值表现,钱教授把劳动表现形式就当作劳动创造价值形式了。另外,钱教授还进一步从量上提出“物化劳动”创造多少价值,但问题是他所讲的量是统计量,是国民经济核算量,然而这种量同理论经济学上的量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在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问题时,对复杂劳动者提供的社会培养费用怎样扣除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关于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理论,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首先论证商品的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接着又论证计量人类抽象劳动的单位是什么和说明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数量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写道;“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  相似文献   

3.
扩大的个体劳动是从人对自然界的作用的角度来考察由一组劳动者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劳动;集体劳动是从自然界对人的作用的角度来考察一组劳动者在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劳动;使得个体劳动变成既是个体劳动,同时又是集体劳动的,是人类个体通过进行群体活动和通过使用由其他人类个体制造的设施和工具而与其他个体劳动所发生的必然关系;劳动合作或协作是集体劳动的自然实现形式;劳动分工是劳动合作/劳动协作的社会实现形式;为了实现劳动分工,每一个人类共同体都要经历两个过程,其中一个过程是劳动分工的技术分工过程,另一个过程是劳动分工的社会分工过程。  相似文献   

4.
"价值总量之谜"试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格总量之谜”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在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价值总量总是一个定量。但在现实统计中,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总是不断增加,似乎它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如果该命题成立,则国民生产总值却变成了一年社会生产财富的总和,但国民生产总值却是个量价值的加总!为解开这一“谜团”,有的学者提出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正比的观点,可“正比说”也无法自圆其说,问题的症结出在我们对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范畴内涵认识不清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不够全面、系统和辩证。如果认识到价值范畴是一个辩证发展的体系时,站在“国际价值”的角度看问题,所谓价值总量之“谜”就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5.
<正> 对于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论,大致可分为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的一个方面,它形成价值。是价值实体,因此,这一范畴体现特定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现在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论》注释书,大多持这种观点。《经济研究》1980年第9期彭迪先同志的《马克思论抽象劳动》一文(以下简称彭文)对这种观点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经济研究》1980年第8期有林同志的文章,第11期王干一同志的文章,也属这种观点。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产品或商品的劳动中,撇开各种具体形态而剩下的东西(或又称之为“一般人类劳动”,“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等同性”……等  相似文献   

6.
税收起源于保障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利益共同体存在与发展的需要,起源于保障利益共同体与增进人类利益的需要。税收终极目的在于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税收目的既有共同税收目的与特定税收目的、相对税收目的与绝对税收目的、客观税收目的与主观税收目的,也有直接税收目的与终极税收目的。对税收目的认识如何,既关系着税收理论研究的成熟度,更影响着一个社会税收治理体系(税制)的优良程度。  相似文献   

7.
毛丹 《开放时代》2003,(3):140-146
水踰所的行动精微地呈现了现代社会中的小型知识共同体的意义、途径、形式和限度等问题;这种一起生活的知识共同体其实并不能回避所有人类共同体的基本困难;所以,如果说人无法真正改变霍布斯、卢梭各自发现的人类两种激情对共同体的支持和破坏,那么,知识人精心努力的小共同体只是提供了其中较为复杂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旅游休闲和产品提供等功能。根据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应用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四大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量。结果表明江西省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量最低可达到3164.07亿元;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四大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量占总价值量的4.33%、78.81%、16.52%和0.34%;在11个地市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最高的是赣州市,为681.16亿元,最低的是新余市,为56.66亿元。  相似文献   

9.
经纬新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要坚持五项原则、符合五个标准。进入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外战略投资者应该是注重长期利益并与所入股银行结成利益共同体的投资者。引进战略投资者应坚持五项原则、符合五个标准。五项原则:一是从国家利益看,要保持国家对大型银行的绝对控股;二是从市场行为看,中外双方应按市场原则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三是从中方  相似文献   

10.
站在趋同的角度对城市的技术效率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对σ趋同、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构建了理论模型,并利用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数据来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σ趋同、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同时存在于辽宁省技术效率的发展过程中。2005年以前趋同速度较快,2005年以后逐渐减缓。起促进作用的外生变量为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进出口比重;起阻碍作用的外生变量为政府消费比重。  相似文献   

11.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显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关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给出总的评论:"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2.
市场需求的存在决定劳动的必要性,是商品价值形成的前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劳动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商品价值量;市场范围决定商品价值的形成范围。商品价值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通过市场而满足他人需要的程度。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和市场共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由于我国传统的理论否定了投入产出率的提高可以带来产品价值量的增长,因而导致国民收入价值量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理论在经济学方面仍然是一个盲点;划分社会扩大再生产方式的准则不应是“数量规模”的大小,而应是“投入的劳动是什么类型的劳动”,即从劳动投入的角度寻求划分两类扩大再生产的分水岭。作者认为,实现国民收入价值量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的现实途径是通过密质劳动替代同质劳动,以科技进步和组织创新为中介,推动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水平的上升,使国民收入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4.
<正> 生产价格是社会劳动的发展形态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的‘价值’只是以历史上发展的形式表现出那种在其他一切历史社会形式内也存在的、虽然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东西,这就是作为社会劳动力的消耗而存在的劳动的社会性。”劳动的社会性就是商品价值的规定性。商品价值的质规定着商品价值的量。生产价格正是从商品价值质与量的规定性上反映了它是社会劳动的发展形态,因而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中的社会必要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反映的  相似文献   

15.
贫困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反映了人类低水平福祉的、复杂的多层次概念。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世界银行2000年将贫困问题作为其重点关注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3年提出“千年发展目标:消除人类贫困的全球公约”等,但迄今为止,全世界仍有10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8.52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我国自1986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技术、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但仍有2365万绝对贫困人口,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人,贫富分化现象愈演愈烈,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那么,如何提高扶贫、减贫成效?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无疑有助于纾解贫困这一经济发展的沉痼。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森林生态状况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核算。开展森林生态服务的核算过程复杂,需要多个学科,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前瞻性工作,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突破。本文对2000-2014年15年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投资量与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保护,平均每年占所有价值量的34.2%,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分别占25.1%和15.81%,统计结果表明相关系数为0.991,各概率小于0.05的各变量之间呈相关显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特征值即方差贡献为4.78,累积贡献率为53.1885%;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工程方差贡献为1.758,累积贡献率为72.723%;提取了7个公因子,评价15年林业的三个产业总值平均水平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劳动生产率从货币价值形式看,表示平均每个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比如一年)内所形成的总产值或新创造的净产值,它反映该时期内平均每个劳动者的物质生产成果。平均工资,是指平均每个劳动者在同一时期内的劳动报酬,以及与劳动有关的其它收入。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工资的关系,就是劳动者的物质生产成果和劳动报酬的关系。它的实质是:在平均每个劳动者所形成的总产值或新创造的净产值中,按照什么样的比例在劳动者和企业、国家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我们今天在酝酿工资改革过程中国家如何确定和控制产值工资含量问题。总产值工资系数直接受两个因素的制约:总产值中转移价值c所占的比重和净产值中必要产品价值和剩余产品价值的比例。但这两个因素又受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增长速度的最  相似文献   

18.
机器设备是劳动者肢体和大脑的延伸、模拟、外化或独立 ,不仅传动劳动 ,更重要的是替代劳动。但人们没有注意到这种替代的革命性意义。劳动力创造价值、机器只转移价值以及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都只是一种人为界定。土地自然力和劳动自然力一样 ,其耗费的凝结同样有理由构成价值的源泉 ,包括劳动自然力在内的各种形态的自然力耗费的凝结构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自然力作用时间的长短决定价值量的大小 ;机器的活动是一种拟劳动 ,拟劳动和人的劳动一样创造价值。在未来生产中 ,直接劳动的作用下降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必然导致价值源泉的转移或多元化 ;泛价值论认为各种要素所包含的自然力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生产各环节共同形成的社会必要标准决定价值实体按多大的比例转化为社会价值 ,它是以往各种价值论的有机整合。价值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知识存量是指在特定时点某个组织系统的知识总量,它反映一个国家创造知识的潜力,而且知识存量的测量在知识测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直以来,对知识存量的测量存在许多困难,要测度知识存量,就有必要区分知识存量的结构,分析其功能。借用能源的测度问题进行类比,进而从知识与信息功能等价性的角度对知识的信息量测度进行了研究;在分析知识的商品功能及知识商品特殊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知识价值量的测度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一同普通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其使用价值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它是劳动者在长期的理论学习、专门训练和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和。寓于劳动力裁体(即人体器官)之中;其价值即劳动者生产劳动能力时所花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它凝结在劳动者的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之中。劳动者花费的学习劳动越多,劳动技能越强其价值量也越大。但是,在劳动技能与劳动力价值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有一股相反的社会力量在不断地削弱和衰减着它。这股相反的社会力量就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